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Disambig gray.svg 關於與「王永泉」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王永泉 (演員)」。
王永泉
王永泉(1880年-1942年)[1],字伯川,亦百川,直隸省天津府天津縣人,祖籍江蘇省,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生平
1902年(光緒28年),王永泉赴日本留學,先後入成城學校、陸軍士官學校第4期工兵科。[2]畢業歸國後,任陸軍第八鎮工兵營管帶。中華民國成立後,歷任北洋政府陸軍部工兵技正、湖南都督署參謀長。1917年(民國6年),任奉天陸軍司令部副官長兼補充旅旅長。1918年(民國7年),任第24混成旅旅長,移駐福建省。[3][4]
1922年(民國11年)10月,王永泉同皖系的徐樹錚在福建成立建國軍政制置府,王永泉自稱福建總撫兼省長。此後王永泉、徐樹錚統治福建省,直到制置府廢止。1923年(民國12年)3月,直系的孫傳芳任福建督理,王永泉改任福建軍務幫辦。1923年4月,兼任建安護軍使。5月,建安護軍使被撤銷,改任興泉護軍使。1923年被北京政府授予溥威將軍稱號。1924年(民國13年)3月,在同孫傳芳的權力鬥爭中敗北,王永泉被迫下野,逃亡上海入住法租界善鍾路87號。[3][4]
1937年(民國26年)12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王永泉參加,任治安部次長,輔佐部長齊燮元。[4]1940年(民國29年)3月,臨時政府同汪精衛政權合流後,王永泉從政界、軍界退出。[5]1942年(民國31年),王永泉在北京特別市病逝。享年63歲。[3]
注釋
徐主編(2007)、85頁作生於1880年。東亜問題調査會編(1941)、10頁作「1876年生」。
東亜問題調査會編(1941)、10頁作此。徐主編(2007)、85頁作「第3期工兵科」。
徐主編(2007)、85頁。
東亜問題調査會編(1941)、10頁。
東亜問題調査會編(1941)、10頁作王永泉任華北政務委員會治安總署署長。但是,劉主編(1995)、1056頁作汪精衛政權成立時的治安總署署長為杜錫鈞。本條目依照後者之說。
參考文獻
徐友春主編.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劉壽林等編. 民国職官年表.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東亜問題調査會. 最新支那要人伝. 朝日新聞社. 1941.
[顯示]閱論編
福建行政長官(1912年至今)
分類:1880年出生1942年逝世王姓江蘇人天津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校友陸軍第八鎮將領東北軍將領皖軍將領建安護軍使興泉護軍使與大日本帝國合作的中國人北洋將軍府冠字將軍陸軍工兵科舉人
鲁迅骂人无数,所向披靡,但也被这个人骂了半辈子 原创|发布:2017-09-09 12:18:43 更新:2017-09-09 12:18:43阅读 23990赞 310 大家都知道,鲁迅以“骂人”著称,从政界、军界,到学界,几乎被他骂了个遍。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有一个人骂鲁迅也骂得很厉害,让人叹为观止。 文/刘诚龙 大家都知道,鲁迅以“骂人”著称,从政界、军界,到学界,几乎被他骂了个遍。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有一个人骂鲁迅也骂得很厉害,让人叹为观止。 这个人,名叫苏雪林。 苏雪林比鲁迅小16岁,虽然同时代,但不同辈分,两人没同过事,按理说,他俩是没有什么利害冲突的。然而,自鲁迅覆盖“民族魂”的挽幛永远离开世界后,苏雪林就开始了骂鲁生涯,其语言之尖刻,立场之坚定,谩骂之长久,被称为“骂鲁第一人”。 以阶级斗争而言,鲁迅不能称为极端革命者,苏雪林也谈不上是极端反革命,两人为什么如此交恶?好像也找不出一个标志性事件来,苏雪林出道之初,本来是特别崇拜鲁迅的,称得上是鲁迅的粉丝,由崇鲁一变为反鲁,起因之细小,让人不敢相信。 1928年,苏雪林在文坛崭露头角,是年7月7日,北新书局的老板李小峰组织了一次作家派对,受到邀请的有文坛宿将鲁迅、林语堂、郁达夫,也有文学女青年苏雪林。苏氏此时借了成名作《绿天》赢得盛誉,也赢得尊严,却不料,林语堂将其引到鲁迅面前时,苏氏伸出了纤纤素手,准备与偶像亲密接触,鲁迅却没有伸出手来,只是朝她点了点头。场面突然变得尴尬起来,苏雪林脸上泛红,林语堂也面上发窘。 鲁迅与苏雪林的“握手门事件”,让苏雪林永远关闭了她对鲁迅的崇拜之门。鲁迅新故,按说可以忘却恩怨了,人都死了,还说什么呢?苏雪林却不惜犯了不对亡灵说不是之忌,写了《致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专攻鲁迅“私人行为”,谩骂的调门相当高,连苏氏的老师、鲁迅的论敌胡适也觉得过火,劝她“旧文字的恶腔,我们应该深戒”。 而苏雪林莫说深戒,浅戒也不戒,从此拉开了其半生骂鲁生涯,骂鲁迅是“诚玷污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邪小人”,刻薄之极,无出其右。 抛开阶级斗争的宏大叙事,从人的性格弱点来看,上世纪学界大家之间的人群撕裂,也是不可忽视的大因。苏雪林与鲁迅,其中固然有政治与思想立场因素,但其个人性格也不可小觑。在苏鲁之间,苏雪林的小家子气毕现无遗,而其他大家呢?是不是都是胸...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