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鄧錫侯、楊森、劉文輝 劉成勛 田頌堯

劉元彥:回憶我的父親劉文輝 2016/03/07 來源:世紀歷史 晚年劉文輝在看人民日報 作為川系軍閥的代表,劉文輝曾經歷了軍事的起起落落和政治的波譎雲詭。長子劉元彥出生時,正值劉文輝軍事生涯的頂峰。如今年近八旬的劉元彥在北京一座普通的居民樓里過著他安靜的晚年。劉元彥退休前任人民出版社編輯,說話間眉眼總帶著笑,很難想像這是一位出生軍閥之家、當年曾有優裕生活的「大少爺」。 劉氏家族與川系軍閥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劉湘和我父親劉文輝一起構成雄踞四川的軍閥勢力。父親1895年1月出生於四川大邑一農民之家,是6個兄弟中排行最小的一個。1916年,父親在保定軍校第二期讀完炮科後,便回四川,開始了軍人生涯。 劉氏家族的軍閥源頭應該從劉湘說起。劉湘的祖父跟我祖父是親兄弟,所以從輩分上講,我跟劉湘是同輩,父親雖然比他還小5歲,但是劉湘的堂叔。1909年劉湘從四川速成軍校畢業後,經辛亥革命、北洋軍閥混戰後,他逐步成為四川地區的最高統治者。 父親在各派系軍閥混戰中,地位進一步上升。1929年當上了四川省主席,那時已擁有7個師,20多個旅、14萬軍隊、81個縣的地盤。而此時的劉湘任四川善後督辦、21軍軍長,他們成為四川的主要統治者。 早期,父親與劉湘是相互扶植的,他們聯手打掉四川境內以楊森為主的其他軍閥。聯手滅掉了其他勢力後,他們之間卻慢慢對立起來。 根據父親的談話,我分析,他們的矛盾在於,父親不甘於只在四川發展,他跟劉湘商量兩人中一人出去打仗,另一個留在四川當後援。但劉湘自己不想出去,也不想讓父親出去。另外,父親24軍的主要將領都是保定系的,而劉湘是從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畢業的。兩人的政治意圖不一樣,劉湘保守些。他們與蔣介石之間的關係也不一樣。父親與蔣介石的矛盾由來已久。而劉湘當時則是支持蔣介石的。 1931年,父親從英、日等國購進武器和飛機散件,從上海起航經萬縣港被劉湘扣留。二劉間矛盾於是激化到不可調和。1932年10月1日,劉湘向駐南充的父親部隊打響了第一槍,從而揭開了二劉大戰序幕。這場叔侄之戰,是四川軍閥400多次戰爭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混戰,動用兵力30餘萬人,四川大小軍閥幾乎全部捲入。這場持續近一年的戰爭,以父親的戰敗而告終,他帶著僅存的12個團從成都退到雅安。不甘就此沉淪的父親開始籌劃他的另一個領地———西康。 1938年,劉文輝與家人。 退守西康 西康過去被稱為「川邊」,是父親過去後才建的省。西康的省會在康定,1937年我們全家從雅安遷往康定。 父親先後娶過3個妻子。第一任是童年時訂的娃娃親周氏,因為沒有生育,大伯做主,替他在老家找了第二房李夫人。李夫人因為只生了一個女兒,脾氣又不好,加之當時父親已經開始在軍事上嶄露頭角,需要有位「體面」的夫人對外應酬,1926年,大伯又替父親找了第三位妻子,這便是我母親楊蘊光。1928年,我出生於成都。那時我們家住在方正街頭。母親對我們兄妹管教嚴格,不苟言笑,所以我們家是「慈父嚴母」。 父親在西康時不能向外發展,所以在西康制定了很多注重長遠發展的政策,還寫了《建設新西康十講》。 抗戰爆發後,劉湘的川軍被蔣介石調出,部隊一出川就被拆散調往各戰線,劉湘和蔣介石的矛盾就尖銳起來。1938年,劉湘因病去世於武漢。劉湘去世後,蔣介石派張群繼任四川省主席,實際上想控制川康。父親聯繫原劉湘的下屬,還有四川一些實力派人物,共同抵制。直到1940年,張群才坐上四川省主席這把交椅。 毅然起義 1948年春,我還在華西大學讀書,已秘密加入中共地下團組織。我和地下黨員都是單線聯繫,有一天,我的「上線」跟我說:四川地下黨想跟你父親談一次,希望你牽個線。父親平時起得很早,有一天只有他一個人在吃早點的時候,我尋機跟他提了此事。沒想到,父親聽後很平靜地同意見面,然後又說:其實我早就跟他們(共產黨)聯繫了。 1949年9、10月,父親接到周恩來電報,大意說,大軍行將西指,希望你積極準備,但不宜行動過早,招致不必要損失。父親考慮再三,帶了一些人在10月下旬從雅安回到成都。父親一到成都,我們的玉沙街住宅對面就出現了一連憲兵,而且四周布有大量便衣。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蔣介石逃到成都。第二天,蔣介石來我家訪問,表面上對父親表示尊重和友好,但突然派來大批衛隊警戒,說明他內心仍對父親有所忌憚。 12月7日一早,父親說先回家去一趟,讓我在那兒等著他,哪知等了很久不見父親回來,卻突然來了一人,說父親已經出城,讓我到南門外鄉下他一個部下的家裡等。我只好奉命立即出南門,我後來體會父親這樣安排的用意,是防止失利時我和他同時犧牲掉。 解放前的劉文輝,可是堂堂的國軍陸軍上將呢。 父親那一天回家與鄧錫侯談話時,接到蔣介石的電話通知,要求他下午到軍校,父親向有關的人打探了一圈,得知只有他和鄧錫侯接到這個命令;而且得到消息說,原來負責城防的川軍當晚也全部被胡宗南的部隊替換,父親和鄧錫侯感覺苗頭不對,他們當即決定馬上行動。 1949年12月9日,父親與鄧錫侯、潘文華聯名在彭縣宣布起義,得知消息後,蔣介石帶著蔣經國,馬上從成都鳳凰山機場起飛,逃往台灣。 父親的24軍在成都武侯祠附近有一個營的駐軍,消息一公布,胡宗南的部隊馬上打了進去,大部分官兵犧牲。胡的部隊還用炮轟開成都新玉沙街我們的家。他們不但將家裡洗劫一空,還在撤走前,在住宅里秘密埋下大量炸藥和雷管,企圖等我們勝利歸來後,把全家炸死。在我們還沒回成都之前,有一些想趁機發財的人闖進去,結果引爆了那些雷管。 最後歲月 解放後,父親先後擔任過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四川省政協副主席等職。1959年,父親調到北京,任林業部部長。上世紀60年代,劉文彩的「地主莊園」擴大宣傳。到了北京後,國務院分配住在史家胡同,也就是榮毅仁家現在的那座四合院。1966年的一天,門口突然貼了一張大字報,上面寫:「劉文彩的弟弟還住這種房子!」很快引來了紅衛兵抄家。 「文革」開始時,父親的身份是政協常委兼人大常委。林業部部長一職好像也無人提及,但也沒有明令撤掉。父親跟政治打了一輩子交道,平時言語很謹慎。他只是幾次嘆息著說:「鐵打的江山,就這樣砸爛了!」 1972年,父親不小心摔斷了腿,1975年又被發現患了癌症。1976年1月初,剛出院的父親得知總理去世的消息,極為傷心。不久,父親再次住進醫院,6月去世。 本文選自現代快報 民國時期四川的軍閥是什麼格局?當時具體情況是什麼樣的? 2018/07/31 來源:戲曲說 在民國時期,由於四川地形複雜,基本上各個地區都湧現出一個又一個的軍閥,這些軍閥大多數占城為王,但大多數也沒有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來,基本上在抗日戰爭中,都積極應戰。 當時四川地區比較有名的軍閥分別是楊森、鄧錫侯、田頌堯、劉湘、劉文輝等人,這些軍閥控制了四川的大部分地區。 其他還有十幾個軍閥,但由於其占據時間短,或割據的土地不多,也就不再算入其中了。這些軍閥在各自的防區內稱王稱霸,可以隨意擴充軍隊、增加稅收等等,可以說就是當時的土皇帝。 防區的大小代表著在四川的話語權,所以四川這些軍閥們基本上年年都要發生戰爭,從1912年到1935年,四川地區大大小小的戰爭,共發生了四百多次。 一、楊森 楊森參加過二次革命和護國戰爭,是軍閥中的老資格了,1924年楊森在吳佩孚的支持下,占領了重慶,將當時占據著成都的熊克武趕到川南,成為了北洋政府在四川的代理人。 他在四川當軍閥的時候,為當地做了不少好事,比如修建馬路、建體育場、成立通俗教育館、提倡「朝會」等措施,另外他還要求老百姓穿短衫、修剪指甲、解除婦女纏足等。 1925年楊森被段祺瑞免去了職務,他本想賴著不走,但被段祺瑞扶持的劉湘給打敗了。不過後來楊森很快又在吳佩孚的支持下捲土重來,劉湘被迫與楊森議和。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楊森率部走出四川,參加了淞滬會戰、武漢會戰、三次長沙會戰等多次戰役,立下了赫赫戰功。 