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譚平山1886年9月28日

平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譚平山 Tan Pingshan.jpg 1926年1月參加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時攝 性別 男 出生 譚嗚謙 1886年9月28日 大清廣東省高明縣 逝世 1956年4月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別名 譚聘三 職業 政治人物 活躍時期 20世紀 政黨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被開除) 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親屬 譚天度 學歷 經歷 譚平山(1886年9月28日-1956年4月2日),原名譚鳴謙,又名譚彥祥,字誠齋,別號聘三,男,廣東高明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要創始人之兼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 生平 譚平山1886年出生於廣東省高明縣一個裁縫家庭。1905年,考入廣州兩廣優級師範學校。畢業後到雷州中學任教並參加同盟會。1917年,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積極參加五四運動。當時為抗議二十一條的學生先到東交民巷使館區遊行,後到許多政府要員居住的新華門靜坐,隨後部分學生湧進負責簽約的交通部長曹汝霖位於趙家樓的私宅,並放火焚燒。警方到場一共逮捕了三十二人,譚平山為其中之一。 1920年回廣東創建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任中共廣東支部書記。1923年出席中共三大,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局委員。在中共四大繼續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在中共五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任農民部長。 1924年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常務委員,並被任為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1927年3月任武漢國民政府委員兼農民部部長。 1927年8月參與領導南昌起義,被推選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後曾以國民政府委員長名義對外。起義軍南下途中,介紹賀龍加入中國共產黨。南昌起義失敗後流亡香港。11月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因張國燾向共產國際代表羅明那茲狀告,稱其為左傾冒險,導致南昌起義失敗,在其缺席情況下被開除黨籍。1930年8月回上海參與組織第三黨,因與鄧演達有矛盾,退出活動,然後離開上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譚主動從香港回國,到武漢請戰,受到蔣中正接見。1938年被中常會恢復中國國民黨黨籍,歷任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中日戰爭勝利後,反對蔣介石的內戰政策。1948年1月在香港參與組織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中央常務委員。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主席團常務委員和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政務委員、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主任等職。1954年9月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12月當選為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56年3月當選為民革中央副主席。同年4月2日零時20分在北京逝世[1]。 參考文獻 譚平山委員治喪委員會. 讣告. 人民日報. 1956年4月3日: 第4版. 外部連結 開除譚平山出黨的《政治紀律決議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首任 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主任 繼任: 錢瑛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部長 [顯示]閱論編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顯示] 譚平山在中國國民黨的職務 [顯示] 譚平山在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的職務 [顯示] 譚平山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職務 [顯示]閱論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 [顯示]閱論編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1949年10月21日至1954年9月27日) [顯示]閱論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部長 規範控制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WorldCat IdentitiesCALIS: n2004243064FAST: 205573GND: 173454984HKCAN: 9811104654903406ISNI: 0000 0000 6360 4996LCCN: n86075783NDL: 00420508NLA: 35703808NTA: 142354635VIAF: 23621817 分類:1886年出生1956年逝世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政務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部長譚姓高明人國立北京大學校友制憲國民大會代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政治人物中共二大代表中共四大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四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五屆中央委員會委員被開除中國共產黨黨籍者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第二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第三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第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中華民國持不同政見者中國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黨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社會主義者前中國國民黨黨員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部長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京汉路总工会召开成立大会是合法的,吴非但不能禁止,而且应给以保护。 但吴佩孚仍坚持反对大会的召开并以武力相威胁。

  京汉路总工会召开成立大会是合法的,吴非但不能禁止,而且应给以保护。 但吴佩孚仍坚持反对大会的召开并以武力相威胁。 2月1日,工人代表们冲破反动军警的阻拦,进入普乐园会场,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秘书李震瀛登上讲台,高声宣布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 为抗议吴佩孚的镇压,京汉铁路总工会决定进行全路总同盟罢工,李震瀛、杨德甫等主要领导人在江岸指挥全局;高斌、姜海士、刘文松在郑州,吴汝铭、史文彬、洪尹福在长辛店,林祥谦、罗海城、曾玉良在江岸执行总工会的命令。信阳负责的是分工会委员长胡传道和副委员长、共产党员徐宽, 新乡负责人是分工会委员长杜石卿,彰德负责人是分工会会长、共产党员戴清屏。2月4日,总工会一声令下,京汉线全路开始了大罢工。 京汉铁路上的技术工人大多属于外来人口。 杨德甫是湖北帮帮首,曾到日本留学,因工龄长、手艺好、徒弟多而享有较高威望。林祥谦则是福建帮首领。 https:// acftu.org/wjzl/gysl/gysy 最早到达江岸车站的铁路工人中有一批是来自福建马尾造船厂的,在他们的介绍下,京汉铁路的福建籍工人逐渐增多,并形成了福建帮。福建帮帮首林祥谦就曾在马尾船厂当钳工,后通过在京汉路工作的妹夫周连城和几位同乡的介绍,林祥谦及其父亲、弟弟先后来到京汉铁路工作…… 1922年1月,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张国焘、邓培等人参加了这次大会并受到列宁的接见。列宁说:“铁路工人运动是很重要的。在俄国革命中,铁路工人起过重大的作用;在未来的中国革命中,他们也一定会起同样的或者更重大的作用。”(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第199页。) 这次大会及列宁与中国代表的谈话对中共从事铁路工人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共在工运工作中也逐渐认识到“中国工人阶级只有铁路工人、海员、矿工为三个有力的分子”,进而提出组建全国铁路总工会,组织铁路工、矿工、海员三个产业的三角同盟(《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 1922年直奉战争结束后,中共利用吴佩孚“保护劳工”的政治主张,通过交通部向京汉、京奉、京绥、陇海、正太、津浦六条铁路派遣了六名密查员,作为中共在各路开展工运工作的特派员,主要目的是发动各路群众,建立工会组织。张国焘甚至认为,中共是以北方铁路工人运动起家的。 ,约占全国罢工人数的1/7以上,受到共产国际和赤色职工国际的赞

