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蔭人(1884年-1956年)字樾恩,直隷省深州武強縣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周蔭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周蔭人
Zhou Yinren.jpg
出生 1884(光緒十年)
大清直隷省深州武強縣董莊村
逝世 1956年11月
香港
國籍 中華民國
軍種 Beiyang star.svg 直系軍閥
服役年份 1909年-1927年
統率 直系軍閥
學歷
陸軍士官學校第6期砲兵科(1908)
周蔭人(1884年-1956年)字樾恩,直隷省深州武強縣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生平
從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後,周蔭人考取公費補助至日本留學。1908年(光緒34年)入陸軍士官學校第6期砲兵科。與其同兵科之同學後來發跡為孫傳芳。學成歸國後,被任命為陳光遠所職掌的陸軍第四鎮教練官。後來一度轉任至雲南陸軍講武堂教官。
1913年(民國2年),返回北京任北京政府陸軍部砲兵監。1918年(民國7年),改任第4師的旅長。1919年(民國8年),任江西督軍陳光遠的參謀長。1922年(民國11年)6月,在陳光遠失勢後,轉投效同學孫傳芳。在孫傳芳麾下先是擔任陸軍第12師23旅旅長,後升任陸軍第12師師長。1923年(民國12年)3月,隨孫傳芳入福建省,出任閩北護軍使。
在福建期間,周蔭人和孫傳芳聯手排除原本主政福建的皖系軍閥王永泉,使孫傳芳的勢力南進至福建一帶。1924年(民國13年)5月13日,北京國民政府下令周蔭人接替孫傳芳擔任福建省督理。
1925年(民國14年)1月,改任福建軍務督辦。同年11月,任孫傳芳手下的五省聯軍閩軍總司令。此時為周蔭人軍事生涯的極盛期,所統轄的部隊包括:
陸軍第12師(師長周蔭人自兼)
陸軍第23旅(旅長李春生)
福建陸軍第1師(師長張毅)
福建陸軍第2師(師長李鳳翔)
福建陸軍第3師(師長劉俊,由12師24旅擴編)
福建陸軍第4師(師長賴世璜)
陸軍第11混成旅(旅長王麒)
陸軍第29混成旅(旅長孔昭同)
陸軍第30混成旅(旅長蘇挺)
補充旅(旅長蔣啟鳳)
海軍陸戰旅(旅長林忠)。
在國民革命軍東征時期,主政福建的周蔭人因部隊主力正增援江蘇進行第三次直奉戰爭,對廣東內的軍閥戰爭採取觀望,但是在國民革命軍確定擊潰陳炯明救粵軍時,周蔭人忌憚國民革命軍主力攻入福建,因此致信向蔣中正示好,提出協助革命軍解除兵敗入閩的救粵軍武裝,並將武器轉讓給國民革命軍,換取國軍不向福建省進攻。[1]當救粵軍洪兆麟殘軍退入福建省時,其部隊遭到張毅率領的福建陸軍第1師繳械,獲得長短槍共近700支、火砲2門。
1926年(民國15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同年8月,福建陸軍第4師師長賴世璜首先宣布依附國民革命軍,後該編制由周的衛隊旅定替重建,旅長孫雲峰。孫傳芳命令周蔭人殲滅該部隊,但在8月31日孫傳芳改變命令,發布「援贛計畫」,要求周蔭人入侵廣東,牽制北進江西的國民革命軍部隊。周蔭人率領旗下的四個師由福建西進,試圖摧毀廣東國民政府,但是其麾下的福建陸軍第2師師長李鳳翔之下屬曹萬順、杜起雲宣布叛離北京政府,投靠國民革命軍。同時,何應欽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在10月9日發兵奪取周蔭人指揮部所在地福建永定,被何應欽攻勢打亂的周蔭人倉皇撤退,其所轄之福建陸軍第3師在隨後的永定戰鬥、鬆口戰鬥遭到重創。
隨後,何應欽作為北伐軍東路軍總指揮率兵入侵福建。國民革命軍在福建地方實力派軍閥張貞的協助下,擊潰了周蔭人嫡系,並爭取到福建地方軍人部隊的支持,尤其是周蔭人無法爭取到以福建為重要根據地的中華民國海軍支持,使得他在主力部隊潰散後缺乏其它戰力延遲國民革命軍攻勢。國民革命軍在1926年12月3日擊潰張毅指揮的福建陸軍第1師,基本清除在福建效忠北京國民政府的有生戰力。12月18日進入福建省會福州市,兵敗的周蔭人僅與十餘位隨從士兵一同逃離福建省。
1927年(民國16年),在孫傳芳被擊潰後,周蔭人向奉系輸誠,出任安國軍政府第1方面軍訓練處長。張作霖敗北後,周蔭人下野,此後寓居天津。
1956年11月,周蔭人於香港逝世。享年73歲。
參考文獻
來新夏等. 北洋軍閥史 下冊.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0. ISBN 7-310-01517-7.
