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太原淪陷省思 閻錫山

 太原淪陷省思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中央紀念週報告詞

閻錫山

    錫山今天奉命報告,謹就山西作戰的經過,檢討錯誤之所在,及個人對時局意見,報告如下

    作戰的經過:太原第七次保衞戰,於四月廿四日早八時,連絡中斷,情況不明,卒未能達到中央期望,至深慚愧,溯自四月九日共軍開始第七次分路向太原外圍據點攻擊,至十六日,我外圍據點,除城北兵工廠城東北臥虎山城東南雙塔寺等據點外,餘均被攻佔,十六日起,對城垣實行四面總攻,共軍兵力,正規軍增至十四個軍,另有地方部隊二萬餘人,十六日至廿四日九日間,共軍以人海兼火海戰法,並以多數重砲,發射大量燃燒彈,毒氣彈,城內起火先後六百處以上,雖均經撲滅,但毒氣預防,尚少準備,以致軍民死傷難以數計,自廿日起,城內供給水電設備,悉遭共軍砲火破壞,共軍復集中大量高射砲,阻止飛機投糧,以故十八日以後,部隊補給,幾等於中斷。

    太原之所以能守較長時間者,第一是中央的支持,不惜巨費,空投食糧,第二是共軍由抗日戰爭開始,其黨政軍移入山西,工作強而時間亦長,先甜後辣的措施,人民認識深刻,故與共軍的作戰意志甚堅決;第三是國軍抗日,曾與共軍比肩作戰,吃暗襲之虧甚多,痛感亦甚深,故能軍民一致的奮鬥,所以普遍有寧爲玉碎不爲瓦全,況瓦而不全,更貽笑歷史的認識與決心。

    檢討錯誤之所在:

    自太原連絡中斷後,竊自檢討,此次失敗,軍民毫無遺憾,仍屬錫山領導不夠。

    第一、對共黨認識的不夠,共黨以侵略世界爲目的,認我們爲基本敵人,他以欺騙他的敵人爲正義,以自身的需要爲真理,所謂達目的不擇手段,我們以尋常敵人視之、致遭失敗。

    第二、戰畧上的錯誤,我們是以軍事戰畧爲作戰的目標,共軍是以政治戰畧爲取勝的方畧,我們忽畧了民衆組織,沒有建立起民衆情報網,不祗不能使我們長起千里眼,敵人成了雙瞎子,反使敵人長上千里眼,我們成了雙瞎子,分散開,敵情不明,被敵打死,集結住,糧無來源,只有餓死,就成了敵人以五倍以上的兵力,奪取我們的一個據點,我們的部隊小,敵人以戰術增加奪取,我們的部隊大,敵人以戰略增加奪取,敵我情勢,我常昧而敵常明。共軍尤以打援爲第一手段,我屢次吃虧,此爲我晉中區作戰致敗之一大原因。

    第三、對共軍火力估計的不夠,過去共軍攻我以人海,我們尚可制之以火海,最近太原戰爭,共軍火海,反較人海爲得勢,此爲估計的錯誤。

    第四、軍民生活的困苦:軍食雖始終賴中央空運接濟,惟天候影響,難免時有不繼,且部隊除食鹽外,副食毫無,以營養缺乏,半數以上士兵,患夜盲症,其間幸有聯勤部藥品救濟醫治,稍收效果,而軍官家屬,啼飢號寒,亦甚悽慘。人民則自去年入夏以來,食糧來源即告斷絕,糠粃豆餅,成爲主食,最後草根樹皮,爭取之以充飢。但人民仍做工送飯,冒熾烈砲火,死傷枕藉,甚少怨言;部隊忍饑受困,仍前僕後繼,再接再厲,軍民因對共黨認識清楚,而一致能作最後之支持。此種忠勇愛國精神,益增錫山之感愧,但此不能不說是事先準備的不夠。

