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董琴 语音 编辑 上传视频
江董琴(1888-1933),原名栋卿,福建省永定县高头乡高北村人。“第三党”创建人。
概述图参考资料 [1]
中文名江董琴别 名原名栋卿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地福建省永定县高头乡高北村出生日期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逝世日期1933毕业院校漳州简易师范主要成就烈士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主要贡献
人物生平编辑 语音
江董琴,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生。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毕业于漳州简易师范,因参加反清革命事泄,宣统二年(1910年)只身逃往南洋,流亡马来西亚加入槟榔屿华侨殷商、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反帝反封建斗争。
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组织北伐,江董琴任军政府咨议随军出征。
1923年,江董琴出任广东梅县县长。他廉洁奉公,大公无私,不可避免地同封建势力和地主阶级发生矛盾。当时梅县的地主缪培楠家发生伤害人命案件,向官员贿赂,以求免于处罚。江董琴得知后,严令拒绝,依法办事,从此彼此有隙。 [1]
1924年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赞褒“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会后作为孙中山的代表,前往厦门筹建国民党福建省临时党部,准备策应北伐。
1925年春,国民党福建省临时党部成立,他任执委会主任委员。6、7月间,在厦门发动和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年底,赴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6年4月,国民党福建省党部成立,江董琴任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主席。还由他推荐共产党人罗扬才、阮山、李觉民当选为执委常委,使左派力量得以加强。同年7月调广州参与商议北伐战争,任北伐东路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北伐军入闽后联合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工农运动,调用广州讲习所闽籍毕业学员深入农村开展工作,革新吏治和全省党政机构,整顿市场经济,使福建面貌一新。尔后随北伐军前往上海。
1927年春,他到上海,仍主持东路军政治部工作。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江董琴弃职前往武汉参加左派国民政府,任汉口公安厅厅长,不久前往南昌任叶挺独立团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的前期准备。起义前夕赴上海。
1928年与邓演达联手创建中华革命党(时称第三党,即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
1930年该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江董琴担任中央委员。次年8月,邓演达被蒋介石杀害后,江董琴为继承邓演达的遗志,迁居漳州,利用与当地军阀张贞的交谊,积极经验闽西南,打算建立反蒋基地。
1933年,十九路军酝酿在福建建立抗日反蒋的“人民革命政府”,他积极参与。11月,赴广州联络陈济棠参加“福建事变”。不料,他的行踪为陈济棠的宪兵司令缪培南获悉,而缪培南的父亲系梅县恶霸,十年前被出任梅县县长的董琴处决。这时,缪培南为报宿仇,蓄意加害。11月29日他未及见到陈济棠,即遭缪绑架,旋被杀害灭尸。时年46岁。 [2]
主要贡献编辑 语音
1929年8月,江董琴迁居漳州后,他首先着手振兴闽南经济,建立了“民兴银行”及其龙岩分行,又筹建嵩屿商埠;其次创办了军政训练班和永定小学。与此同时,在家乡高头建立“金丰信用组合”发行钞票(人称“牛票”,因为票面印有牛耕田图案),以筹集资金发展经济种植业;又计划兴修水利,建小型水电站。另外,还举办高头军事训练班和行政人员训练所。 [2]
参考资料
1. 参加“福建事变”牺牲的农工党人 .中国农工民主党福建省委员会[引用日期2017-05-28]
2. 古今人物(之一) .福建档案信息网[引用日期2017-05-28]
鲁迅骂人无数,所向披靡,但也被这个人骂了半辈子 原创|发布:2017-09-09 12:18:43 更新:2017-09-09 12:18:43阅读 23990赞 310 大家都知道,鲁迅以“骂人”著称,从政界、军界,到学界,几乎被他骂了个遍。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有一个人骂鲁迅也骂得很厉害,让人叹为观止。 文/刘诚龙 大家都知道,鲁迅以“骂人”著称,从政界、军界,到学界,几乎被他骂了个遍。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有一个人骂鲁迅也骂得很厉害,让人叹为观止。 这个人,名叫苏雪林。 苏雪林比鲁迅小16岁,虽然同时代,但不同辈分,两人没同过事,按理说,他俩是没有什么利害冲突的。然而,自鲁迅覆盖“民族魂”的挽幛永远离开世界后,苏雪林就开始了骂鲁生涯,其语言之尖刻,立场之坚定,谩骂之长久,被称为“骂鲁第一人”。 以阶级斗争而言,鲁迅不能称为极端革命者,苏雪林也谈不上是极端反革命,两人为什么如此交恶?好像也找不出一个标志性事件来,苏雪林出道之初,本来是特别崇拜鲁迅的,称得上是鲁迅的粉丝,由崇鲁一变为反鲁,起因之细小,让人不敢相信。 1928年,苏雪林在文坛崭露头角,是年7月7日,北新书局的老板李小峰组织了一次作家派对,受到邀请的有文坛宿将鲁迅、林语堂、郁达夫,也有文学女青年苏雪林。苏氏此时借了成名作《绿天》赢得盛誉,也赢得尊严,却不料,林语堂将其引到鲁迅面前时,苏氏伸出了纤纤素手,准备与偶像亲密接触,鲁迅却没有伸出手来,只是朝她点了点头。场面突然变得尴尬起来,苏雪林脸上泛红,林语堂也面上发窘。 鲁迅与苏雪林的“握手门事件”,让苏雪林永远关闭了她对鲁迅的崇拜之门。鲁迅新故,按说可以忘却恩怨了,人都死了,还说什么呢?苏雪林却不惜犯了不对亡灵说不是之忌,写了《致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专攻鲁迅“私人行为”,谩骂的调门相当高,连苏氏的老师、鲁迅的论敌胡适也觉得过火,劝她“旧文字的恶腔,我们应该深戒”。 而苏雪林莫说深戒,浅戒也不戒,从此拉开了其半生骂鲁生涯,骂鲁迅是“诚玷污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邪小人”,刻薄之极,无出其右。 抛开阶级斗争的宏大叙事,从人的性格弱点来看,上世纪学界大家之间的人群撕裂,也是不可忽视的大因。苏雪林与鲁迅,其中固然有政治与思想立场因素,但其个人性格也不可小觑。在苏鲁之间,苏雪林的小家子气毕现无遗,而其他大家呢?是不是都是胸...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