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中文維基新聞Telegram廣播頻道。
[關閉]
段錫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Duan Xipeng.jpg
段錫朋(1896年-1948年)字書貽,江西永新人。1919年「五四運動」領袖、中華民國學生聯合會首任主席。[1]
生平
1916年,段錫朋畢業於江西省立高等師範學校英文科,考入北京大學商科。北京大學商科僅舉辦一年後便併入法科,更名為商業學門,學制仍為三年肄業,段錫朋於1919年6月畢業。[1]
在北京大學學習期間,他逐步成為學生運動領袖。1918年5月,留日學生1000多人為了反對段祺瑞同日本秘密簽訂《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罷學回國,被曾琦等組織為「留日學生救國團」,總部設於上海。同時,曾琦還到北京發動北京各高校進行聲援。為了支持留日學生,同年5月21日,段錫朋組織了2000多名學生赴新華門請願,並作為13名學生代表之一,同其他學生代表會見大總統馮國璋並提出抗議。此後,段錫朋等人組織「學生救國會」,創辦國民雜誌社發行月刊《國民雜誌》,段錫朋任該雜誌社評議部部長。[1]
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受到不公正對待的消息傳回中國國內,引起輿論譁然。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學等高校的學生在譯學館後院禮堂舉行大會,商量對策並組建學生聯合團體。此次大會及其後的學生聯合組織均由段錫朋任主席。時任北京大學學生會主席的段錫朋和傅斯年等被推為天安門大會主席與遊行總指揮。1919年5月4日,在段錫朋和傅斯年等人的組織下,五四運動爆發。[1]
五四運動之後,段錫朋歷任北大學生幹事會總務股主任、北京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合會會長。6月3日,北京學生遭北洋政府逮捕,引起上海等地的支援愛國學生運動,故6月起五四運動的中心轉到了上海。6月16日,中國各省學生代表在上海大東旅社開會,成立中華民國學生聯合會,段錫朋任首任主席,任期一年。此後,該聯合會一時成為中國學生運動的中心。[1]
1919年夏,段錫朋畢業後留校任職。1920年10月,獲穆藕初捐助,和北京大學學生周炳琳、羅家倫、汪敬熙、康白情一同赴美國留學。段錫朋獲哥倫比亞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後,正值華盛頓會議召開,乃組織留美中國學生華盛頓會議後援會。此後,他先後在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德國柏林大學、法國巴黎大學遊學。1925年秋,段錫朋歸國,任教於國立武昌大學歷史系,後轉任廣東大學(不久更名為中山大學)史學系主任。[1]
廣州國民政府開始北伐後,段錫朋到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秘書陳果夫處任職,後來任中國國民黨江西省黨務指導委員,並任中國國民黨江西省黨部執行委員。[1]在江西任職期間,1927年1月,他和程天放、周利生等人成立AB團。[2][3]
大革命結束後,段錫朋任中國國民黨清黨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南京特別市黨部整理委員及執行委員,並在中央黨務學校任教。段錫朋在中國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中執會候補委員。後來接替陳布雷任教育部政務次長,在部長朱家驊視事前代理部務。段錫朋還曾代理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後因學生反對而未就任。1938年1月,他辭去政務次長職務,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直至去世。[1]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段錫朋任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訓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段錫朋因病住進南京中央醫院。[1]
1948年,段錫朋病逝於南京。[1]
參考文獻
何志明,段錫朋:被淡忘的五四運動學生領袖,南方都市報,2009-08-06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6-04.
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集刊第十七期(上),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88年,第194頁
鄒沛, 劉真,中國工人運動史話(下),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3年,第326頁
分類:1896年出生1948年逝世中國國民黨黨員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倫敦大學校友哥倫比亞大學校友五四運動人物國立北京大學校友永新人段姓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
孫連仲 [ 編輯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陸軍二級上將 孫連仲 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個人資料 性別 男 出生 1893年2月2日 大清 直隸省 保定府 雄縣 逝世 1990年8月14日(97歲) 中華民國 台北市 國籍 中華民國 政黨 中國國民黨 學歷 保定舊制學堂 軍事背景 服役 國民革命軍 經歷 顯示▼ 孫連仲 (1893年2月2日-1990年8月14日), 字 仿魯 , 直隸省 雄縣 (今 河北省 雄縣 )人。 中華民國陸軍 二級上將 。 馮玉祥 手下「十三太保」之一。 抗日戰爭 知名將領。 目錄 1 早年經歷 2 中年經歷 2.1 國民軍時期 2.2 抗日戰爭時期 2.3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3 晚年 4 家庭 5 參考文獻 早年經歷 [ 編輯 ] 孫連仲生於一個富農家庭。最初孫連仲有志於學問,但伴隨著清末的政治變動,孫連仲捨棄學問,轉而從軍。 中華民國 成立後,孫連仲加入馮玉祥率領的第16混成旅。因軍功而順利升進。 中年經歷 [ 編輯 ] 國民軍時期 [ 編輯 ] 1924年( 民國 十三年)10月 北京政變 後, 國民軍 成立,孫連仲被任命為國民軍第一砲兵旅 旅長 。不久,升任騎兵第二師 師長 。孫連仲的部隊是國民軍的精鋭,軍紀嚴正。後來,在北方各派的混戰中,孫連仲以善戰而著稱。 五原誓師 後,馮玉祥加入 中國國民黨 ,改稱 國民革命軍 ,孫連仲隨之參加 國民黨北伐 ,擊敗了 直軍 、 奉軍 。 1928年9月, 國民政府 設置 青海省 ,孫連仲被任命為第一任 青海省政府 主席。孫連仲雖然任職時間很短,但充分發揮了其內政手腕,調整了有關當地的 回族 馬氏等複雜的民族問題,經濟建設初見端緒。 1929年8月,孫連仲轉任 甘肅省 政府主席。 其後,馮玉祥不滿 蔣介石 的裁兵政策,與 閻錫山 、 李宗仁 等人討伐 蔣軍 ,是為 中原大戰 。馮玉祥敗北後,孫連仲接受蔣介石的軍事重編,被任命為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 1931年至1934年,孫連仲參與討伐 中國共產黨 及 中國工農紅軍 的作戰。曾任 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 第九路軍司令 [1] 。 抗日戰爭時期 [ 編輯 ] 孫連仲(《 最新支那要人傳 》,1941年) 1937年(民國26年), 抗日戰爭 爆發後,孫連仲任第...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