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十九路军酝酿在福建建立抗日反蒋的“人民革命政府”,他积极参与。11月,赴广州联络陈济棠参加“福建事变”。不料,他的行踪为陈济棠的宪兵司令缪培南获悉,而缪培南的父亲系梅县恶霸,十年前被出任梅县县长的董琴处决。这时,缪培南为报宿仇,蓄意加害。11月29日他未及见到陈济棠,即遭缪绑架,旋被杀害灭尸。时年46岁。 [2]
缪培南 语音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缪培南(1895 ~ 1970),字经成,号育群,广东五华人。清宣统三年(1911) ,毕业于县城第一高等小学,翌年考取黄埔陆军小学。民国8年(1919)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初任陆军第一师排长。民国10年任广州大元帅府警卫团机枪连连长,后任李济深第一师独立团的连、营长。民国15年夏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二师三十五团团长。翌年秋任第四军十二师师长。同年12月15日,张发奎、黄琪翔等被免职,缪培南继黄琪翔任第四军军长,领中将衔。民国20年春,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参谋长。陈济棠主粤时,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兼教导师师长、第五军军长。同年5月,与陈济棠、李宗仁等43名两广将领,响应国民党中央四监委劾蒋通电,电促蒋介石下野。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第六十五军军长,第四、七战区长官司令部参谋长,兼东江指挥所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代表国民政府接受日军一0四师团投降。民国35年,任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第三补给区司令。民国36年,调任国府主席广州行辕(后改为广东绥靖公署)副主任,后辞职赋闲。民国38年8月,赴香港定居。1970年病逝。曾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军委委员和中央委员。 [10]
中文名缪培南国 籍中国籍 贯广东五华县出生日期1895年逝世日期1970年毕业院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主要职务原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第四、七战区长官司令部参谋长,国民党六大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3]
目录
1 个人简介
2 人物生平
3 人物事件
▪ 粤北会战
▪ 受降日军
4 个人著作
5 亲属成员
个人简介编辑 语音
五华县城第一高等小学、广东黄埔陆军小学第三期、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毕业。
1918年起任山东边防军见习排长。
1920年返粤任粤军第一师军士教导队排长、连长,大本营警卫团一营连长。
1922年任粤军第一师独立团二营营长。
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二师三十五团团长,第十二师师长。
1927年夏任第四军副军长兼任第十二师师长、第四军中将军长。
1930年春任第八路军总指挥部参谋长。
1931年起任第一集团军参谋长兼教导师师长、 军事委员会西南分会委员。
1936年1月授陆军中将,任广东第三军区司令。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路军参谋长兼广州警备司令。
1939年秋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五军军长。
1940年任粤闽边区副总指挥、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总司令。
1945年任东江行政公署代主任。1946年任联勤总司令部第三补给区司令。
1948年8月任广州绥靖公署副主任。
1949年8月移居香港, 1970年5月9日在九龙病逝。 [1] [6]
人物生平编辑 语音
缪培南,生于广东五华县周岗乡的中塘村。稍长结识邻村缪培堃,受其影响,结伴考入官费的黄埔陆军小学,毕业后升入武昌陆军中学,两年后转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 [2]
