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軍政制置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中華民國
建國軍政制置府
1922年-1922年
國旗
國旗
首都 延平
福州
常用語言 漢語
政府 軍政府
總領
• 1922
徐樹錚
歷史
• 建立
1922年10月2日
• 解散
1922年11月2日
前身 繼承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
建國軍政制置府是1922年由徐樹錚在福建設立的政府。
沿革
1922年陳炯明發動六一六事變後,許崇智率粵軍退到福建,同依附直系的福建督軍李厚基衝突。1922年9月末,皖系徐樹錚率旅長尹同愈、團長齊闇農及孫象震等人自上海經浙江仙霞嶺抵達福建延平。徐樹錚說服駐延平的王永泉同許崇智合作攻打李厚基。他們策劃先占領福建,再助盧永祥占領江蘇,會同駐廣西的滇軍進攻武漢,到時奉軍將第二次入山海關,擊敗直系曹錕、吳佩孚,從而完成反直三角同盟(即皖系、奉系、孫中山)的目標。 [1]
10月2日,徐樹錚通電宣布「建國軍政制置府」成立,徐樹錚任總領,稱將根據《建國銓真》(徐樹錚著)處理全部軍政與民政事務,不到全中國統一併成立正統政府之時,不接受任何人的命令,「惟以至誠至敬,尊合肥段上將軍祺瑞、中山孫先生文,為領導國家根本人物,服從其謀義」,「何日見此二老共踐尊位,發號施令,樹錚即日束身歸罪,聽候質訊,即令頭血灑地,亦甘矣」。 [1]
1922年10月12日,許崇智、王永泉擊敗李厚基。10月17日,徐樹錚入福建福州。18日,徐樹錚以「建國軍政制置府」的名義,任命王永泉為福建總撫,統管福建省軍政與民政事宜。後來孫中山建議實行軍民分治,乃任命王永泉為福建總司令,林森為福建省省長。但不久,因王永泉不滿徐樹錚,徐樹錚遂於11月2日離開福建赴上海,建國軍政制置府也隨之宣告結束。 [1]
參考文獻
徐矛,中華民國政治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顯示]閱論編
中華民國國家政權
分類:1922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1922年終結的國家或政權北洋政府
孫連仲 [ 編輯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陸軍二級上將 孫連仲 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個人資料 性別 男 出生 1893年2月2日 大清 直隸省 保定府 雄縣 逝世 1990年8月14日(97歲) 中華民國 台北市 國籍 中華民國 政黨 中國國民黨 學歷 保定舊制學堂 軍事背景 服役 國民革命軍 經歷 顯示▼ 孫連仲 (1893年2月2日-1990年8月14日), 字 仿魯 , 直隸省 雄縣 (今 河北省 雄縣 )人。 中華民國陸軍 二級上將 。 馮玉祥 手下「十三太保」之一。 抗日戰爭 知名將領。 目錄 1 早年經歷 2 中年經歷 2.1 國民軍時期 2.2 抗日戰爭時期 2.3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3 晚年 4 家庭 5 參考文獻 早年經歷 [ 編輯 ] 孫連仲生於一個富農家庭。最初孫連仲有志於學問,但伴隨著清末的政治變動,孫連仲捨棄學問,轉而從軍。 中華民國 成立後,孫連仲加入馮玉祥率領的第16混成旅。因軍功而順利升進。 中年經歷 [ 編輯 ] 國民軍時期 [ 編輯 ] 1924年( 民國 十三年)10月 北京政變 後, 國民軍 成立,孫連仲被任命為國民軍第一砲兵旅 旅長 。不久,升任騎兵第二師 師長 。孫連仲的部隊是國民軍的精鋭,軍紀嚴正。後來,在北方各派的混戰中,孫連仲以善戰而著稱。 五原誓師 後,馮玉祥加入 中國國民黨 ,改稱 國民革命軍 ,孫連仲隨之參加 國民黨北伐 ,擊敗了 直軍 、 奉軍 。 1928年9月, 國民政府 設置 青海省 ,孫連仲被任命為第一任 青海省政府 主席。孫連仲雖然任職時間很短,但充分發揮了其內政手腕,調整了有關當地的 回族 馬氏等複雜的民族問題,經濟建設初見端緒。 1929年8月,孫連仲轉任 甘肅省 政府主席。 其後,馮玉祥不滿 蔣介石 的裁兵政策,與 閻錫山 、 李宗仁 等人討伐 蔣軍 ,是為 中原大戰 。馮玉祥敗北後,孫連仲接受蔣介石的軍事重編,被任命為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 1931年至1934年,孫連仲參與討伐 中國共產黨 及 中國工農紅軍 的作戰。曾任 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 第九路軍司令 [1] 。 抗日戰爭時期 [ 編輯 ] 孫連仲(《 最新支那要人傳 》,1941年) 1937年(民國26年), 抗日戰爭 爆發後,孫連仲任第...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