徐光英總參謀長徐光英葉挺參謀長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1920年留法勤工儉學鄧演達創建的「第三黨」軍統

徐光英(1899年-1984年),字樹屏,廣東省海陽縣(今潮安)浮洋鎮徐隴村人,中共早期高級軍事幹部。軍統元老。[1] 生平 1920年留法勤工儉學。1921年加入旅法共產主義小組,後到西班牙讀軍事。1922年8月轉入中共旅歐支部。 北伐戰爭中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謀。1927年3月參加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為暴動指揮部五人團成員,負責工人糾察隊的武裝訓練與指揮。 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任第11軍第24師(師長葉挺/古勛銘,黨代表顏昌頤)參謀長。南昌起義部隊南下途中,徐光英負責繪製行軍路線圖一直做到江西南部尋烏縣。1927年9月23、24日分別攻克潮州、汕頭後(史稱「潮汕七日紅」),李立三任汕頭市公安局長,未到職前由徐光英代理公安局長。 1927年11月9日至10日,瞿秋白為首的臨時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政治紀律決議案》,共10項處分:[2]徐光英因在汕任公安局長時,取締工人擅自逮捕並殺乘機搶劫貧民三人,應處以留黨察看一年之處分。 1927年12月11日廣州起義,起義軍總指揮葉挺,副總指揮葉劍英,總參謀長徐光英,副官陳賡,師長徐向前等。徐光英率領中路起義軍(第四軍教導團第一營和工人赤衛隊第一聯隊,突襲東較場,攻克廣九車站和廣州市公安局。 左右江起義前,中共中央派一批幹部奔赴廣西,徐光英化名徐開先,協助張雲逸做兵運和軍訓。起義失敗後,徐光英脫離中共。1930年參加鄧演達創建的「第三黨」,出任該黨陝西省委書記。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軍統組建忠義救國軍,任參謀長。別動軍第三縱隊司令、軍統貴州息烽訓練班副主任。黃埔軍校南寧分校少將政治主任。軍事委員會軍需署少將軍需監。 1947年赴港居住。 參考文獻 潮州市地方志辦公室 編:《潮州人物》,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 中共中央出版的《中央通訊》1927年第13期(油印本) 分類:1899年出生1984年逝世軍統局人物海陽人徐姓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1年入黨)黃埔軍校人物
  近代以来日本陆军中的三代“中国通” 2017-07-31   由 时光山人 發表于 历史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势渐强,逐步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在其“大陆政策”影响下,日军中兴起了研究中国问题的热潮,并由此在日本陆军中产生了前后三代“中国通”。这些“中国通”作为日军侵略的马前卒,搜集情报、干预政治或是直接参与战争,在中国犯下了累累罪行。 第一代“中国通”---青木宣纯 青木宣纯 青木宣纯(1859—1924)日本宫崎县人,日本陆军中将。日本谍报界鼻祖,日本军部第一位"中国通"。总计在中国生活了28年,在北京创办了青木机关,培训了大批特工人员,也是侵华观点的最早提倡者之一。 1897年10月到1900年3月第一次任清国公使馆武官。他在北京设立特务机关,对外则以“青木公馆”的名义,广泛结交中国官绅人士。其最为得意之举莫过于取得直隶按察史袁世凯的信赖。当袁出任山东巡抚时,特邀青木前往济南协助编练新军,袁世凯经常对同僚讲:青木是“唯一可靠的日本人”。在日俄战争中,他利用与袁世凯的关系,为日本搜索俄军军情,为战胜俄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第二代“中国通”---坂西利八郎 坂西利八郎 坂西利八郎(1870—1950)日本陆军中将,继青木宣纯之后的日本对华谍报的第二代特务巨头,在北洋政府时期历经七代政府更迭而他始终在幕后操纵,故被称为七代兴亡的不倒翁。日本陆军中的所谓第三代中国通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本庄繁等人均出自其门下。 坂西利八郎曾跟随野战炮兵第6联队参加过甲午战争。1909年以善于钻研中国问题的专长被调入参谋本部,旋即派往北京。坂西通过青木的引荐,结识了直隶总督袁世凯,应聘为北洋新军的练兵顾问兼北洋督练公所总翻译官。日俄战争期间青木宣纯调往满洲军司令部以后,所遗谍报工作即由坂西负责。1911年在武昌爆发辛亥革命,参谋本部立即派坂西去北京,任公使馆武官,建立以“坂西公馆”为代号的特务机关。在北洋军阀掌担北京政府的十数年间,坂西广泛结交了北洋各派系的军阀、政客,向他们渗透日本内阁的意图,干预中国政事。 第三代“中国通”---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矶谷廉介、本庄繁 土肥原贤二 土肥原贤二(1888-1948),侵华日军甲级战犯,主持情报工作,继青木宣纯和坂西利八郎之后,在中国从事间谍活动的日本第三代特务头子,建立伪“满洲国”和策划“华北自治”的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