1918年毕业后,缪培南在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边防军中当见习排长。直皖战争皖败后,边防军解散,缪回广东,在粤军第一师当连长。 [2]
1921年,在孙中山的大本营警卫团第一营当连长。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后,缪在粤军第一师张发奎部当营长,参加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后回师广州讨伐杨希闵、刘震寰和参加南征邓本殷等军阀。 [2]
1926年,缪在国民革命军第4军12师35团任团长时,在进步力量的带动下,参加北伐。在攻取汀泗桥一役中,作战勇敢,颇获好评。北伐军击溃吴佩孚的主力会师武汉,不久,缪以战功升为第12师师长。 [2]
1927年初夏,北伐军进攻河南。缪部攻取上蔡和东西洪桥后,又参加宋庄和临颖十里头战役。在冯玉祥部的配合下,续歼吴佩孚残部,打败张作霖的援军,迫使张部退守河北。 [2]
1927年6月,先后占领开封和郑州。郑州会议后,北伐军回师武汉。第四军扩充为第二方面军,缪培南升为第四军副军长仍兼12师师长。 [2]
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了“四·一二”事变。随之宁汉分裂,唐生智等人亦于7月15日在武汉公开反共。第二方面军中的革命势力,要求东进南京讨蒋。张发奎借东征为名,趁机带所属三个军开往南浔线,令缪部进驻九江待命。 [2]
广州起义后,张发奎、黄琪翔被迫离职,将第四军五个师移交给缪指挥。缪部奉令开赴徐州附近集结,蒋介石亲去打气,随即要第四军开赴山东攻打张宗昌。缪遂请求充实兵员,经短期整训,沿津浦路北上山东,攻下枣庄、藤县、兖州。缪为蒋介石第二次北伐,统一关内出了力,在国民党军中颇有声望。 [2]
1928年夏,蒋介石打败了北洋军阀后,立即命缪率部回泰安整编。第四军被编为陆军第四师,兵员减少了三分之一,军费开支也被严格限制。 [7]
1930年春,缪在港闲居了一年多,郁郁不得志时,正值陈济棠受蒋命为讨逆军第八路军总指挥,打败了桂系的进攻,图谋独霸广东。陈派缪毅生往港,邀缪回梧州,任总指挥部总参议,旋任参谋长。 [7]
1931年春,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参谋长,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军委委员和中央委员。 [10]
1931年5月,与陈济棠、李宗仁等43名两广将领,响应国民党中央四监委劾蒋通电,电促蒋介石下野。 [10]
1931年夏,陈济棠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缪遂为该集团军的参谋长,后又兼任教导师师长。缪又拉拢邓龙光为集团军的参议兼独立第四师师长,李汉魂为参议兼独立第三师师长;缪还向陈推荐王超、吴逸志等人。 [7]
1936年,陈济棠为打内战,把缪的教导师扩充为第五军,缪兼任军长。两广联合反蒋,陈召集师以上将领开会,宣布决心,缪以力量不足为词,极力劝阻。不久陈部众叛亲离,缪作为陈的参谋长,亦无法挽回陈的败局,遂劝陈下野。 [7]
1937年初,余汉谋劝缪出任第四路军的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原参谋长徐景唐调任建设厅长。但不到几月,缪称病回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余再派张宗良到五华相劝,于是缪又回广州,任余的参谋长兼广州警备司令。 [7]
1939年初,缪再次弃职前往香港,由张达接替。1939年2月,缪由港回五华闲居。 [7]
1939年初秋,35集团军总司令邓龙光派钟世谦到五华,邀缪接任64军军长,缪到韶关后,第四战区司令张发奎要缪接任65军军长。 [7]
1940年初,缪率两个师前往兴梅,准备进攻潮汕,将到达龙川时,获悉日寇华南派遣军五万人进攻粤北,企图占领韶关,以策应桂南会战。 [7]
1945年1月,广东绥署主任余汉谋调缪为东江行署副主任、代主任。 [8]
抗战胜利后,缪奉第七战区司令余汉谋之命,率领他的东江行署班子在惠州受降,并接收日伪资产。不久,张发奎当了广州行营主任,联勤总司令黄镇球依照张发奎的推荐,委缪为第三补给区司令,负责补给两广范围部队。 [8]
1947年秋,宋子文当广东省主席兼绥靖公署主任,缪离开补给区当了宋子文的副主任。 [8]
1948年秋,余汉谋、薛岳接宋子文职,缪挂名余汉谋的绥署副主任。 [8]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眼看国民党大势已去,遂带领家小逃往香港。 [8]
1955年,缪的亲戚钟世谦先生受托专程赴港,希望缪纳谏来归,投向人民。钟三到缪门求见,缪在闸门里窥见钟至,知其来意,拒不接见。 [8]
人物事件编辑 语音
粤北会战