不過由於當年楊森在劉伯承起義的時候,沒有遵守約定,最終導致劉伯承起義失敗。後來楊森出任了重慶市的市長,解放後隨著蔣介石逃到了台灣。1977年在台灣病逝。 二、鄧錫侯 鄧錫侯出生於1889年,1923年參加第二軍與第一、第三軍和邊防軍的對戰,擔任副總指揮。1924年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四川省省長,1937年抗日戰爭期間,參與了台兒莊戰役。 1923年鄧錫侯與楊森一起進攻熊克武,勝利之後被北洋政府任命為四川省省長,但當時鄧錫侯的部隊在重慶,成都又是楊森的地盤,這個職位也就是個虛職而已。 1924年在段祺瑞的支持下,鄧錫侯、劉湘等人進攻楊森,將其逼退四川,鄧錫侯占據了華陽、遂寧等十幾個縣區,成為當時四川軍閥「四巨頭」之一,另外三個分別為劉湘、劉文輝、田頌堯。 抗日戰爭爆發後,鄧錫侯積極抗戰,曾經與朱德總司令多次會晤,共同抗戰,1949年在紅軍的指導下四川起義。 解放以後鄧錫侯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委員會副主席、水利部長、四川省副省長等職。1964年3月30日鄧錫侯在成都病逝。 三、田頌堯 田頌堯出生於1888年,1910年加入同盟會,1912年在川軍第二師擔任營長,1924年被吳佩孚授予陸軍少將一職,1949年臨時退掉去台灣的機票,並且同鄧錫侯一併起義。 田頌堯這個人其實也沒什麼好說的,他的地位都是當時的國民政府賦予他的,而且還多次參與圍剿紅軍,只是後來不知道為什麼棄暗投明,最終得了個好結局,1975年在成都病逝。 四、劉湘 劉湘出生於1888年,抗日戰爭期間帶病上前線抗日,結果在前線吐血病發,1938年1月20日在漢口去世,死前他曾經說過:「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中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劉湘的故事大部分都是在抗戰以前,前面幾人的介紹中也多次提到劉湘,劉湘跟楊森的經歷差不多,作為同班同學,劉湘也參加過二次革命和護國戰爭。 五、劉文輝 劉文輝出生於1895年,雖然他比劉湘小几歲,但他是劉湘的親叔叔,當時劉文輝和劉湘叔侄倆,他們如果聯手,可以占據四川的半壁江山,但可惜他們沒有這樣做,最終劉湘還把劉文輝給吞併了。 當年劉文輝和劉湘都出自劉氏家族,在民國年間劉氏家族出了3個軍長、8個師長、15個旅長,一個省主席,一個戰區司令長官,在槍桿子就是王法的年代,劉氏家族的實力非常雄厚。 劉文輝有個哥哥叫劉文彩,是民國四大地主惡霸之一,他們二人剛好湊成黑白兩道,瘋狂的斂財。之後劉文輝又與劉湘反目為仇,都想爭奪四川的掌控權。 1933年被劉湘打敗的劉文輝,只能在雅安這個小地方占地為王,以求自保。抗日戰爭爆發後,他當即捐款五十萬元抗日。由於蔣介石想吞掉四川的軍閥,他毅然的舉起反蔣義旗。 劉文輝反蔣失敗後,蔣介石需要藉助他的名頭來統領劉湘的舊部,於是讓他當上了西康省的省長,但此時劉文輝已經與我軍有著密切的聯繫。 1949年劉文輝與鄧錫侯、潘文華一同發起起義,解放西康省。1950年劉文輝擔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後來又被任命為四川省政協副主席。1976年6月24日病逝於北京。 ​ (左起鄧錫侯、楊森、劉文輝合影) 其他四川還有劉成勛、賴心輝、劉存厚、熊克武、范紹增、李家鈺等軍閥,也都是名震一時,割據一方,就不再一一贅述了。 巴人:我隨劉文輝在四川打內戰 2014/11/08 來源:水煮百年網 民國肇建以來,好像是天數註定,整個中國,隨時都在內戰當中,而尤以四川為最。從民國十年開始,到抗戰初期為止,短短的十幾年當中,四川大小內戰,至少有三十次之多,搞得這個天府之國,永無寧日!好在四川人口眾多,糧產豐饒,而以前作戰的武器,不過限於步槍與迫擊炮而已;要是像現在動輒就是地氈式的轟炸,使地面變成火海,那麼四川老百姓早已死光,說句四川話:「格老子!那還了得!」 劉家兩叔侄、一直是冤家 我第一次參加四川內戰,是民國二十一年的事,那是「二劉作戰」,所謂二劉,是指劉湘與劉文輝擔任作戰雙方主角,本來他們兩叔侄(劉文輝是麼叔父,劉湘是侄子),劉文輝擔任四川省主席,兼國民革命第二十四軍軍長,駐在成都省會;劉湘則擔任四川督辨,兼第二十一軍軍長,駐在重慶。彼此各擁地盤,分配得頗為平均。照情理來說,他們兩叔侄,無論於公於私,都應當衷誠合作,自家人不打自家人,果能如此,不要說那些川中雜牌軍隊如鄧錫侯、田頌堯等將俯首聽命,即在整個西南區域,至少可以發生領導作用。無奈叔侄倆眼光淺短,積不相能,屢次作鷸蚌之爭,以致兵連禍結,塗炭生靈。劉湘隨後於抗戰初期,死在漢口,豈非無因!劉文輝更不象話,他為了要報劉湘的一箭之仇,於共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時期,不乘其潰不成軍之際,予以消滅,反讓共軍平安渡過大渡河,竄入四川,無非想藉共軍力量,擊敗劉湘。這種假公濟私的算盤,貽禍中國,又豈劉文輝當年所能預料者!追源禍始,能不感慨系之! 無錢打牙祭、師長俱倒戈 當二劉在四川的榮縣和威遠縣一帶打得非常激烈之時,經過旬日廝殺,雙方傷亡總數,至少有兩萬多人,原本未分勝負,殊不料劉湘所擁有的幾架教練飛機,突然加入作戰,飛到前線,所投下來的,無非是手榴彈和小型炸彈,殺傷力有限,根本說不上什麼威力,在那個時候,見過飛機的人已經不多,飛機上會癩蛋下來,更屬罕見,這便是劉湘的所謂「空軍」。果然教練飛機一經出動,劉文輝的軍隊就嚇得抱頭鼠竄,不敢仰視!劉文輝眼看情勢不佳,特別派我冒險趕赴最前線,向官兵解釋開導,叫他們躲在戰壕裹,用不著慌亂,才把軍心慢慢鎮定下來。這時期,上海方面曾有人向劉文輝拍來密電,說是已經向日本方面交涉好了,日本已應允由他們停泊在重慶江邊的兵艦,向重慶市區發炮,以資擾亂劉湘的後方老巢,迫其退兵等語。如果只講目的不擇手段的話,這未嘗不是一種救急取勝的辦法,當我們接電後,秘密開會之時,贊成這樣做的人,十居八九,我和少數幾位同僚則極力表示反對,認為因內戰而牽動外交,說不定會做賣國漢奸而不自覺,那是千萬要不得的!劉文輝本人亦拿不定主意。最後,夏仲實師長在會議席上提出建議,他亦不贊成求助於日本兵艦,卻自告奮勇地主張由他帶一萬輕便敢死隊,走小路向重慶直衝,出其不意的使劉湘首尾不能相顧,但是要拿三十萬銀元,先給這些士兵打牙祭,以資鼓勵。以劉文輝平素視金錢如糞土的作風,莫說三十萬,就是三百萬也不在乎,惜乎他一時實在沒有這麼多現欵,而他的幾個哥哥,本來有大把錢,乃在這勝負未分、千鈞一髮的當兒,居然都是一毛不拔,見死不救,致令劉文輝屬下的將士們個個寒心,失卻鬥志。日艦開炮事既無下文,一萬敢死隊亦無錢開拔,在短短几日中,前方的四個師長:夏仲實、張清平、林澤白、冷熏南等竟一起宣布倒戈!這一來,還打什麼?劉文輝自知大勢已去,急急收拾殘餘,鳴金收兵,退回成都而去。 田頌堯乘危、鄧錫侯說情 正在撤退之時,劉湘倒也顧點叔侄之情,不予窮追。但不料駐屯於成都附近的第二十九軍軍長田頌堯,起了打「落水狗」之心,見到劉文輝兵敗之際,也顧不得什麼保定同學之情,居然乘人之危的直向成都進兵,欲奪取省會,過一下「四川主席」的癮。劉文輝聞訊,為之怒火衝天,決計和他要拚個你死我活。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雖然他損失了四個師,然對付田東瓜(田頌堯的綽號)那點實力,還是綽有餘裕,一回到成都附近,立即下令包圍田頌堯屬下的三十個團,經過一番部署,立收裹應外合之功,將田部圍得水泄不通,不能動彈,本可迫其繳械,要田頌堯無條件投降。不料就在此時,有「水晶猴子」之稱的鄧鍚侯突然出面調解,鄧當時向劉文輝說情,主要的說詞,約如下述,鄧說:「我們三個,都是保定同學,大家是自己人,今後務要彼此聯合,一齊對付劉湘才是上策,不然的話,將來被劉湘各個擊破,那又何必?老弟,我看你高抬貴手算了吧,大人有大量,饒過田東瓜一次,他會知道好歹的。」劉文輝此時鎩羽而回,情緒低沉,精神也差,便馬馬虎虎的說:「看在你老同學的面子,讓他過關!」當時我雖表示反對,但劉文輝卻悄悄封我說:「鄧田兩個人,都不是好傢夥,我隨時可以解決他們,現在還不是時侯,讓他多活幾天!」 說到這裹,我常常覺得過去四川軍人打內戰,眞正莫明其妙,完全和打麻將一樣,在打的時候,彼此針鋒相對,決不相讓。