孫連仲[編輯]
陸軍二級上將 孫連仲 | |
---|---|
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出生 | 1893年2月2日 大清直隸省保定府雄縣 |
逝世 | 1990年8月14日(97歲) 中華民國台北市 |
國籍 | 中華民國 |
政黨 | 中國國民黨 |
學歷 | 保定舊制學堂 |
軍事背景 | |
服役 | 國民革命軍 |
孫連仲(1893年2月2日-1990年8月14日),字仿魯,直隸省雄縣(今河北省雄縣)人。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馮玉祥手下「十三太保」之一。抗日戰爭知名將領。
早年經歷[編輯]
孫連仲生於一個富農家庭。最初孫連仲有志於學問,但伴隨著清末的政治變動,孫連仲捨棄學問,轉而從軍。中華民國成立後,孫連仲加入馮玉祥率領的第16混成旅。因軍功而順利升進。
中年經歷[編輯]
國民軍時期[編輯]
1924年(民國十三年)10月北京政變後,國民軍成立,孫連仲被任命為國民軍第一砲兵旅旅長。不久,升任騎兵第二師師長。孫連仲的部隊是國民軍的精鋭,軍紀嚴正。後來,在北方各派的混戰中,孫連仲以善戰而著稱。
五原誓師後,馮玉祥加入中國國民黨,改稱國民革命軍,孫連仲隨之參加國民黨北伐,擊敗了直軍、奉軍。
1928年9月,國民政府設置青海省,孫連仲被任命為第一任青海省政府主席。孫連仲雖然任職時間很短,但充分發揮了其內政手腕,調整了有關當地的回族馬氏等複雜的民族問題,經濟建設初見端緒。
1929年8月,孫連仲轉任甘肅省政府主席。
其後,馮玉祥不滿蔣介石的裁兵政策,與閻錫山、李宗仁等人討伐蔣軍,是為中原大戰。馮玉祥敗北後,孫連仲接受蔣介石的軍事重編,被任命為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
1931年至1934年,孫連仲參與討伐中國共產黨及中國工農紅軍的作戰。曾任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第九路軍司令[1]。
抗日戰爭時期[編輯]
1937年(民國26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孫連仲任第2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1軍團司令,參加作戰,隨後接替因恐懼日軍而逃亡的劉峙而出任總司令。
民國27年(1938年)的台兒莊戰役中,孫連仲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下,與板垣征四郎率領的第5師團、磯谷廉介率領的第10師團作戰。孫連仲的勇猛戰鬥擴大了戰果,與第60軍軍長盧漢同時受到蔣委員長的讚賞。
1945年6月26日,國民政府任命孫連仲兼任河北省政府主席,原任馬法五免職[2]:7746。因與日軍不斷作戰取勝,孫連仲於1945年7月升任第11戰區司令長官。抗日戰爭結束後,孫連仲負責北平、天津地區日軍的受降事宜。
抗日戰爭結束後,孫連仲的部隊非中央軍,待遇較中央軍差距很大,孫連仲對此十分不滿。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編輯]
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孫連仲與中國共產黨軍隊交手,1945年10月北上接收河北爆發漳河戰役,11戰區副司令長官兼新8軍軍長高樹勛率部投共,另一位副司令長官兼第40軍軍長馬法五被俘,部隊幾乎遭到全殲,損失較抗日戰爭時尤大。
1947年2月第十一戰區長官部改組成立保定綏靖公署,負責河北一帶與共軍作戰,石家莊戰役後共軍奪取石家莊,河北局勢危急。11月合併張垣、保定兩個綏靖公署成立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孫連仲去職。
1947年7月19日,國民政府派孫連仲為河北選舉事務所主任委員;國民政府同時派定其為國民大會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員[2]:8385-8386。同年,孫連仲提出辭職。1948年,轉任首都衛戍司令。
1949年3月,隨國府遷臺。
晚年[編輯]
此後,歷任總統府戰略顧問、總統府國策顧問、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中國國民黨中央紀律委員會委員,並和龐炳勛合開餐館度日。
1990年(民國79年)8月14日,孫連仲在台北市病逝。享年98歲(滿97歳)。
家庭[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孫連仲 |
維基語錄上的相關摘錄: 孫連仲 |
- 王勁・杜思平「孫連仲」民国高級将領列传4. 解放軍出版社. 1999. ISBN 7-5065-1121-5.
- 徐友春主編. 民国人物大辞典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 劉壽林等編. 民国職官年表.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
|
|
|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