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1897~1982)自传文稿
图录号: 2586
估价RMB: 40,000-60,000
成交价RMB: 63250(含佣金)
2586
张伯驹(1897~1982)自传文稿
文稿 约五十六页
约1968年作
说明:此为张伯驹“文革”时期自传及相关文稿一批,系任职吉林省博物馆时所作,时间约在1968年左右,此文稿涵盖张伯驹1941年以后的重要人生轨迹,以及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央指示的体会等,涉及诸多重大时事和人物,如劝降傅作义、毛泽东、周恩来、张东荪等,不仅是张伯驹个人之重要文献,亦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历史记录。
在此批文稿中,张伯驹介绍了与众多文化艺术界名流及政治人物相识经过,自陈与国民党政府将领、民主同盟会成员以及部分共产党员的联系。谈及1941年被绑架案,参加蒋纬国与石静怡婚礼经过,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会经过及建国前后民盟内部大事,无声诗社画展,编辑《西安正报》副刊,与关德懋、谢稚柳、汪松年、潘素等人相识经过,抗议枪杀东北学生运动等众多历史事件。
所及人物包括李济深、傅作义、沈钧儒、章伯钧、黄炎培、罗隆基、郑振铎、翦伯赞、齐白石、梅兰芳、朱自清、梁漱溟、吴晗、张澜、蒋经国、蒋纬国、李宗仁,以及夏仁虎、郭则沄、陈纯衷、傅铜、瞿兑之、黄公渚、黄君坦、张孟嘉、汪孟舒、陶心如、左宗纶、王之相、郭大中、侯少白、彭泽湘、张东荪、张云川、叶笃义、陈叔通、吴昱恒、叶笃庄、宋振庭、曾昭抡、周鲸文、潘光旦、费孝通、邓以蛰、高明凯、陆定一、秦仲文、关德懋、谢稚柳、汪松年、施天侔、迟景荣、石凤祥、潘素、祝绍周、何竞武、胡宗南、张钫、熊斌等。
ZHANG BOJU AUTOGRAPH MANUSCRIPT OF HIS BIOGRAPHY
About fifty-six pages
Dated circa 1968
26×18.5cm×419×13cm×1119×10cm×38余尺寸不一
RMB: 40,000-60,000
孫連仲 [ 編輯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陸軍二級上將 孫連仲 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個人資料 性別 男 出生 1893年2月2日 大清 直隸省 保定府 雄縣 逝世 1990年8月14日(97歲) 中華民國 台北市 國籍 中華民國 政黨 中國國民黨 學歷 保定舊制學堂 軍事背景 服役 國民革命軍 經歷 顯示▼ 孫連仲 (1893年2月2日-1990年8月14日), 字 仿魯 , 直隸省 雄縣 (今 河北省 雄縣 )人。 中華民國陸軍 二級上將 。 馮玉祥 手下「十三太保」之一。 抗日戰爭 知名將領。 目錄 1 早年經歷 2 中年經歷 2.1 國民軍時期 2.2 抗日戰爭時期 2.3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3 晚年 4 家庭 5 參考文獻 早年經歷 [ 編輯 ] 孫連仲生於一個富農家庭。最初孫連仲有志於學問,但伴隨著清末的政治變動,孫連仲捨棄學問,轉而從軍。 中華民國 成立後,孫連仲加入馮玉祥率領的第16混成旅。因軍功而順利升進。 中年經歷 [ 編輯 ] 國民軍時期 [ 編輯 ] 1924年( 民國 十三年)10月 北京政變 後, 國民軍 成立,孫連仲被任命為國民軍第一砲兵旅 旅長 。不久,升任騎兵第二師 師長 。孫連仲的部隊是國民軍的精鋭,軍紀嚴正。後來,在北方各派的混戰中,孫連仲以善戰而著稱。 五原誓師 後,馮玉祥加入 中國國民黨 ,改稱 國民革命軍 ,孫連仲隨之參加 國民黨北伐 ,擊敗了 直軍 、 奉軍 。 1928年9月, 國民政府 設置 青海省 ,孫連仲被任命為第一任 青海省政府 主席。孫連仲雖然任職時間很短,但充分發揮了其內政手腕,調整了有關當地的 回族 馬氏等複雜的民族問題,經濟建設初見端緒。 1929年8月,孫連仲轉任 甘肅省 政府主席。 其後,馮玉祥不滿 蔣介石 的裁兵政策,與 閻錫山 、 李宗仁 等人討伐 蔣軍 ,是為 中原大戰 。馮玉祥敗北後,孫連仲接受蔣介石的軍事重編,被任命為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 1931年至1934年,孫連仲參與討伐 中國共產黨 及 中國工農紅軍 的作戰。曾任 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 第九路軍司令 [1] 。 抗日戰爭時期 [ 編輯 ] 孫連仲(《 最新支那要人傳 》,1941年) 1937年(民國26年), 抗日戰爭 爆發後,孫連仲任第...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