但不管那一方看到瞄頭不對時,又隨時可以停止,而對方也不為已甚。說停就停,認為是「人情留一線,過後好相見」。這種施泥帶水的作風,每造成對方休養生息的機會,必要時又再來表演一次內戰,等於打麻將再打八圈,打完後,還握手言歡,互道一聲誤會誤會,就在哈哈聲中結束一場惡夢,可憐那些冤枉死去的士兵,和受了重傷的永久殘廢者,不知是:為誰辛苦為誰「亡」?說穿了無非是為了一個月拿幾塊袁大頭銀元罷了。 劉文輝慘敗、倉惶退西康 這次二劉戰爭結束後,劉文輝依然保持了四川省主席的地位,然而原有的防區地盤,卻喪失了三分之二,財源方面,自然也是少搜少刮、捉襟見肘了,為了要擴充地盤,重振聲威,他對劉湘既不敢發動攻勢,便退而求其次,只好在鄧鍚侯與田頌堯兩位同學的身上動腦筋,一心要吃掉他們。等他決定要動手時,才約我商量,當時我曾勸他:「元氣未盡復,不宜動干戈,萬一勝負未分之際,劉湘抓住機會,再來一個閃電突擊,那將何以善後?」劉文輝卻問我:「兵多地少,計將安出?」我告訴他:「應採取精兵主義,開源節流,淘汰老弱,暫時忍耐,等待時機!」可惜他名利心切,迫不及待,對於我的話,只當耳邊風,終於向鄧田兩部不宣而戰,首先對鄧錫侯採取攻勢,大軍開出成都西門,直向彭縣灌縣進兵,由於有一條裨河阻隔,對岸是鄧錫侯屬下的陳敬珊、陳書農兩個師長防守,江流湍急,根本無法飛渡。鄧錫侯一面憑此天險死守,一面商妥田頌堯親自到重慶,先向劉湘的軍師劉神仙叩頭拜師,再對劉湘俯首稱臣,要求他出兵平亂。劉神仙原是劉湘的「諸葛亮」,一向言聽計從,而且恭而敬之。此時劉神仙急於表現,何況又收了兩個軍長做徒弟,焉能見死不救,乃力勸劉湘出兵,劉湘那有不聽之理,是役也,劉湘與鄧田合力,向劉文輝同時發動攻勢,成都方面腹背受敵,頓陷四面楚歌之境。這一回,劉文輝要停,對方卻不理他了,一定要打「廿四圈!」,劉文輝已知在四川無法立足,不得已而向西康總退卻。退到雅安時,又遇到一位親信團長李鏡波的陣前叛變,幾乎把劉文輝活活殺死,好在當時劉的待衛長手快眼快,一槍先把李團長打死了,總算又逃過一個大關。 傷心大相嶺、絕處又逢生 此時劉湘所部仍在後面窮追不捨,眼見雅安亦不能保守,惟有悽慘的再向打箭爐退卻。有一天逃過榮經,正攀登那著名的險峯大相嶺時,天寒地凍,士兵們在饑寒交迫情景下移動,慘況真難以形容,所謂兵敗如山倒,信不誣也!快攀到山巔時,劉文輝曾悽然對我說:「這次不聽你的忠告,致遭此慘敗,我不想活了!你來替我善後吧!」我說:「勝負乃兵家之常,留得青山在,何愁沒柴燒,只要拿出勇氣來,我們要學越王勾踐呀!」他聽後默然點頭,灑了幾點「英雄之淚」,我也不禁長嘆連聲! 俗語有謂:「天無絕人之路!」好像是命運註定似的,我們正在這進退維谷的生死關頭,殊不料山頭對面,竟有「活菩薩」降臨了,這位「活菩薩」是從西藏來的阿旺堪布喇嘛,當我們和他在大相嶺會晤時,他說:「你們不要著急,也用不著再退到打箭爐,和我一起回雅安好了,劉湘認為深入雅安,鞭長莫及,他已經退兵了!」我們聽到他這個消息,彼此相顧之下,顯然不敢相信,雅安既被劉湘部隊占領,他不再繼續追來,已經要謝天謝地,焉有白白退出之理?阿旺堪布見我們遲疑不信,他又說:「你們若不放心,不妨先派人悄悄趕回雅安主看看究竟。」劉文輝見阿旺堪布來意甚善,經與我們計議後,遂決定先派鄒善成團長單獨騎快馬趕返雅安探查實情,同時,我們和阿旺堪布也一同由山巔退回山腳歇息。鄒團長行至中途即遇見殿後的馬營長,獲知劉湘所部果於一日之前退了兵。 劉文輝這次居然絕處逢生,又率領殘部退回雅安,得以休養生息,重整旗鼓。一個人在失意的時候,很容易信仙信佛,劉文輝從此也就皈依堪布喇嘛,稱他為師,我之崇拜佛法,也是在這時開始。 喇嘛不投降、火焚大金寺 到了民國二十三年,西康又發生一次內戰,那是西康土人先向劉文輝進攻的,主要的戰場是在甘孜地方。不要小看那些西康土人不懂戰術,他們起初的來勢很兇,一開始就用人海戰術,成千上萬的騎兵,繼續不斷地向余如海旅長所部進攻,余旅僅有四千之眾,人數上已經處於劣勢,加以受到奇寒氣候的影響,以徒步之師,迎擊頑強的土人騎兵,祇有招架,無法還手。 余旅大部份退至道孚一帶,幸有唐永暉師長率部趕到增援,才算穩住了陣腳。當時我是軍部參謀長,接獲唐師報告,對土人騎兵因採取夜間火攻的方法,大有斬獲,對方於損折之下,騎兵面對火玫,似不能發揮作用,已連夜逃往北部。唐師長率部銜尾窮追,一直追到甘孜,根本看不到任何土人騎兵,原來這股烏合之眾,於倉惶中恐被俘獲,都己各自解甲歸田,變成了老百姓。為了息事事人,唐師奉令不再追究,但聽說這次事件,是由甘孜大金寺裹喇嘛所搞出來的,劉文輝認為要給他們一點利害,以戒下次,於是下令將大金寺重重包圍起來,聲言要全體喇嘛出來投降,方始解圍。可是喇嘛們個性很強,不甘屈辱,他們憑藉高高的石牆,要和我們抵抗到底。唐師大部份部隊圍攻了該寺十二天,都不能攻進去,我方深恐曠日持久,萬一土人再來增援,將會鬧至不可收拾,結果我方又施用火攻,以求速戰速決,一聲號令,火種齊飛,這一把火直把大金寺燒毀了二分之一;在火焚寺廟時,特地留出西方一條活路,著士兵用播音器;勸諭喇嘛們各自向西方逃命,決不開槍射擊,迨喇嘛們逃出大金寺後,再下令先行救火,但已破壞甚多,且幸大雄寶殿,依然無恙,後來唐師長把寺內的那些名貴佛像(金塑的和珠寶磨水用筆畫的)帶了很多回打箭爐,奉獻給劉文輝。甘孜事件平靜以後,我就脫離軍職,轉任文職了。 在參加四川和西康幾次內戰中,我曾經三次險遭暗殺,好在有神靈庇佑,不知不覺的都能化險為夷,總算命大!其實那純是由於少年得志,處世太無經驗,無形中遭人嫉視,如今回想起來,可怕亦復可笑! 本文選自春秋雜誌 民國時期四川都有哪些軍閥? 2018/11/11 來源:黃國後裔 民國年間,四川是軍閥最多的一個省,也是混戰最多的一個省,但也是最守規矩的一個省。四川地區大小戰爭達四百次以上,但對地方的破壞都不大,只有面對外來軍隊的時候才會動真格,四川的諸路軍閥就會聯合起來,共同驅逐外來勢力。 四川軍閥有自己的道義和規矩,比如說每次打仗,打贏的一方從來不做窮寇之追。四川最大勢力劉湘手下的劉航琛曾經說過,四川軍閥打仗,打贏之後都會做三件事,第一,拜望敗將的父母,把他們安頓好;第二,發電報給失敗者,告訴他不要跑了,自己不會再追趕,同時告訴他,他的家人平安無恙,還會說「伯父伯母高堂,當小弟侍奉」之類的話;第三,進城安撫百姓。 軍閥混戰 因此那時候的四川人,看到軍閥打仗並不感到害怕,反而有些會去觀戰,像當代人看足球一樣過癮,邊看邊起鬨,比打仗雙方的士兵還有勁。 當時四川區別於全國軍閥的一個特點就是實行防區制。1918年,名義上主政四川的熊克武,決定各軍按駐防區域,劃撥地方稅款,由各軍自行向各縣徵收,作為糧餉之需,就這樣,防區制在四川形成,各個防區成軍閥的獨立王國,一切軍政事務都由其做主。 防區制的形成也是四川看起來混亂不堪,實際上還是有秩序和規矩存在的原因。 戰爭下的四川人民 儘管是防區制,但互相征伐還是無法避免的,經過一系列血雨腥風的吞併混戰之後,四川逐漸形成楊森、鄧錫侯、田頌堯、劉湘、劉文輝、劉成勛、賴心輝、劉存厚等幾個軍閥巨頭。當然,在介紹這幾個人之前,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軍閥就是前文提到的熊克武,這些軍閥很多當初都是跟著熊克武混過的。 熊克武,1885年省,四川省井研縣鹽井灣人。早年東渡日本,很早就加入了同盟會。1911年,參加了廣州起義,組織敢死隊炸總督府,那時候是個真正的革命青年。 熊克武 武昌起義爆發後,四川革命黨人云集上海,公推熊克武組織蜀軍。臨時政府成立後,孫中山任命熊克武為左將軍蜀軍總司令,名義上成了四川的頭頭。 然而,四川局勢混亂,熊克武除了手底下的部隊,還有很多勢力存在,直到1918年才掌握四川的軍政大權,成為四川最大勢力。掌權之後的熊克武深感四川連年打仗,百姓生活痛苦,做了很多工作。 後來四川勢力崛起,熊克武率領部隊趕赴廣州投靠孫中山,無奈中山先生已經病逝,蔣介石扣押了熊克武,整編了他的部隊。從此手中無權,一生反蔣,後來組織四川起義,在新中國政府任職多年。 對,賀龍元帥曾經是熊克武的兵。 劉湘 劉湘,字甫澄,號玉憲,四川大邑人,1890年生人。讀四川當地軍校,參軍後從排長做起,逐漸做大。 1920年4月,滇系軍閥唐繼堯通電討伐熊克武,劉湘與劉成勛/陳洪範聯合,擁護熊克武討伐唐繼堯。熊任命劉湘為第2軍軍長兼北路軍總司令,第二軍便是劉湘起家的部隊。 1932-1933年二劉大戰後,劉湘擊敗川軍中唯一競爭對手劉文輝,當上了四川王,從此,四川軍閥長期混戰的局面宣告結束。 