    第五、土地政策之改革,能防患於未然,不能消患於已然:我們的土地政策,是勞動平等的經濟政策,晉省試行之兵農合一,除解決正式土地問題外,並得到兵員的穩定,與建設的協助;但共黨所取的土地政策,是攻擊性的造亂政策,按人的能力,及對彼之傾向與利用程度的高低,給以代價,純粹是造亂的目標。若在禍亂未起之前,施行兵農合一政策,能收防止造亂的效果,待亂已造成,我與彼相比,則相形見絀。譬如樹林已成,羊群入內,樹株尚易保護;若苗圃甫種,羊群即入,則難以萌芽;固然土地問題之解決,亦曾收相當之效果,但未能充分發揮。

    第六、淨白陣營,雖盡絕大的努力,尚感不夠:列寧曾告其黨員說,對政敵的一分寬恕,即是對同志的一分殘忍,以故彼處置政敵,以殘忍爲正義,寧過之而無不及。我們是國家,守法律,尊輿論,肅清偽裝,費力大而收效小。太原陷落前,戰爭至最激烈時,在偏僻小巷中,尚扣獲有貼歡迎共軍標語的偽裝份子。

    以上六點錯誤,均係錫山一人不夠所造成,深覺愧對本黨愧對國家,愧對太原忠勇的軍民,至爲疚心。

    個人對時局意見:

    第一、歷史上每次造亂之手段,質言之,不外是奪取民財,強用民命。共軍奪取民財強用民命,是集歷史的,而跑腫腿磨嘴欺騙的方術,與赤化恐怖無情的手段,尤爲超歷史的,故能使愚者從而智者懼。再加之以欺騙的鼓舞,殘酷的威嚇,組織民衆的強化,用富人之財,貧人之命,組織情報網,情報靈通,在作戰上,發生了空前的效用,我強敵則避,我弱敵則攻,致成兇猛之勢。我們今日最要緊的是重新的考慮戰略,所謂知彼知已,適當處理,方易補救。

    第二、目前當務之急,要下定決心,領導奮鬥,首要堅定將心,穩固軍心,財政上急其所急,經濟上實行平民經濟,行政上與民合謀,放政治於民間,解決人民的痛苦,爭取人民的同情,使人民自清自衞自治,得到自保,而實行互保,奠定人民的政治軍事基礎。

    第三、團結奮鬥,團結須認識一致,行動一致,方能收群策羣力之效,欲認識一致,必須研究,檢討,辯論,由明辯是非,做到認識一致;欲行動一致,須建立軌道,確定制度,實行表決制度,則有可循;有表決則可定於一,以免主張不同的人,退有後言,然後,事專責成,以免推卸,自能行動一致,衆擎易舉。

    第四、政府與本黨以懇摯之誠意,極大之忍耐,謀求和平,未得共方之接受,證明共黨必欲赤化全國,爲不變之目標。按中共四月四日宣言之意旨,不祇赤化全中國,更要赤化全亞洲,將來侵畧和反侵畧大戰時,以此廣大之土地,作遊擊戰之根據地,亦即控制廣大之土地,作爲彼時大戰之泥淖,使那時反侵畧大軍進退失據。我們應向向來友好援助之友邦與反侵畧之國家聲明我們希望和平的至誠與忍耐的經過,並應肯定的說明中國不是內戰。如是內戰何以有多數中國以外的共產軍參加作戰?我們不是內戰確實是反侵略的前鋒戰。我們更應公諸世界,訴諸聯合國,以明真相。

    第五、竊幸抵南京後,同志等均感到利害一致,目標一致,最後和戰認識一致,行動亦漸趨一致;道出上海時,亦感到以平津慘痛教訓的影響,社會上認識轉變,部隊上士氣亦旺轉;來穗後,深喜上下意志奮發,確有革命策源地的精神。我們今天尚有五分之三的土地與人民,只要領導得力,聯合各黨派及無黨無派的革命青年,愛國的志士,一齊總動員,本整體的精神,合作分工,工作目標,指向鄉村,與人民利益一致,認識一致,行動一致,軍保民,民助軍,政衞民,民養政,人民之所需要,政治上之所施爲,一切設施,不祗要得到人民的同情,並且要成爲人民的要求,政與民打成一片,使人民自治自清自衞,得到自治,軍有援,政有恃,自能意志集中,力量集中,走上軍事第一,保民第一的途徑,不祇可以鞏固,而且可以開展。

