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譚平山
Tan Pingshan.jpg
1926年1月參加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時攝
性別 男
出生 譚嗚謙
1886年9月28日
大清廣東省高明縣
逝世 1956年4月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別名 譚聘三
職業 政治人物
活躍時期 20世紀
政黨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被開除)
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親屬 譚天度
學歷
經歷
譚平山(1886年9月28日-1956年4月2日),原名譚鳴謙,又名譚彥祥,字誠齋,別號聘三,男,廣東高明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要創始人之兼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
生平
譚平山1886年出生於廣東省高明縣一個裁縫家庭。1905年,考入廣州兩廣優級師範學校。畢業後到雷州中學任教並參加同盟會。1917年,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積極參加五四運動。當時為抗議二十一條的學生先到東交民巷使館區遊行,後到許多政府要員居住的新華門靜坐,隨後部分學生湧進負責簽約的交通部長曹汝霖位於趙家樓的私宅,並放火焚燒。警方到場一共逮捕了三十二人,譚平山為其中之一。
1920年回廣東創建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任中共廣東支部書記。1923年出席中共三大,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局委員。在中共四大繼續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在中共五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任農民部長。
1924年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常務委員,並被任為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1927年3月任武漢國民政府委員兼農民部部長。
1927年8月參與領導南昌起義,被推選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後曾以國民政府委員長名義對外。起義軍南下途中,介紹賀龍加入中國共產黨。南昌起義失敗後流亡香港。11月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因張國燾向共產國際代表羅明那茲狀告,稱其為左傾冒險,導致南昌起義失敗,在其缺席情況下被開除黨籍。1930年8月回上海參與組織第三黨,因與鄧演達有矛盾,退出活動,然後離開上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譚主動從香港回國,到武漢請戰,受到蔣中正接見。1938年被中常會恢復中國國民黨黨籍,歷任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中日戰爭勝利後,反對蔣介石的內戰政策。1948年1月在香港參與組織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中央常務委員。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主席團常務委員和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政務委員、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主任等職。1954年9月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12月當選為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56年3月當選為民革中央副主席。同年4月2日零時20分在北京逝世[1]。
參考文獻
譚平山委員治喪委員會. 讣告. 人民日報. 1956年4月3日: 第4版.
外部連結
開除譚平山出黨的《政治紀律決議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首任 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主任 繼任:
錢瑛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部長
[顯示]閱論編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顯示]
譚平山在中國國民黨的職務
[顯示]
譚平山在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的職務
[顯示]
譚平山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職務
[顯示]閱論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
[顯示]閱論編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1949年10月21日至1954年9月27日)
[顯示]閱論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部長
規範控制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WorldCat IdentitiesCALIS: n2004243064FAST: 205573GND: 173454984HKCAN: 9811104654903406ISNI: 0000 0000 6360 4996LCCN: n86075783NDL: 00420508NLA: 35703808NTA: 142354635VIAF: 23621817
分類:1886年出生1956年逝世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政務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部長譚姓高明人國立北京大學校友制憲國民大會代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政治人物中共二大代表中共四大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四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五屆中央委員會委員被開除中國共產黨黨籍者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第二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第三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第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中華民國持不同政見者中國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黨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社會主義者前中國國民黨黨員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部長
孫連仲 [ 編輯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陸軍二級上將 孫連仲 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個人資料 性別 男 出生 1893年2月2日 大清 直隸省 保定府 雄縣 逝世 1990年8月14日(97歲) 中華民國 台北市 國籍 中華民國 政黨 中國國民黨 學歷 保定舊制學堂 軍事背景 服役 國民革命軍 經歷 顯示▼ 孫連仲 (1893年2月2日-1990年8月14日), 字 仿魯 , 直隸省 雄縣 (今 河北省 雄縣 )人。 中華民國陸軍 二級上將 。 馮玉祥 手下「十三太保」之一。 抗日戰爭 知名將領。 目錄 1 早年經歷 2 中年經歷 2.1 國民軍時期 2.2 抗日戰爭時期 2.3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3 晚年 4 家庭 5 參考文獻 早年經歷 [ 編輯 ] 孫連仲生於一個富農家庭。最初孫連仲有志於學問,但伴隨著清末的政治變動,孫連仲捨棄學問,轉而從軍。 中華民國 成立後,孫連仲加入馮玉祥率領的第16混成旅。因軍功而順利升進。 中年經歷 [ 編輯 ] 國民軍時期 [ 編輯 ] 1924年( 民國 十三年)10月 北京政變 後, 國民軍 成立,孫連仲被任命為國民軍第一砲兵旅 旅長 。不久,升任騎兵第二師 師長 。孫連仲的部隊是國民軍的精鋭,軍紀嚴正。後來,在北方各派的混戰中,孫連仲以善戰而著稱。 五原誓師 後,馮玉祥加入 中國國民黨 ,改稱 國民革命軍 ,孫連仲隨之參加 國民黨北伐 ,擊敗了 直軍 、 奉軍 。 1928年9月, 國民政府 設置 青海省 ,孫連仲被任命為第一任 青海省政府 主席。孫連仲雖然任職時間很短,但充分發揮了其內政手腕,調整了有關當地的 回族 馬氏等複雜的民族問題,經濟建設初見端緒。 1929年8月,孫連仲轉任 甘肅省 政府主席。 其後,馮玉祥不滿 蔣介石 的裁兵政策,與 閻錫山 、 李宗仁 等人討伐 蔣軍 ,是為 中原大戰 。馮玉祥敗北後,孫連仲接受蔣介石的軍事重編,被任命為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 1931年至1934年,孫連仲參與討伐 中國共產黨 及 中國工農紅軍 的作戰。曾任 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 第九路軍司令 [1] 。 抗日戰爭時期 [ 編輯 ] 孫連仲(《 最新支那要人傳 》,1941年) 1937年(民國26年), 抗日戰爭 爆發後,孫連仲任第...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