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元旦劉湘在病中發表《長期抗戰中的四川》,重申四川支持抗戰的決心,但是當天蔣介石就讓唐式遵接任他的23集團軍總司令一職,對他打擊很大,20日病死,終年48歲。 楊森 楊森,又名伯堅,四川廣安人,1882年生人。這是個很神奇的人物,近代史上重要的戰爭基本都經歷了,也曾做過炮擊英艦,保護朱德/陳毅/胡志明的正義之舉,又有勾結吳佩孚/製造「平江慘案「,以及追隨蔣介石打內戰的不義之舉。 楊森曾一度攻下成都,但主要勢力範圍還是川東一帶,篇幅關係,不多說了。 值得一提的是,朱德、劉伯承都曾是他的部下,而且他1977年病逝於台北,是民國四川軍閥中最後一位去世的將領。 劉文輝 劉文輝,字自乾,四川大邑人,1894年生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畢業回川參軍,也是從底層爬起來的軍閥。 1921年,劉湘出任川軍總司令兼省長的時候,劉文輝率部隊脫離陳洪範,移駐敘府,也就是今天的宜賓。在這裡有了軍隊和地盤,積極擴張,開始地方軍閥的生涯。 其他軍閥如劉存厚/鄧錫侯/田頌堯/賴心輝等也各有各的地盤,在防區制的情況下也是一方唱罷一方登場,但是實力還是稍弱,就不多說了。 必須指出的是1935年蔣介石借圍剿紅軍之機,率領嫡系部隊入川,對川軍進行整編,蔣介石把手伸進四川。抗戰爆發後,川軍編成為集團軍出川抗戰,為國家為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 劉文輝 可惜,國共內戰爆發後,川軍受制於蔣介石的中央軍,被拉到前線當蔣家王朝的炮灰,除劉文輝部外,川軍大多被消耗殆盡。 四川解放前夕,四川各派軍閥頭腦紛紛率部起義,旗下部隊或改編入人民解放軍,或遣送解散。 至此,四川長達半個世紀的軍閥混戰史終於落下帷幕。 當年起義將領有熊克武、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等,劉存厚、楊森等逃往台灣。 喜歡這篇文章嗎?快分享吧 您可能感興趣 劉湘劉文輝不顧親情叔侄大戰,為何說他們最後誰也沒占到便宜 民國川軍四巨頭,輪流做莊掌握四川軍政大權,誰是真正的四川王? 33歲就任四川省長,48歲病逝,這個川漢子都經歷了什麼 與眾不同的大軍閥:混戰時見風使舵,倒霉後仍怡然自得 一年收八次田賦,上廁所也要徵稅,四川軍閥干過的那些荒唐事 民國時期遂寧大混戰:四川軍閥出兵30萬 傷亡10萬 四川軍閥劉湘和劉文輝本為一家人,為什麼卻互相大開殺戒? 民國時期四川的軍閥是什麼格局?當時具體情況是什麼樣的? 四川舊影1918年,大大小小地盤上的川軍 抗戰時,犧牲兩名級別最高將領,一個是張自忠,另一個是?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于黃國後裔,文 與眾不同的大軍閥:混戰時見風使舵,倒霉後仍怡然自得 2017/12/25 來源:調伏自心 劉成勛是民國早期「四川軍閥八巨頭」之一,是川軍中最令人難以琢磨的「老滑頭」。然而,最終卻栽在他的同鄉兼軍事同盟——劉文輝的手中,不但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防區」,連跟隨他征戰多年的部隊也被收編。搞笑的是,在他被迫逃跑的途中,他平生最瞧不起的土匪也對其趁火打劫。出人意料的是,倒了大霉的劉成勛返鄉後,卻在平凡的生活中怡然自得。 劉成勛的圓滑並非與生俱來的,年輕時他還真是一員能征善戰的猛將。辛亥革命時期,他在東北立下戰功。返川後,他參與平定康藏叛亂,在諸多戰鬥中驍勇善戰、衝鋒陷陣,受到各方好評。劉成勛也積極響應「反袁」鬥爭,後被北洋政府授予「文虎章」。 劉成勛與眾不同的「滑頭」性格,是從他擔任劉存厚手下的旅長之後表現出來的。1917年,雲南都督唐繼堯發起「靖國之戰」,劉存厚戰敗退往陝南,劉成勛則留在四川觀望。不久,劉成勛被四川靖國軍總司令熊克武委任為川軍第4師師長。 唐繼堯的川滇黔軍發動「倒熊之戰」後,劉成勛又處於觀望中,一會親近呂超,一會又回歸熊克武。缺少兵力的熊克武只得任命他為川軍第3軍軍長和成都衛戍司令。熊克武和劉存厚爆發武裝衝突後,劉成勛也只是虛張聲勢,但戰後卻同樣分享勝利果實。 隨後的多次軍閥混戰中,劉成勛都大多八面圓通,卻坐享其成。熊克武和劉湘打起來後,熊克武把劉成勛推舉為臨時總司令。即便這樣,劉成勛也沒率軍作戰,只是在成都遙控指揮其他軍閥圍攻劉湘。劉湘兵敗下野後,劉成勛被推舉為四川省臨時省長。 1923年,熊克武、劉成勛、賴心輝、鄧錫侯、陳國棟、田頌堯之間爆發了一場大混戰。長於左右逢源的劉成勛又倒向劉湘,使熊克武敗退出川。後來,為保存實力,劉成勛向川邊發展,占領雅安、漢源等地,並被北洋政府任命為西康屯墾使。 北伐戰爭後期,劉成勛改旗易幟,搖身變成為國民革命軍23軍軍長,並同賴心輝、劉湘和劉文輝結成軍事同盟。聰明一世的劉成勛做夢沒有想到,作為大邑縣老鄉的老朋友劉文輝會向他開戰。1927年6月,第24軍軍長劉文輝突然兵分三路,向劉成勛發動猛烈的攻擊。僅僅半個月,劉文輝就占領邛崍、雅安、漢源等地,還收編了劉成勛的好幾支部隊。 防區丟失後,劉成勛只好逃出雅安城,不料路上又遭到土匪偷襲,幾經磨難方才脫險。6月底,劉成勛通電辭去所示職務。 不得不說,劉成勛還算是審時度勢且心態較好之人。他解甲回鄉後,深感「無官一身輕」。他在老家大邑縣修路建橋,還開闢了果園栽柑橘、種板栗,也開酒坊、辦戲院,既樂在其中,也富足有嘉,直到1944年去世。 民國川軍四巨頭,輪流做莊掌握四川軍政大權,誰是真正的四川王? 2018/01/19 來源:憑欄觀史 與其他地方軍閥派系有所不同,川軍從來沒有形成過統一的體系,因而川軍的內部成分較為複雜,各派系之間的爭鬥也是習以為常。在互相角逐中,川軍中形成了各方不相上下的勢力,他們各有各的地盤,誰也不服誰,以爭權奪勢為能事。 早期的川軍主要將領為劉存厚、熊克武,他們各自獨霸一方,掌控四川的軍政大權,之後又有四位將領平起平坐,各有千秋,他們被稱作為「川軍四巨頭」。 劉湘(1888年-1938年) 劉湘,又名元勛,字甫澄,人稱「巴壁虎」,四川成都大邑人,他早年曾在四川陸軍講習所、四川陸軍速成學堂就讀,1909年畢業後,被安排到新軍三十三混成協任職見習官,後又進入四川陸軍講武堂就讀,畢業後,安排到第十七鎮任職排長。 「二次革命」時,劉湘堅決站在袁世凱一邊因表現出色,升任為第一師第三團團長。護國戰爭時期,他又是維護著北洋政府的利益,後被北京政府授予陸軍中將銜。靖國戰爭時,他及時調轉方向,擁護四川靖國軍總司令熊克武,響應「護法」,被任命為第二師師長。在川軍早期兩位大佬熊克武與劉存厚的鬥法過程中,劉湘站在了熊克武一邊,劉存厚最終戰敗下野,劉湘順應時勢被推選為川軍總司令兼四川省長,由此成為,川軍的主要領導人物。 劉湘曾經組織起援鄂軍,但遭失敗。1922年,劉湘曾一度被迫下野,1923年,劉湘再次復起,之後,他還被北洋政府任命為川滇邊務督辦,授予了陸軍上將頭銜。劉湘與川軍中的另外一位大佬楊森見證了「什麼叫做利益才是最好的朋友」,劉湘曾組織起反楊聯盟,與楊森交戰,後又與楊森合作,驅逐了黔軍。北伐戰爭期間,劉湘抓住機會,願意歸附北伐軍,被任命為第六路總指揮。1932年,劉湘曾與另外一位川軍將領劉文輝爭戰,雙劉爭川之戰,最終是以劉湘的勝利而結束,劉湘勢力飛速增長,被稱作為「四川王」。西安事變時,劉湘主張和平解決,力求恢復蔣介石自由。盧溝橋事變後,劉湘堅決要求抗日,願意率軍出征,與日本人抗戰,之後,他被任命為第七戰區司令長官。 當時,劉湘已經抱病在身,他卻不顧部屬勸阻,親自出征,1938年1月,劉湘終因病情加重而去世,國民政府追贈他為陸軍一級上將,並為他舉行了國葬。 劉文輝(1895—1976) 劉文輝,字自乾,人稱「多寶道人」,四川大邑人,劉氏家族可以說是能人輩出,川軍中有多位將領都出自於劉氏家族,按輩分來說,劉湘還得要叫劉文輝為叔叔。劉文輝曾就讀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後還是經劉湘推薦進入川軍第八師。 在第八師期間,劉文輝的升遷很快,在劉湘的照顧下,他很快就由起步的上尉參謀升遷到了川軍第一混成旅旅長,隨著劉湘的一路高升,劉文輝也是水漲船高,穩步上升。起初時,劉文輝也是緊跟著劉湘的腳步,堅決給予支持,無論是倒熊克武,還是反楊森,劉文輝都是出財出力,協助劉湘。