    第六、談和不成,我們不必驚異,共黨爲世界的革命黨,他是以奪取爲正義,無論和戰,他的目的,均在奪取,和平之奪取,更爲殘酷,波蘭捷克等國有顯著的事實;即以北平而諭,已陷於慘酷之境遇。事在人爲,世有明訓,自助才能得到人助,尤爲不易之理,我們現在應竭我們的人力物力,努力奮鬥,以待反侵畧國家之考慮。

   錫山久在地方服務,對中樞一切生疏,聊述愚見,藉供諸同志,並請指教。

附太原突圍幹部報告函

    主任閻鈞鑒:我等未能遵照鈞座指示殺身成仁,以全我們的歷史,實深慚愧。截至十五日止,突圍幹部抵西安者共職等四人,均係五月一日離並者,謹將太原作戰慘烈情形,與服毒自殺之成仁幹部,就所知者綜合報告於下:

    敵人對太原第七次攻勢,係於四月九日開始,至廿五日巷戰終結。計敵兵力,集東北,華北,西北野戰軍各一部,合徐向前原所部者,在四十萬人以上,其砲火之多,出人意外,計山、野、重、榴彈砲及火箭砲、高射砲輕重廹擊砲三千餘門(廹擊砲中有一種砲彈很長的,據軍人們說,係德國所造,一種粗而短的係敵人自造,一種威力均甚大),並糾合河北、河南、晉北、晉南民兵約廿萬人,名爲抬擔架,抬棺材,實則均參加於人海戰術作戰。十九日以前,我軍憑藉碉堡與敵英勇作戰,敵死傷甚衆,軍民均興奮。自十九日起,敵人大量使用火箭砲,將我碉堡逐次擊毀,廿一日廹近城垣,敵人復發放大量燃燒彈,毒氣彈,並毀擊城垣,軍民在砲火下,救火堵城,死傷無算。由廿一至廿四日十時城破時止,砲彈無一刻停止,其發彈之多,無人能爲精確之估計,有謂四五十萬發者,有謂六七十萬發者。敵之人海戰術,我軍尚能抵禦,敵之火海及火箭砲實爲我軍之致命傷。截止廿一日趙軍長恭在戰場上殉職,高軍長倬之在雙塔寺因傷被俘,劉軍長效曾,韓軍長步洲,因被滲透之匪軍隔至城北陣地,失卻連系。廿二日敵復由榆次增加由北平方面調來之精銳部隊,約二萬餘人,後集中砲火,轟擊大東門以南,及新南門以西之城牆,至廿四日上午七時半,南城被攻破,九時東城被攻破,敵遂入城。

    城內部隊,曾在各街與敵巷戰,英勇抵抗,尤以侍衞隊、特務團在鼓樓街,布弓街,洪鑪台與敵巷戰,戰況至爲激烈,敵啣恨放火圍燒洪鑪台,侍衞隊,特務團五千餘人,傷亡殆盡。至廿五日午後,始結束城中心巷戰,城東北與西城部隊,亦於當日下午大部損失淨盡,聞有一小部份突圍,但人數及率領人不詳。

    此次失利的主因:

    ㈠ 敵人人海,我們當能抵禦,敵人火海,大出意料之外,其發砲之多,無論何人,不能估計,有說四五十萬發者,有說六七十萬發者,最致我們死命者爲火箭炮,準備下的碉堡,大失效用。