徐友春主編.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劉壽林等編. 民国職官年表.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中國(北京政府)
前任:
孫傳芳
福建督理
1924年5月 - 1925年1月
繼任:
(督辦改稱)
前任:
(督理改稱)
福建督辦
1925年1月 - 1926年12月
(1925年11月起,
五省聯軍閩軍總司令)
繼任:
(廢止)
陳炯明叛軍被消滅前後
分類:1884年出生1956年逝世陸軍第四鎮將領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校友直軍將領武強人北洋將軍府冠字將軍善後會議會員陸軍礮兵科舉人
孫連仲 [ 編輯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陸軍二級上將 孫連仲 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個人資料 性別 男 出生 1893年2月2日 大清 直隸省 保定府 雄縣 逝世 1990年8月14日(97歲) 中華民國 台北市 國籍 中華民國 政黨 中國國民黨 學歷 保定舊制學堂 軍事背景 服役 國民革命軍 經歷 顯示▼ 孫連仲 (1893年2月2日-1990年8月14日), 字 仿魯 , 直隸省 雄縣 (今 河北省 雄縣 )人。 中華民國陸軍 二級上將 。 馮玉祥 手下「十三太保」之一。 抗日戰爭 知名將領。 目錄 1 早年經歷 2 中年經歷 2.1 國民軍時期 2.2 抗日戰爭時期 2.3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3 晚年 4 家庭 5 參考文獻 早年經歷 [ 編輯 ] 孫連仲生於一個富農家庭。最初孫連仲有志於學問,但伴隨著清末的政治變動,孫連仲捨棄學問,轉而從軍。 中華民國 成立後,孫連仲加入馮玉祥率領的第16混成旅。因軍功而順利升進。 中年經歷 [ 編輯 ] 國民軍時期 [ 編輯 ] 1924年( 民國 十三年)10月 北京政變 後, 國民軍 成立,孫連仲被任命為國民軍第一砲兵旅 旅長 。不久,升任騎兵第二師 師長 。孫連仲的部隊是國民軍的精鋭,軍紀嚴正。後來,在北方各派的混戰中,孫連仲以善戰而著稱。 五原誓師 後,馮玉祥加入 中國國民黨 ,改稱 國民革命軍 ,孫連仲隨之參加 國民黨北伐 ,擊敗了 直軍 、 奉軍 。 1928年9月, 國民政府 設置 青海省 ,孫連仲被任命為第一任 青海省政府 主席。孫連仲雖然任職時間很短,但充分發揮了其內政手腕,調整了有關當地的 回族 馬氏等複雜的民族問題,經濟建設初見端緒。 1929年8月,孫連仲轉任 甘肅省 政府主席。 其後,馮玉祥不滿 蔣介石 的裁兵政策,與 閻錫山 、 李宗仁 等人討伐 蔣軍 ,是為 中原大戰 。馮玉祥敗北後,孫連仲接受蔣介石的軍事重編,被任命為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 1931年至1934年,孫連仲參與討伐 中國共產黨 及 中國工農紅軍 的作戰。曾任 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 第九路軍司令 [1] 。 抗日戰爭時期 [ 編輯 ] 孫連仲(《 最新支那要人傳 》,1941年) 1937年(民國26年), 抗日戰爭 爆發後,孫連仲任第...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