北伐期間,劉文輝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軍軍長,算是以當時的第二十一軍軍長劉湘平起平坐了。之後,劉文輝與劉湘聯手,擊敗了賴心輝,又再次擊敗楊森組織的聯軍,國民政府任命劉湘為川康裁編軍隊委員長,他為四川省主席,兩人此時的權勢地盤已經是不相上下。 當兩人權勢均衡後,一山再也容不下兩虎,二劉之間的矛盾逐漸加深,不可避免地爆發大戰。這場戰爭,最後還是劉湘獲得了勝利。劉湘對劉文輝倒是沒有斬盡殺絕,他讓劉文輝據有西康,自我發展。抗日戰爭爆發後,劉湘率軍出川,最後死於漢口,劉文輝被任命為西康省主席。1949年,大好形勢下,劉文輝率部起義,西康和平解放。新中國成立後,劉文輝任職了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四川省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林業部部長等職。1976年,劉文輝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為82歲。 鄧錫侯(1889年—1964年) 鄧錫侯,字晉康,人稱「水晶猴子」,四川營山縣人,他的出身並不好,家庭條件很差,通過自己努力,後被保送為保定陸軍軍官學堂第一期學生。辛亥革命時期,鄧錫侯加入川軍,成為第十七鎮六十五標當教練官和幫帶。之後,他又進入劉存厚的第四師任職。 護國戰爭時期,鄧錫侯積極協助護國軍,升任四川陸軍第二師第三旅第五團團長。1918年,他又升任四川陸軍第五旅旅長。1920年,在成為四川陸軍第三師師長後,鄧錫侯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軍事勢力。1923年,因反水熊克武成功,他被北洋政府任命為了四川省省長,之後,段祺瑞政府又任命了他為四川清鄉督辦。在與劉湘、袁祖銘、劉文輝聯合倒楊(森)時,他又任職了聯軍副總司令。 北伐時期,川軍易幟改稱「國民革命軍」,鄧錫侯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八軍軍長、第七路總指揮。抗日戰爭時期,鄧錫侯也是堅決要求抗日,率領軍隊出川。在與日軍的戰鬥中,鄧錫侯所率的川軍作戰十分勇猛,駐防魯南時曾取得過不錯的戰績。期間,他曾被任為川康綏靖公署主任,主持著川康軍務,維持了四川在戰時的穩定。1949年,因不滿國民政府的種種政策,鄧錫侯率部起義,成都也因此得以和平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鄧錫侯先後任職了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副主席、水利部部長、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國防委員會委員、四川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1964年,鄧錫侯在成都病逝,享年75歲。 田頌堯(1888—1975) 田頌堯,是四川簡陽縣人,他曾經就讀於四川陸軍小學堂、南京第四陸軍小學,後又進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他早年加入過孫中山創辦的同盟會,之後又加入過蘇浙學生軍,任職過軍事部部長兼營長。 田頌堯加入川軍事在1912年,當時在劉存厚手下當第六團第二營營長。田頌堯在川軍中一路升遷很快,到1918年時已經是第二十一師師長,北洋政府給了他一個陸軍少將頭銜。1924年,他又被北洋政府授予上將頭銜,第二年,他又被委任為四川軍務幫辦。也就是在當年,蔣介石委任了他為國民革命軍第29軍軍長。1927年,田頌堯聯合劉湘、劉文輝、鄧錫侯等人,擁護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1928年,他被委任為四川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長。 1933年起,田頌堯任職了川陝邊區剿匪督辦,因為作戰失利,於1935年被撤職查辦。至此之後,田頌堯沒有了資本,只能寓居在成都。1936年,他又被任命為了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但沒有多少實權。在這期間,田頌堯熱衷於辦學,為四川當地的教育事業貢獻不小,他本人也先後出任了成都樹德中學名譽董事長、龍泉驛中學董事長等職務。 1949年後,田頌堯沒有去往台灣,而是選擇了留在成都,當年12月,他與鄧錫侯等人,發起了彭縣起義。新中國成立後,田頌堯先後出任了西南軍政委員會參事、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民革四川省委委員、民革中央團結委員會委員等職。1975年,田頌堯因病在成都病逝,享年為87歲。 《憑欄觀史》特約撰稿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一年收八次田賦,上廁所也要徵稅,四川軍閥干過的那些荒唐事 2017/05/16 來源:輕心簡行 張三興是四川農村一位家境殷實的農民。如果不是老天特別過不去,靠著一家人披星戴月的勞作,豐收之年他也能在春節時宰一頭肥豬,釀幾瓮米酒。即便一般的荒年,憑藉多年來積攢下來的微薄積蓄,他的一家人也不至於受凍挨餓。 在清朝的愛新覺羅沒有倒台以前,他知道自己是大清的臣民,需要向大清交納田租和各種還不算太重的賦稅。等到大清終結,他知道自己已經成為中華民國的公民。到底是皇帝陛下還是總統大人坐江山,張三興沒有太大的興趣,他的興趣在於侍弄他的莊稼和牲口。 See What Whole Mouth Dental Implants Should Cost Sponsored by Offer Finder | Search Ads 時光一晃到了20世紀20年代,張三興驚訝地發現,他現在已經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哪位大人的臣民了:那是一個混亂的軍閥混戰時代,想要一夜十次郎嗎?咖溦:字母zzt跟上n最後數字120正如民謠里說的那樣:皇帝輪流做,明天到我家。只要手裡有足夠的槍桿子,軍閥們便可以割據一方。 在甲軍閥統治的那段時間裡,他對其領地的人民掌握生殺予奪的大權,一年交多少田租,多少賦稅,全由他說了算;等到甲出閥倒台或是被趕走,乙軍閥上台之後,一切又得按乙軍閥說了算。 最令張三興和張三興這樣的底層民眾傷心而憤怒的是:甲軍閥剛剛徵收了田租賦稅,可一會兒功夫又被乙軍閥轟下台,而乙軍閥對甲軍閥剛剛徵收過的田租賦稅根本就不予承認。這樣,張三興們只得勒緊肚皮再交一次。 Place A Bag On Your Car Mirror When Traveling Sponsored by Novelodge 更為頭痛的是,自古以來田賦都是一年一征。可到了軍閥們統治四川的時代,這個自古以來的公理被他們「勇敢」地打破了:田賦可以一年兩征、三征、四征,最多的竟然一年八征。 這種征法怎麼搞呢?那就是預收。也就是說,比如今年是1926年,張三興的田賦已經完清了,但一紙通告,現在開始預征明年的田賦,張三興除了乖乖地上交,又能有其它什麼辦法呢? 也許像張三興這樣的殷實之家,如果只是在某一年預征下一年的田賦,他的日子勉強還可以對付。可要命的是,這種預征搞到後來幾乎一年預征幾次,田頌堯的二十九軍駐防射洪縣時,一年竟然征了14次,一個月征一次還要多。聳人聽聞的是灌縣和安縣,灌縣預徵到了1991年,而安縣則預徵到了1993年。 Mad Neighbor Got Karma When The Couple Bought... Sponsored by Worldemand 當時四川田賦每畝的最高征額:「較之外省,約為4倍,較之日本,則為10倍,較之美國竟達21倍。」同樣是一畝地,四川農民得交出相當於美國農民21倍的糧食,這在基本靠精耕細作並依靠人力畜力生產的四川,是一件比殺雞取卵還要短視的行為。 但軍閥們並不對這種短視行為感到半點不安,因為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的防區能維持多久,就像張三興們不知道自己的苦苦忍耐還有多少底限一樣。 