缪培南曾参与指挥两次粤北大会战。1939年12月,日军第十八师团等部队六七万人,在日本华南派遣军司令安藤利吉中将指挥下进攻粤北。国民党第十二集团军第六十五军(军长缪培南)和第六十二军(军长黄涛)、第六十三军(军长张瑞贵)总共兵力12万人,抗击日军,在清远、英德、花县、翁源等地发生激烈战斗,英勇杀敌,共歼敌1.39万多人,取得了广东抗战史以来粤北第一次会战的胜利。 [9]
受降日军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缪培南任惠阳、博罗、东莞、宝安、海、陆丰等县的受降长官。1945年9月8日缪培南乘电船由龙川直驶惠阳县城,于10日晨抵包公码头,受到进驻惠州地区各县的63军军长张瑞贵及各县县长和一些知名乡绅们的欢迎。缪培南入住惠阳县政府,接受日军104师团投降地点设在很破旧的原一间大戏院内。11日一早广场已围满了惠阳县城的居民。9时正,缪培南由张瑞贵、惠龙师官区司令罗献祥少将及各县县长陪同步行至广场,举行升旗礼后,即进入会场内。当时会场内由24名冲锋枪手各自进入警戒位置,受降官坐在舞台前正中央,两旁是张瑞贵中将与罗献祥少将,会场内坐满了63军团以上军官,各县县长、乡绅们以及进驻惠阳各军政人员。会场肃静后,缪培南命令投降日军少将参谋长签字投降。这些日军军官除为首的少将参谋长携一军刀进场外,其余的数个大佐、中佐的军刀均已缴交63军,只有徒手进场,向受降官一字排开。参谋长向前一步,向受降官一鞠躬后,即将其军刀双手奉给缪培南,由缪的副官代接,并递给日军少将参谋长一纸命令,令其在此投降书上签字。 [9]
根据《惠州市志》记载,1945年8月下旬,负责惠州等地日伪军投降事宜的国民党部队第七战区长官余汉谋令第六十五军派一五四师从江西开赴惠州,接受日军投降。9月2日,国民党政府东江行署主任缪培南在惠州接受日军投降,在惠州城投降的日军及其眷属进入中山公园集中营接受看管。 [5]
个人著作编辑 语音
著有《治兵谈话录》、《医学简要》、《药性新编》等。 [1]
亲属成员编辑 语音
父亲:缪献琴 [2]
母亲:郑氏 [2]
第四子:缪乐民 [4]
缪培南兄弟四人中,以缪培南最小。 [2] 缪培南有子女十人,两个在国内工作。 [8]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缪培南将军
缪培南将军(1)
鲁迅骂人无数,所向披靡,但也被这个人骂了半辈子 原创|发布:2017-09-09 12:18:43 更新:2017-09-09 12:18:43阅读 23990赞 310 大家都知道,鲁迅以“骂人”著称,从政界、军界,到学界,几乎被他骂了个遍。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有一个人骂鲁迅也骂得很厉害,让人叹为观止。 文/刘诚龙 大家都知道,鲁迅以“骂人”著称,从政界、军界,到学界,几乎被他骂了个遍。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有一个人骂鲁迅也骂得很厉害,让人叹为观止。 这个人,名叫苏雪林。 苏雪林比鲁迅小16岁,虽然同时代,但不同辈分,两人没同过事,按理说,他俩是没有什么利害冲突的。然而,自鲁迅覆盖“民族魂”的挽幛永远离开世界后,苏雪林就开始了骂鲁生涯,其语言之尖刻,立场之坚定,谩骂之长久,被称为“骂鲁第一人”。 以阶级斗争而言,鲁迅不能称为极端革命者,苏雪林也谈不上是极端反革命,两人为什么如此交恶?好像也找不出一个标志性事件来,苏雪林出道之初,本来是特别崇拜鲁迅的,称得上是鲁迅的粉丝,由崇鲁一变为反鲁,起因之细小,让人不敢相信。 1928年,苏雪林在文坛崭露头角,是年7月7日,北新书局的老板李小峰组织了一次作家派对,受到邀请的有文坛宿将鲁迅、林语堂、郁达夫,也有文学女青年苏雪林。苏氏此时借了成名作《绿天》赢得盛誉,也赢得尊严,却不料,林语堂将其引到鲁迅面前时,苏氏伸出了纤纤素手,准备与偶像亲密接触,鲁迅却没有伸出手来,只是朝她点了点头。场面突然变得尴尬起来,苏雪林脸上泛红,林语堂也面上发窘。 鲁迅与苏雪林的“握手门事件”,让苏雪林永远关闭了她对鲁迅的崇拜之门。鲁迅新故,按说可以忘却恩怨了,人都死了,还说什么呢?苏雪林却不惜犯了不对亡灵说不是之忌,写了《致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专攻鲁迅“私人行为”,谩骂的调门相当高,连苏氏的老师、鲁迅的论敌胡适也觉得过火,劝她“旧文字的恶腔,我们应该深戒”。 而苏雪林莫说深戒,浅戒也不戒,从此拉开了其半生骂鲁生涯,骂鲁迅是“诚玷污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邪小人”,刻薄之极,无出其右。 抛开阶级斗争的宏大叙事,从人的性格弱点来看,上世纪学界大家之间的人群撕裂,也是不可忽视的大因。苏雪林与鲁迅,其中固然有政治与思想立场因素,但其个人性格也不可小觑。在苏鲁之间,苏雪林的小家子气毕现无遗,而其他大家呢?是不是都是胸...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