    ㈡ 據說飛機前後約去過四五架次,以受敵人高射砲的制壓,亦未大顯效用。

    ㈢ 食糧缺乏,自鈞座赴京後,食糧運輸機每日平均不足二分之一,以致部隊食糧不足,由人民家中征熟食補給。

[下一页]
   ㈣ 士兵副食不夠,夜盲者在半數以上,夜間不能作戰。

    ㈤ 作國防工事的工人,疏散出去,敵人集合爲滲透之引導,此實係我們的一大失策。

    以上五因實爲我們失利的最大因素,而又以敵人的火海及火箭砲爲我們的致命傷。

   廿四日城中心區巷戰激烈時,梁委員化之見大勢已去,難以挽回,乃實踐鈞座「不作俘虜,屍體不見共黨」之昭示,從容自殺,並事先囑人於其死後縱火焚化屍體。警憲指揮處由徐端,嵐風等領導集體自殺,鈞座家屬,由閻慧卿(山西籍婦女國大代表兼任山西保育會主任,慈惠醫院院長)領導自殺於鈞座公館涼亭之下,亦使人舉火將全院焚燬。

    此外文武機關服務幹部參加巷戰後,除傷亡被俘者外,尚有省會警察局長師則程等十餘人,自殺於柳巷派出所;吳隊長春台自殺於歌劇第三院;尹專員兼縣長遵黨及縣府幹隊若干人自殺八旗會舘,至其他參加巷戰之幹部自殺,而姓名一時尚無法查明者,更不計其數。

    敵人入城後,利用過去被俘之無恥軍官,組織識別隊,聞城大肆搜殺七日,將我公教人員文武幹部,全部搜捕,一部扣在公安局,大部送至萬柏林。

    我各工廠於陷敵手前,雖行破壞,惟時間所阻,未能澈底;陷敵手後,雖集中砲火破壞,但破壞情形如何,未能詳悉。謹此呈報,職等行止,並乞

   示遵

    繆玉青(行政督察專員)

    張克寒(縣長)

    李幹之(行政督察專員)

    薛國俊(省府視察員)

    仝叩

◆ ◆ ◆ 【以上全文完】 ◆ ◆ ◆

    以上《太原淪陷省思——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中央紀念週報告詞》,原題《中央紀念週報告詞》,是以中華民國三十八年《閻伯川先生南行言論輯要》(廣州:現代化編譯社)同名內容全文完成數位化處理,網際網路首發【彰往考來】。 收入【析世鑒】時,對【彰往考來】首發數位文本中未及校正的若干訛誤作了訂正。

◆ 【彰往可以考來·後顧亦能前瞻】 ◆

   ★【析世鑒】製作組,提醒任何意圖對【析世鑒】有關發佈內容做再傳播者,請務必閱讀我們關於【析世鑒】發佈內容版權的各項聲明。

   ★【析世鑒】製作組,強烈鄙視任何未經著作人、著作財產權人或著作財產權受讓人等同意而略去原著述人、相關出版資訊(例如:期刊名稱、期數;圖書名稱、出版機構等。)的轉發者及其相關行爲。

   ★ 除特別說明者外,【析世鑒】收入的閱讀文本,均是由【析世鑒】製作組完成數位化處理。

(閻錫山: 太原淪陷省思——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中央紀念週報告詞 全文完博讯www.peacehall.com)