讓張三興們難以忍受的還不僅只是預徵到了孫子輩的幾十年以後的田賦,各種巧立名目的苛捐雜稅也是勒在他們脖子上的一條令他們窒息的繩索。比如張三興偶爾進一趟縣城,如果他打赤腳的話,當局會認為他有礙觀瞻,將徵收赤腳稅;如果他穿上自製的草鞋的話,當局則會指責草鞋不衛生,得收取草鞋捐。種鴉片的交上煙捐,不種的也要交上懶捐。 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凡是家裡有廁所的人家,還得向官方交納廁所捐。當時的一副很有名的對聯,對這種敲骨吸髓的壓榨作了無情的嘲諷:自古未聞糞有稅,而今只剩屁無捐。 Start speaking A Language in 3 Weeks Sponsored by Babbel.com 總之,這些在今天看來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都發生在七八十年前的四川,那是四川歷史上最黑暗最動盪的防區時代。 自從明清更替之亂後,200多年的時間裡,四川與變故頻仍的中原地區相比,一向安定而富庶。但是,從民國初年開始,各路軍閥混戰的槍炮聲卻將四川的安靜撕得粉碎,在近20年的混戰之中,據1932年出版的《四川內戰詳記》統計,共發生大小戰爭478起,平均每月兩起。 這些戰爭,大者波及全川及鄰近的雲南、貴州、陝西和湖北,小者也牽涉到幾個縣以上。從1918年到1934年,這長達16年的時間,四川都是在防區制里度過的。 防區制的由來要追溯到以護法戰爭進入四川的滇軍和黔軍。1917年的護法戰爭,滇軍和黔軍又二度入川。這樣,四川境內就有川、滇、黔三支武裝力量。軍隊不事生產,除了穿衣吃飯,還需大量的費用開支,激增的軍費使政府難以維持。 為此,當時的四川督軍羅佩金不得不下令:「命令各縣徵收局,將所有稅收,概解各道轉拔軍餉。」也就是說,你的部隊在哪裡駐紮,控制了哪些地盤,你就收取哪些地盤上的稅收,用作你的軍餉。這就是防區制的由來。 軍隊原本不得干預政事,但在防區制時代里,一切都由軍閥們說了算,他們不僅濫征賦稅,竭澤而漁,還大肆干預地方政事,任免官吏,各處防區都成了軍閥們的獨立王國,一個個大大小小的軍閥們擁兵自重,關起門做土皇帝。 這些大大小小的獨立王國之間矛盾重重,因而不斷激發的戰爭便成為家常便飯。防區制的16年混戰里,最重要的戰役包括倒熊之戰、靖川之戰、第一、二軍之戰、下川東之戰、上川東之戰和二劉大戰等8次大戰役,至於小的戰鬥,則有如過江之鯽。 8大戰役中,劉湘、楊森逐黔軍出川之戰意味著四川兩大軍閥派系的形成。1925年春,楊森入據成都,隨即被劉湘和黔軍將領袁祖銘所敗,不得不退往漢口投奔直系軍閥吳佩孚。楊森倒台後,劉湘出任四川善後督辦。 在聯合袁祖銘時,劉湘曾答應將一部分自流井的鹽稅和5千隻快槍作為對袁的報答。但等到勝利之後,劉湘卻不打算兌現。於是乎,剛剛平息的戰場又起硝煙,這一次,劉湘聯合了他此前的敵人楊森,兩人聯手將袁祖銘打回了貴州。 1926年7月,逐黔戰爭剛結束,國民政府在廣州宣布北伐。同年冬,四川軍閥掂量勢力之後,都通電承認國民政府,同意改組軍隊。從此,四川軍閥正式形成兩大派系:即以劉文輝、鄧錫侯和田頌堯為首的保定系,他們都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以劉湘和楊森為首的速成系,他們則畢業於四川陸軍速成學堂。兩個派系分別以成都和重慶為中心相互對峙。後來,在兩大軍閥集團之間,又分化形成了以李家鈺為首的軍官系。 二劉大戰是軍閥混戰中最著名、最慘烈的一戰,作為防區時代的最後一戰,它決定了劉湘將在諸多軍閥的戰爭中笑到最後。 二劉大戰起於1932年10月,一方是四川善後督辦劉湘,另一方是四川省主席劉文輝。劉文輝是中國最有名的大地主劉文彩的弟弟,同時也是劉湘的堂叔,但他的年齡要比侄兒劉湘小6歲。劉湘和劉文輝都出自大邑劉氏,這個家族是20世紀上半葉四川最顯赫的家族。 多年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式的混戰中,30年代前後,四川最有勢力的軍閥就是劉湘和劉文輝。俗話說一山不納二虎,儘管二人有血緣關係,但在江山和權力面前,同一個宗族的血液也只能是被忽略。 劉湘為了實現他統一全川的夢想,聯合了李家鈺、羅澤洲和楊森等部,向劉文輝駐防的順慶(今南充)、隆昌、自流井、瀘州和宜賓發動進攻,經過一月余的戰鬥,劉文輝戰敗,丟失了宜賓和瀘州等要地。 接下來的戰爭在榮縣和威遠一線展開,兩軍對峙之際,另一個軍閥田頌堯倒向劉湘,於11月中旬在成都向劉文輝開戰,劉文輝腹背中敵,為了保住省城,急調軍隊增援。兩支軍閥部隊在成都展開了空前激烈的巷戰,雙方戰死1萬餘人之後,田繼堯退往中江和綿陽。而這場巷戰則使近1萬成都市民成為炮火中的冤魂。 雖然劉文輝在成都巷戰中得勝,但他的勢力已經大打折扣,不得不接受了鄧錫侯的建議,與田頌堯搭成停火協議。不久,鑒於雙方誰也無吃掉對方,二劉也達成了停戰協議。 和平只是兩次戰爭中的一個小小間隙,二劉都在尋找戰勝對方然後獨霸四川的機會。1933年7月,劉文輝擊敗被認為曾幫了劉湘的鄧錫侯時,鄧向劉湘求援,劉湘由重慶到內江,指揮軍隊在資陽、榮縣、威遠和成都等地發動對劉文輝的全線攻擊。一周之內,劉文輝不得不辭去四川省主席職務並敗往雅安。 此時的劉湘已經得到了蔣介石的中央政府的支持,接下來的幾場戰爭,劉文輝一敗再敗,只得退到苦寒的西康。 戰勝者劉湘被蔣介石任命為四川省主席,次年,他開始著手剷除防區制,地方行政區劃得到了恢復,支離破碎的四川重又成了一個政令通行的整體。值得注意的是,劉湘上台後,宣布離除的苛捐雜稅就多達200多種。 16年的防區時代終於沉沉地翻過去了。這16年里,軍閥的擴軍備戰和動輒訴諸武力的行為,使這個原本富甲天下的省份遭到了空前的災難: 全省各路軍閥每年軍費開支約占全省財政總收入的40%以上,極端年份更是到達了駭人聽聞的90%。四川原本盛產大米,但到了防區時代後期,四川的大米竟然已經不能自給。從全省看,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常年處於飢餓半飢餓狀態。「三月雜糧三月糠,三月野菜三月荒」,這就是當時四川底層民眾生活的真實而生動的寫照。 我們無法忘記張三興,他和他的家人們晝出耕田夜績麻,臉朝黃土背朝天地在肥沃的土地上勞作,但即便是豐年,他們也得經常過著半飢不飽的日子――不是上天捉弄他們,而是他們辛勤勞動的成果,都被那些手持槍桿子的「老總」們勒令倒進了那眼叫做軍閥的無底洞。 原文網址:http://read01.com/2QD00Q.html 四川省主席劉湘在抗戰時有何貢獻 2016/06/30 來源:知歷史 劉湘當時掌握原有三百多個團的士兵,之後內縮減至一百團。他為了避免嫡系部隊遭到裁減,同時又是為了民族前途著想,劉湘主動請纓抗日。抗日戰爭進行了八年,四川共有四十萬人加入抗戰中,他們轉戰大江南北,幾乎是參加了抗旱中所有的大型戰役,數十萬的戰士死在了抗日戰爭中。 劉湘 為了避免部隊被分散,劉湘向蔣介石提出了要求,當時雖然應允,但是在出川後並沒有實現。在四川軍出了四川後被打散分到各個戰區。甚至是連劉湘當初提出的武器裝備都沒有到位,有的武器還因為使用的時間已經很久了,質量又太差,導致無法使用。更為悲慘的是由於後勤的不足,四川死傷的士兵沒有得到救治,有的時候連吃都成了問題。值得一說的是台兒莊戰役,為台兒莊大捷贏得戰機的川軍滕縣保衛戰。可以說沒有滕縣川軍的苦守,就不會台兒莊的大捷。 1938年,劉湘病逝,川軍失去主心骨,之後更是被逐漸的拆分,然後慢慢被邊緣化。被邊緣化之後就是裝、後勤還有獎懲沒有辦法和中央軍和各地方的勢力相比了。在這種情況下,一直到了抗日戰爭的中後期,川軍起初的抗戰熱情已經被這種不公平的待遇消耗殆盡了,慢慢的開始有了消極的情緒,以至於在後期的戰役中川軍都表現平平。 八年抗戰,劉湘的川軍共有四十萬出川抗戰,為抗戰而死的約有26.3萬人,甚至還有饒國華、王銘章等川軍高級將領殉國。 劉湘家族 劉湘的家族,可以被稱為是四川第一家。當時是民國年間,四川的劉家在二十多年間迅速的崛起,但是隨之也很快就衰敗了。據說當時在劉家鼎盛的時候,劉家出過很多的軍長、師長、團長。劉家的發展史算的上是半部四川軍閥的興亡史了。 劉湘 劉湘家族祖籍原本是在安徽徽州的。但是在明朝末年劉家的先祖劉覺忠到四川任職。不幸的是在農民軍首領張獻忠打進四川的時候,劉覺忠一家慘遭滅門。之後一個兒子僥倖逃脫,之後他隱姓埋名在四川的名山縣生活了幾十年。 