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2月调任教导第2师(师长张治中)第1旅(旅长汤恩伯)第3团第3营少校营长。11月11月所部改称第4师(师长徐庭瑶)第10旅(旅长汤恩伯)第9团第3营,仍任营长。
1932年6月升任第4师(师长徐庭瑶)第10旅(旅长汤恩伯)第9团副团长兼第3营营长。12月升任第17军(军长徐庭瑶)第4师(师长徐庭瑶)第12旅第24团上校团长。
1942年3月28日升任第85军副军长兼第31集团军突击总队司令。7月30日升任第13军代理军长(副军长吴绍周、参谋长吕公良,辖蔡剑鸣第4师、舒荣第89师、廖运周第110师)。
石覺石覺(1908年2月15日-1986年9月23日[1]),字為開,廣西省義寧縣人,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中華民國第10任銓敘部部長。[2] [3]黃埔陸軍軍官學校三期畢業,參加國民革命軍東征、國民革命軍北伐。1934年底於贛中擊潰中國工農紅軍,締造霍邱戰鬥大捷及滸灣戰鬥大捷;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先後參加台兒莊會戰、棗宜會戰及豫中會戰,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軍長;1944年底,所部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戰力堅強,獲第一優先換裝美式軍械;1945年底率軍赴中國東北接收,鎮守熱河。後先後負責保衛北平、上海;1949年任舟山群島防衛司令官兼浙江省政府主席,在登步島戰役獲勝,後又負責轉移十餘萬舟山部隊至台灣;[2]到台灣後,先後出任台灣防衛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北部防守區司令、南部防守區司令、陸軍第二軍團司令、陸軍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國防部參謀本部副參謀總長兼聯合作戰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並晉級爲陸軍二級上將。
相關著作
石覺; 陳存恭; 張力. 石覺先生訪問紀錄. 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 1986年 [2014-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5).
參考文獻
黄埔三期-石觉. [2015-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石覺先生訪問紀錄.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4-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2).
《公務人員月刊》民國98年12月第162期,《附錄 歷任銓敘部部長簡介》
規範控制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WorldCat IdentitiesFAST: 184453HKCAN: 9811109650803406LCCN: n85314412NLA: 36641766VIAF: 18677430
孫連仲 [ 編輯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陸軍二級上將 孫連仲 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個人資料 性別 男 出生 1893年2月2日 大清 直隸省 保定府 雄縣 逝世 1990年8月14日(97歲) 中華民國 台北市 國籍 中華民國 政黨 中國國民黨 學歷 保定舊制學堂 軍事背景 服役 國民革命軍 經歷 顯示▼ 孫連仲 (1893年2月2日-1990年8月14日), 字 仿魯 , 直隸省 雄縣 (今 河北省 雄縣 )人。 中華民國陸軍 二級上將 。 馮玉祥 手下「十三太保」之一。 抗日戰爭 知名將領。 目錄 1 早年經歷 2 中年經歷 2.1 國民軍時期 2.2 抗日戰爭時期 2.3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3 晚年 4 家庭 5 參考文獻 早年經歷 [ 編輯 ] 孫連仲生於一個富農家庭。最初孫連仲有志於學問,但伴隨著清末的政治變動,孫連仲捨棄學問,轉而從軍。 中華民國 成立後,孫連仲加入馮玉祥率領的第16混成旅。因軍功而順利升進。 中年經歷 [ 編輯 ] 國民軍時期 [ 編輯 ] 1924年( 民國 十三年)10月 北京政變 後, 國民軍 成立,孫連仲被任命為國民軍第一砲兵旅 旅長 。不久,升任騎兵第二師 師長 。孫連仲的部隊是國民軍的精鋭,軍紀嚴正。後來,在北方各派的混戰中,孫連仲以善戰而著稱。 五原誓師 後,馮玉祥加入 中國國民黨 ,改稱 國民革命軍 ,孫連仲隨之參加 國民黨北伐 ,擊敗了 直軍 、 奉軍 。 1928年9月, 國民政府 設置 青海省 ,孫連仲被任命為第一任 青海省政府 主席。孫連仲雖然任職時間很短,但充分發揮了其內政手腕,調整了有關當地的 回族 馬氏等複雜的民族問題,經濟建設初見端緒。 1929年8月,孫連仲轉任 甘肅省 政府主席。 其後,馮玉祥不滿 蔣介石 的裁兵政策,與 閻錫山 、 李宗仁 等人討伐 蔣軍 ,是為 中原大戰 。馮玉祥敗北後,孫連仲接受蔣介石的軍事重編,被任命為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 1931年至1934年,孫連仲參與討伐 中國共產黨 及 中國工農紅軍 的作戰。曾任 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 第九路軍司令 [1] 。 抗日戰爭時期 [ 編輯 ] 孫連仲(《 最新支那要人傳 》,1941年) 1937年(民國26年), 抗日戰爭 爆發後,孫連仲任第...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