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解密档案撰述的历史著作----《20世纪30年代苏联情报机关在中国》
http://www.archives.sh.cn/slyj/mzjd/201401/t20140130_40253.html
2015-11-23 许金生 史学研究
史学研究 微信号 The-New-History
【新书介绍】《近代日本对华军事谍报体系研究(1868-1937)》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5年7月1日)
平装: 422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309111705
条形码: 9787309111705
编辑推荐
近代日本对华谍报活动极其猖獗,危害极大,一个独特的视角揭示了近代日本是如何全面开展对华谍报活动以备战侵华的,国人可由此加深对日本侵华历史的认知。
作者简介
许金生,1962年生于江苏如皋,1981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88年获复旦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2009年获日本立命馆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执教于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兼任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为近代中日关系史等。著有《近代上海日资工业史》(学林出版社,2009年)等。发表论文40余篇。
--------------------------------------------------------------------------------
目录前言
第一章 近代日本对华扩张思想、国防方针与谍报计划
一、明治初年的对华扩张思想与鸟尾小弥太的谍报计划
二、“假想敌国”清国与桂太郎等的对华扩张思想、谍报计划
三、“北守南进”思想、国防方针与对华谍报计划
四、1918年、1923年国防方针的修改与对华谍报计划
五、参谋本部对华年度谍报计划的构成要素
六、20世纪20年代起参谋本部对华谍报计划的内容
七、参谋本部对华谍报计划个案分析——以兵要地图测绘为例
小结
第二章 日军中央情报机构与对华谍报
一、参谋本部
1.参谋本部设立前陆军的对华谍报机构
2.参谋本部设立后的对华谍报机构
3.参谋本部中国班的专设
4.参谋本部的特殊谍报部门——陆地测量部
二、海军军令部
1.明治初中期的海军省与对华谍报
2.海军军令部与对华谍报机构
3.海军的特殊谍报部门——水路部
小结
第三章 在华专业谍报主体的形成、发展与活动
一、参谋本部等陆军中央直系系统
1.专业谍报组织的形成、发展与活动
2.驻华使馆武官、使馆武官辅佐官制度与对华谍报
3.留学生、研究员、驻在员制度与谍报活
小结
二、海军军令部等海军中央直系系统
1.专业谍报组织的形成、发展与活动
2.驻华使馆武官、使馆武官辅佐官制度与对华谍报
3.留学生与谍报活动
小结
第四章 在中国及其周边的军事组织、军人群体与对华谍报
一、长期驻军与对华谍报
1.华北军
2.关东军
3.台湾军
4.朝鲜军
5.汉口派遣队
6.青岛守备军
7.旅顺要港部
8.上海陆战队与上海海军特务机关
小结
二、短期派兵与谍报
1.甲午战争以及临时占领期间
2.镇压义和团运动期间
3.日俄战争期间
4.1928年侵占山东期间
小结
三、其他军事组织、军人群体与对华谍报
1.日本来华军舰与谍报
2.应聘将校与谍报
小结
第五章 谍报手段
一、公开情报
1.中央情报机构与公开情报的收集
2.各谍报主体与公开情报的收集
3.日军收集公开情报的特点
小结
二、人力情报
1.以人力秘密获取
2.以人力半公开或公开获取
3.日军“人力情报”的特点
小结
三、技术情报
1.甲午战争前后的活动
2.日军在华无线电谍报网的建立
3.无线电谍报的成果
小结
第六章 谍报的处理与报知
一、中央情报机构的谍报处理部门
1.陆军系统
2.海军系统
二、中央情报机构谍报的报知形式和对象
1.随时性报知的形式和对象
2.长期性报知的形式和对象
小结
结语
附录
一、日本陆海军长期在华谍报员表(1873—1904)
二、日本陆海军驻华使馆武官、武官辅佐官、驻在武官、特务机关(1875—1937)
三、关东军军事谍报实施计划(1926)
四、昭和二年度朝鲜军谍报计划
五、南清舰队报告(1907年1月—1908年11月)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鲁迅骂人无数,所向披靡,但也被这个人骂了半辈子 原创|发布:2017-09-09 12:18:43 更新:2017-09-09 12:18:43阅读 23990赞 310 大家都知道,鲁迅以“骂人”著称,从政界、军界,到学界,几乎被他骂了个遍。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有一个人骂鲁迅也骂得很厉害,让人叹为观止。 文/刘诚龙 大家都知道,鲁迅以“骂人”著称,从政界、军界,到学界,几乎被他骂了个遍。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有一个人骂鲁迅也骂得很厉害,让人叹为观止。 这个人,名叫苏雪林。 苏雪林比鲁迅小16岁,虽然同时代,但不同辈分,两人没同过事,按理说,他俩是没有什么利害冲突的。然而,自鲁迅覆盖“民族魂”的挽幛永远离开世界后,苏雪林就开始了骂鲁生涯,其语言之尖刻,立场之坚定,谩骂之长久,被称为“骂鲁第一人”。 以阶级斗争而言,鲁迅不能称为极端革命者,苏雪林也谈不上是极端反革命,两人为什么如此交恶?好像也找不出一个标志性事件来,苏雪林出道之初,本来是特别崇拜鲁迅的,称得上是鲁迅的粉丝,由崇鲁一变为反鲁,起因之细小,让人不敢相信。 1928年,苏雪林在文坛崭露头角,是年7月7日,北新书局的老板李小峰组织了一次作家派对,受到邀请的有文坛宿将鲁迅、林语堂、郁达夫,也有文学女青年苏雪林。苏氏此时借了成名作《绿天》赢得盛誉,也赢得尊严,却不料,林语堂将其引到鲁迅面前时,苏氏伸出了纤纤素手,准备与偶像亲密接触,鲁迅却没有伸出手来,只是朝她点了点头。场面突然变得尴尬起来,苏雪林脸上泛红,林语堂也面上发窘。 鲁迅与苏雪林的“握手门事件”,让苏雪林永远关闭了她对鲁迅的崇拜之门。鲁迅新故,按说可以忘却恩怨了,人都死了,还说什么呢?苏雪林却不惜犯了不对亡灵说不是之忌,写了《致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专攻鲁迅“私人行为”,谩骂的调门相当高,连苏氏的老师、鲁迅的论敌胡适也觉得过火,劝她“旧文字的恶腔,我们应该深戒”。 而苏雪林莫说深戒,浅戒也不戒,从此拉开了其半生骂鲁生涯,骂鲁迅是“诚玷污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邪小人”,刻薄之极,无出其右。 抛开阶级斗争的宏大叙事,从人的性格弱点来看,上世纪学界大家之间的人群撕裂,也是不可忽视的大因。苏雪林与鲁迅,其中固然有政治与思想立场因素,但其个人性格也不可小觑。在苏鲁之间,苏雪林的小家子气毕现无遗,而其他大家呢?是不是都是胸...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