在乾隆年間,劉家才慢慢發展起來,成為了當地的名門望族。清朝末期,當時的族長劉宗賢有三個兒子,最有出息的二兒子劉公敬考中過武秀才,。而劉公敬的四個兒子,劉文剛是最興旺的一支。劉文剛又生了三個兒子,大兒子,劉元勛;二兒子,劉元樹;三兒子,劉遠聰。劉元勛後來改名為劉湘,他就是後來民國時代的四川王。 劉宗賢的第三個兒子劉公贊也很是了不起。他有自耕地四十多畝,創辦的酒坊在周邊數十里都享有名氣。劉公贊有六個兒子,最小的兩個就是後來的大軍閥劉文輝和大地主劉文彩。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劉湘大家族也逐漸成了氣候。當時的川軍成了以劉家劉湘和劉文輝為首的兩個派系。之後,兩叔侄不合,掀起川內歷史上最後的一場軍閥內戰,以劉湘勝出告終。 川軍劉湘 川軍劉湘,川軍是民國時期四川地方軍隊的稱謂。劉湘是川軍在中晚期的領導者。川軍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被劉湘帶著出了四川加入抗日戰爭的戰鬥。據悉,八年抗戰,三百五十萬的川軍出川抗戰,其中約有六十四萬傷亡。川軍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均居全國首位。 川軍一覽 川軍,它從來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這是和其他的派系截然不同的存在。川軍早期被劉存厚和熊克武掌權,之後就是劉湘在主政了。那個時候,川軍被劉湘拉去抗日,幾百萬的四川子弟兵在戰爭結束後,發現里了的約有全部人數的五分之一,這個參戰人數是全國最多,死亡人數也在全國首位。在抗戰期間四川的付出是十分大的。她承擔了全國百分之三十的財政稅收和將近一半的抗戰兵力。可以說是無川不成兵!在劉湘死後,川軍就形成了五將爭雄的局面,其派系之複雜,內戰之烈文明於全國。 川軍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戰役是不計其數。當時的川軍還只是新軍,初期形成了四川武備系,當時的武備生可以說是幾乎控制了川軍的各級領導權。川軍原本分散度統治最終何為一體,它的統一完成在在劉湘的手中。在劉湘聯合楊森驅逐袁祖銘,接著大敗楊森,最後和他叔叔劉文輝的鬥爭是四川最後的一場軍閥內戰了,此後劉湘統一了四川,成為四川王,成為川軍唯一的主政人。 劉文輝與劉湘 在民國時,四川大邑的劉家在軍政上很是風光。在那個時候劉氏一族的家史,可以說的上是四川軍閥的興亡史。劉文輝論輩分是劉湘的叔叔,但是年齡卻比劉湘小五歲。川軍當時分成了兩個派系,劉湘為首的速成派和劉文輝為首的保定派。 劉湘 劉湘十七歲時就被四川武備學堂陸軍弁目隊錄取,畢業後就成為了新軍的見習官,之後劉湘接替了楊森成為第二營的營長,駐守在四川的瀘州,此後更是步步高升,成為了總司令,掌控了十萬兵馬。 劉文輝畢業後靠的是劉湘的提攜在當了下級軍官,以後逐步當上了師長、軍長乃至後來的四川省政府主席等職。但是劉文輝這個人知道自己的羽翼已豐滿,就開始自立門戶,從與劉湘的合作慢慢轉變為對抗了。 當時的劉湘已經和劉文輝成為了四川的主要統治者。但是兩人的政治意圖不一樣。劉文輝不甘心只待在四川發展,四川外還有更廣闊的世界,所以他和劉湘商量一個人出去打仗,另一個留在四川當後援。但是劉湘自己不想出去,也不想劉文輝出去。面對咄咄逼人的劉湘,劉文輝決定反擊。於是,;兩人都不擇手段的攻擊著對方,想要削弱和整垮對方的勢力,從而達成自己掌控四川的目的。在劉文輝的弟弟劉文彩派去刺客刺殺劉湘失敗後,劉文輝一不做二不休,為了爭奪四川的全面統治,發動了四川歷史上最後一場軍閥內戰。 劉湘墓 劉湘是四川人,他曾是四川省的政府主席。劉湘墓園是在劉湘去世那年動工的,在四年後才竣工。劉湘墓園占地8.6萬平方米。雖說是墓園,但是在1953年被改建為公園。劉湘墓園監視氣勢宏偉,結構嚴謹。墓園主體建築有浮雕石碑式的大門、多角亭和薦馨堂等。 劉湘墓園 在劉湘墓園成為公園後,園內就新建了人工湖、長廊和林蔭花徑,還有一系列的娛樂體育設施等。值得一說的是,好好的墓園被這麼一弄,在文化體制改革的時候將這個部分納入了「武侯祠園林區」。 現在簡單的說說劉湘的墓園吧。劉湘墓是由楊廷寶教授負責的,當時的楊廷寶教授可是南京工學院建築系的主任。墓園仿照北京清陵建築風格,線條對稱。牌坊門是作為劉湘墓的正門的。牌坊門前小橋流水,橋是石質的,中國的石橋,欄杆上當然少不了花紋。橋的前面,原本有一尊十米高的漢白玉石刻,為「劉故上將神道碑」,可惜在1965年被毀。 從牌坊到鬧坊兩側的柏樹也是大有來頭,這些樹都是當時四川軍政的風雲人物親手種植的。 闕訪是牌樓式的,它正中懸掛著當時的國名政府主席林森的題匾「永念忠勛」,背面正中則懸掛蔣介石題匾「英姿颯爽」,當然現在都不見了。 薦馨堂中間原本有供奉劉湘的巨幅彩色油畫像,東西則是劉氏列祖列宗的牌位,這這些現在也不存在了。薦馨堂背後就是劉湘墓了嗎,下面是須彌座,上面就是墳台了。墓在1966年的時候被毀壞過,但在1985年有重新建造過,墓碑上刻著「抗戰時期第七戰區司令長官陸軍一級上將劉湘墓」。 劉湘到底是怎麼死的 2016/05/16 來源:武林軍事 劉湘怎麼死的 劉湘怎麼死的?別說他是怎麼死的,想必大家連劉湘是誰都一無所知吧,更別說劉湘他是怎麼死的了。他是在七七事變後第一個主張全國動員的人,但不幸在抗戰中因為胃病就去世了。 劉湘 在準備全國動員後,當劉湘到達南京的時候,出席了當時的國防會議,當時會上主戰主和的各抒己見,都猶豫不決。劉湘直接說出了如果抗日四川可以提供的兵員和物資。共產黨的代表周恩來、朱德等還曾親臨劉湘的住所訪問,高度讚揚他積極抗戰的決心。 八月底的時候發表了《高川康軍民書》,號召四川的士兵和百姓要做好準備,為了抗日斗陣做出巨大的犧牲,記得當時是這麼說的:「全國的抗戰現在已經處於發動時期了,我們四川人民所要承擔的責任和其他各個省份比較起來更加的重大!我希望我們四川軍民能軍民一心,全部調動起來。」此書一出,川軍各個將領都紛紛請纓出戰。在八月的二十九號,四川的各個軍隊都已經整編完畢了,重慶行營組織點驗委員會以夏斗寅為主任,派人出發去各軍點驗。9月1號這一天劉湘率領他的軍隊出了四川準備開始抗戰。在10月26日,劉湘成為了第七戰區的司令官,作戰的區域劃分在江蘇的太湖以西,再加上浙北和皖南部分地區。 國民政府發表宣言說要,移動駐地到重慶去辦公,劉湘說我會率領七千萬人抬著頭歡迎你們。11月22日,劉湘坐船去了南京,下令各軍堵擊在浙江金山衛登陸的正向浙江境內侵犯的日軍。不想在第二天劉湘的胃病突然發作了,還大口吐著血,在昏迷之中劉湘被送往蕪湖醫院,五天後送到了漢口的萬國醫院就醫,在經過一番搶救甦醒了12月13日南京淪陷了,第七站區被日軍占領,第七站區已經名存實亡。在1938年1月20日劉湘在漢口去世,留下遺囑:「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就這樣劉湘去世了,曾經的四川王劉湘因為胃病死了。 劉湘簡介 劉湘,又叫劉元勛,字甫澄,法號叫玉憲。民國時期的四川軍閥,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在重慶大學成立時,劉湘是重慶大學的第一任校長,而且他還為重慶大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劉湘 劉湘在小時候只讀過鄉下的私塾,之後考入大邑縣立高等小學堂。就在那個時候哦,清廷宣布廢除科舉制,設立文武學堂,用來訓練新兵。當時不滿十七歲的劉湘背著父親就去考試了,沒想到被四川武備學堂錄取了。在劉湘一從速成學堂畢業就被分配到建成不久的新軍三十三混成協。在1910年,通過隊官批准,被送到剛開辦的四川陸軍講武堂深造,之後被派到成都,參與鎮壓保路同志軍的戰鬥。 辛亥革命後,原來的第十七鎮改名為第一鎮,而劉湘則被任命為第二標張邦本支隊隊的少校差官,之後還跟隨部隊駐紮在川北地區。 在1912年的時候,第一鎮再次被改名,這次被改編為川軍第一師,張邦本支隊按照命令歸還了建制。但是支隊的楊森並沒有接受命令。那時候的劉湘也是個聰明人,他就和當時的都練官孫中華、隊官唐式遵、楊國楨等人串通一氣,把楊森甩開了,還把第二營拖到了資中。劉升成為了第二營的營長。沒過多久,就把不對開拔駐紮到了瀘州。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當時四川的都督胡文瀾是袁世凱的爪牙。 