[上一页][目前是第2页]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孫連仲 [ 編輯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陸軍二級上將 孫連仲 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個人資料 性別 男 出生 1893年2月2日   大清 直隸省 保定府 雄縣 逝世 1990年8月14日(97歲)   中華民國 台北市 國籍   中華民國 政黨   中國國民黨 學歷 保定舊制學堂 軍事背景 服役 國民革命軍 經歷 顯示▼ 孫連仲 (1893年2月2日-1990年8月14日), 字 仿魯 , 直隸省 雄縣 (今 河北省 雄縣 )人。 中華民國陸軍 二級上將 。 馮玉祥 手下「十三太保」之一。 抗日戰爭 知名將領。 目錄 1 早年經歷 2 中年經歷 2.1 國民軍時期 2.2 抗日戰爭時期 2.3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3 晚年 4 家庭 5 參考文獻 早年經歷 [ 編輯 ] 孫連仲生於一個富農家庭。最初孫連仲有志於學問,但伴隨著清末的政治變動,孫連仲捨棄學問,轉而從軍。 中華民國 成立後,孫連仲加入馮玉祥率領的第16混成旅。因軍功而順利升進。 中年經歷 [ 編輯 ] 國民軍時期 [ 編輯 ] 1924年( 民國 十三年)10月 北京政變 後, 國民軍 成立,孫連仲被任命為國民軍第一砲兵旅 旅長 。不久,升任騎兵第二師 師長 。孫連仲的部隊是國民軍的精鋭,軍紀嚴正。後來,在北方各派的混戰中,孫連仲以善戰而著稱。 五原誓師 後,馮玉祥加入 中國國民黨 ,改稱 國民革命軍 ,孫連仲隨之參加 國民黨北伐 ,擊敗了 直軍 、 奉軍 。 1928年9月, 國民政府 設置 青海省 ,孫連仲被任命為第一任 青海省政府 主席。孫連仲雖然任職時間很短,但充分發揮了其內政手腕,調整了有關當地的 回族 馬氏等複雜的民族問題,經濟建設初見端緒。 1929年8月,孫連仲轉任 甘肅省 政府主席。 其後,馮玉祥不滿 蔣介石 的裁兵政策,與 閻錫山 、 李宗仁 等人討伐 蔣軍 ,是為 中原大戰 。馮玉祥敗北後,孫連仲接受蔣介石的軍事重編,被任命為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 1931年至1934年,孫連仲參與討伐 中國共產黨 及 中國工農紅軍 的作戰。曾任 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 第九路軍司令 [1] 。 抗日戰爭時期 [ 編輯 ] 孫連仲(《 最新支那要人傳 》,1941年) 1937年(民國26年), 抗日戰爭 爆發後,孫連仲任第...

鲁迅骂人无数,所向披靡,但也被这个人骂了半辈子

鲁迅骂人无数,所向披靡,但也被这个人骂了半辈子 原创|发布:2017-09-09 12:18:43 更新:2017-09-09 12:18:43阅读 23990赞 310 大家都知道,鲁迅以“骂人”著称,从政界、军界,到学界,几乎被他骂了个遍。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有一个人骂鲁迅也骂得很厉害,让人叹为观止。 文/刘诚龙 大家都知道,鲁迅以“骂人”著称,从政界、军界,到学界,几乎被他骂了个遍。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有一个人骂鲁迅也骂得很厉害,让人叹为观止。 这个人,名叫苏雪林。 苏雪林比鲁迅小16岁,虽然同时代,但不同辈分,两人没同过事,按理说,他俩是没有什么利害冲突的。然而,自鲁迅覆盖“民族魂”的挽幛永远离开世界后,苏雪林就开始了骂鲁生涯,其语言之尖刻,立场之坚定,谩骂之长久,被称为“骂鲁第一人”。 以阶级斗争而言,鲁迅不能称为极端革命者,苏雪林也谈不上是极端反革命,两人为什么如此交恶?好像也找不出一个标志性事件来,苏雪林出道之初,本来是特别崇拜鲁迅的,称得上是鲁迅的粉丝,由崇鲁一变为反鲁,起因之细小,让人不敢相信。 1928年,苏雪林在文坛崭露头角,是年7月7日,北新书局的老板李小峰组织了一次作家派对,受到邀请的有文坛宿将鲁迅、林语堂、郁达夫,也有文学女青年苏雪林。苏氏此时借了成名作《绿天》赢得盛誉,也赢得尊严,却不料,林语堂将其引到鲁迅面前时,苏氏伸出了纤纤素手,准备与偶像亲密接触,鲁迅却没有伸出手来,只是朝她点了点头。场面突然变得尴尬起来,苏雪林脸上泛红,林语堂也面上发窘。 鲁迅与苏雪林的“握手门事件”,让苏雪林永远关闭了她对鲁迅的崇拜之门。鲁迅新故,按说可以忘却恩怨了,人都死了,还说什么呢?苏雪林却不惜犯了不对亡灵说不是之忌,写了《致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专攻鲁迅“私人行为”,谩骂的调门相当高,连苏氏的老师、鲁迅的论敌胡适也觉得过火,劝她“旧文字的恶腔,我们应该深戒”。 而苏雪林莫说深戒,浅戒也不戒,从此拉开了其半生骂鲁生涯,骂鲁迅是“诚玷污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邪小人”,刻薄之极,无出其右。 抛开阶级斗争的宏大叙事,从人的性格弱点来看,上世纪学界大家之间的人群撕裂,也是不可忽视的大因。苏雪林与鲁迅,其中固然有政治与思想立场因素,但其个人性格也不可小觑。在苏鲁之间,苏雪林的小家子气毕现无遗,而其他大家呢?是不是都是胸...

京汉路总工会召开成立大会是合法的,吴非但不能禁止,而且应给以保护。 但吴佩孚仍坚持反对大会的召开并以武力相威胁。

  京汉路总工会召开成立大会是合法的,吴非但不能禁止,而且应给以保护。 但吴佩孚仍坚持反对大会的召开并以武力相威胁。 2月1日,工人代表们冲破反动军警的阻拦,进入普乐园会场,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秘书李震瀛登上讲台,高声宣布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 为抗议吴佩孚的镇压,京汉铁路总工会决定进行全路总同盟罢工,李震瀛、杨德甫等主要领导人在江岸指挥全局;高斌、姜海士、刘文松在郑州,吴汝铭、史文彬、洪尹福在长辛店,林祥谦、罗海城、曾玉良在江岸执行总工会的命令。信阳负责的是分工会委员长胡传道和副委员长、共产党员徐宽, 新乡负责人是分工会委员长杜石卿,彰德负责人是分工会会长、共产党员戴清屏。2月4日,总工会一声令下,京汉线全路开始了大罢工。 京汉铁路上的技术工人大多属于外来人口。 杨德甫是湖北帮帮首,曾到日本留学,因工龄长、手艺好、徒弟多而享有较高威望。林祥谦则是福建帮首领。 https:// acftu.org/wjzl/gysl/gysy 最早到达江岸车站的铁路工人中有一批是来自福建马尾造船厂的,在他们的介绍下,京汉铁路的福建籍工人逐渐增多,并形成了福建帮。福建帮帮首林祥谦就曾在马尾船厂当钳工,后通过在京汉路工作的妹夫周连城和几位同乡的介绍,林祥谦及其父亲、弟弟先后来到京汉铁路工作…… 1922年1月,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张国焘、邓培等人参加了这次大会并受到列宁的接见。列宁说:“铁路工人运动是很重要的。在俄国革命中,铁路工人起过重大的作用;在未来的中国革命中,他们也一定会起同样的或者更重大的作用。”(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第199页。) 这次大会及列宁与中国代表的谈话对中共从事铁路工人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共在工运工作中也逐渐认识到“中国工人阶级只有铁路工人、海员、矿工为三个有力的分子”,进而提出组建全国铁路总工会,组织铁路工、矿工、海员三个产业的三角同盟(《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 1922年直奉战争结束后,中共利用吴佩孚“保护劳工”的政治主张,通过交通部向京汉、京奉、京绥、陇海、正太、津浦六条铁路派遣了六名密查员,作为中共在各路开展工运工作的特派员,主要目的是发动各路群众,建立工会组织。张国焘甚至认为,中共是以北方铁路工人运动起家的。 ,约占全国罢工人数的1/7以上,受到共产国际和赤色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