盧溝橋事變後,劉湘出川抗戰,但是很不幸在1938年的時候劉湘因病在漢口去世。 劉湘 抗戰 劉湘當時掌握原有三百多個團的士兵,之後內縮減至一百團。他為了避免嫡系部隊遭到裁減,同時又是為了民族前途著想,劉湘主動請纓抗日。抗日戰爭進行了八年,四川共有四十萬人加入抗戰中,他們轉戰大江南北,幾乎是參加了抗旱中所有的大型戰役,數十萬的戰士死在了抗日戰爭中。 劉湘 為了避免部隊被分散,劉湘向蔣介石提出了要求,當時雖然應允,但是在出川後並沒有實現。在四川軍出了四川後被打散分到各個戰區。甚至是連劉湘當初提出的武器裝備都沒有到位,有的武器還因為使用的時間已經很久了,質量又太差,導致無法使用。更為悲慘的是由於後勤的不足,四川死傷的士兵沒有得到救治,有的時候連吃都成了問題。值得一說的是台兒莊戰役,為台兒莊大捷贏得戰機的川軍滕縣保衛戰。可以說沒有滕縣川軍的苦守,就不會台兒莊的大捷。 1938年,劉湘病逝,川軍失去主心骨,之後更是被逐漸的拆分,然後慢慢被邊緣化。被邊緣化之後就是裝、後勤還有獎懲沒有辦法和中央軍和各地方的勢力相比了。在這種情況下,一直到了抗日戰爭的中後期,川軍起初的抗戰熱情已經被這種不公平的待遇消耗殆盡了,慢慢的開始有了消極的情緒,以至於在後期的戰役中川軍都表現平平。 八年抗戰,劉湘的川軍共有四十萬出川抗戰,為抗戰而死的約有26.3萬人,甚至還有饒國華、王銘章等川軍高級將領殉國。 上一篇:劉湘家族興衰史的資料 下一篇:很抱歉沒有了 川軍劉湘 川軍劉湘,川軍是民國時期四川地方軍隊的稱謂。劉湘是川軍在中晚期的領導者。川軍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被劉湘帶著出了四川加入抗日戰爭的戰鬥。據悉,八年抗戰,三百五十萬的川軍出川抗戰,其中約有六十四萬傷亡。川軍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均居全國首位。 川軍一覽 川軍,它從來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這是和其他的派系截然不同的存在。川軍早期被劉存厚和熊克武掌權,之後就是劉湘在主政了。那個時候,川軍被劉湘拉去抗日,幾百萬的四川子弟兵在戰爭結束後,發現里了的約有全部人數的五分之一,這個參戰人數是全國最多,死亡人數也在全國首位。在抗戰期間四川的付出是十分大的。她承擔了全國百分之三十的財政稅收和將近一半的抗戰兵力。可以說是無川不成兵!在劉湘死後,川軍就形成了五將爭雄的局面,其派系之複雜,內戰之烈文明於全國。 川軍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戰役是不計其數。當時的川軍還只是新軍,初期形成了四川武備系,當時的武備生可以說是幾乎控制了川軍的各級領導權。川軍原本分散度統治最終何為一體,它的統一完成在在劉湘的手中。在劉湘聯合楊森驅逐袁祖銘,接著大敗楊森,最後和他叔叔劉文輝的鬥爭是四川最後的一場軍閥內戰了,此後劉湘統一了四川,成為四川王,成為川軍唯一的主政人。 劉文輝與劉湘 在民國時,四川大邑的劉家在軍政上很是風光。在那個時候劉氏一族的家史,可以說的上是四川軍閥的興亡史。劉文輝論輩分是劉湘的叔叔,但是年齡卻比劉湘小五歲。川軍當時分成了兩個派系,劉湘為首的速成派和劉文輝為首的保定派。 劉湘 劉湘十七歲時就被四川武備學堂陸軍弁目隊錄取,畢業後就成為了新軍的見習官,之後劉湘接替了楊森成為第二營的營長,駐守在四川的瀘州,此後更是步步高升,成為了總司令,掌控了十萬兵馬。 劉文輝畢業後靠的是劉湘的提攜在當了下級軍官,以後逐步當上了師長、軍長乃至後來的四川省政府主席等職。但是劉文輝這個人知道自己的羽翼已豐滿,就開始自立門戶,從與劉湘的合作慢慢轉變為對抗了。 當時的劉湘已經和劉文輝成為了四川的主要統治者。但是兩人的政治意圖不一樣。劉文輝不甘心只待在四川發展,四川外還有更廣闊的世界,所以他和劉湘商量一個人出去打仗,另一個留在四川當後援。但是劉湘自己不想出去,也不想劉文輝出去。面對咄咄逼人的劉湘,劉文輝決定反擊。於是,;兩人都不擇手段的攻擊著對方,想要削弱和整垮對方的勢力,從而達成自己掌控四川的目的。在劉文輝的弟弟劉文彩派去刺客刺殺劉湘失敗後,劉文輝一不做二不休,為了爭奪四川的全面統治,發動了四川歷史上最後一場軍閥內戰。 上一篇:劉湘家族興衰史的資料 下一篇:很抱歉沒有了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鲁迅骂人无数,所向披靡,但也被这个人骂了半辈子

鲁迅骂人无数,所向披靡,但也被这个人骂了半辈子 原创|发布:2017-09-09 12:18:43 更新:2017-09-09 12:18:43阅读 23990赞 310 大家都知道,鲁迅以“骂人”著称,从政界、军界,到学界,几乎被他骂了个遍。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有一个人骂鲁迅也骂得很厉害,让人叹为观止。 文/刘诚龙 大家都知道,鲁迅以“骂人”著称,从政界、军界,到学界,几乎被他骂了个遍。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有一个人骂鲁迅也骂得很厉害,让人叹为观止。 这个人,名叫苏雪林。 苏雪林比鲁迅小16岁,虽然同时代,但不同辈分,两人没同过事,按理说,他俩是没有什么利害冲突的。然而,自鲁迅覆盖“民族魂”的挽幛永远离开世界后,苏雪林就开始了骂鲁生涯,其语言之尖刻,立场之坚定,谩骂之长久,被称为“骂鲁第一人”。 以阶级斗争而言,鲁迅不能称为极端革命者,苏雪林也谈不上是极端反革命,两人为什么如此交恶?好像也找不出一个标志性事件来,苏雪林出道之初,本来是特别崇拜鲁迅的,称得上是鲁迅的粉丝,由崇鲁一变为反鲁,起因之细小,让人不敢相信。 1928年,苏雪林在文坛崭露头角,是年7月7日,北新书局的老板李小峰组织了一次作家派对,受到邀请的有文坛宿将鲁迅、林语堂、郁达夫,也有文学女青年苏雪林。苏氏此时借了成名作《绿天》赢得盛誉,也赢得尊严,却不料,林语堂将其引到鲁迅面前时,苏氏伸出了纤纤素手,准备与偶像亲密接触,鲁迅却没有伸出手来,只是朝她点了点头。场面突然变得尴尬起来,苏雪林脸上泛红,林语堂也面上发窘。 鲁迅与苏雪林的“握手门事件”,让苏雪林永远关闭了她对鲁迅的崇拜之门。鲁迅新故,按说可以忘却恩怨了,人都死了,还说什么呢?苏雪林却不惜犯了不对亡灵说不是之忌,写了《致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专攻鲁迅“私人行为”,谩骂的调门相当高,连苏氏的老师、鲁迅的论敌胡适也觉得过火,劝她“旧文字的恶腔,我们应该深戒”。 而苏雪林莫说深戒,浅戒也不戒,从此拉开了其半生骂鲁生涯,骂鲁迅是“诚玷污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邪小人”,刻薄之极,无出其右。 抛开阶级斗争的宏大叙事,从人的性格弱点来看,上世纪学界大家之间的人群撕裂,也是不可忽视的大因。苏雪林与鲁迅,其中固然有政治与思想立场因素,但其个人性格也不可小觑。在苏鲁之间,苏雪林的小家子气毕现无遗,而其他大家呢?是不是都是胸...
苏联情报机关在中国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55129577/ 苏联情报机关在中国作者: 维克托·乌索夫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副标题: 20世纪20年代 译者: 赖铭传 出版年: 2007-7 页数: 307 定价: 25.00元 丛书: 苏联情报机关在中国 ISBN: 9787506554930 豆瓣评分 8.2 32人评价 5星18.8% 4星56.3% 3星15.6% 2星9.4%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苏联情报机关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作者叙述了苏联对外情报机关的形成过程,特别是与远东相关的那部分,介绍20年代在中国的情报工作(这一工作对那一时期我国同中国的关系状况有所补充),展示其复杂性和多面性及其成就和挫折。笔者的目的在于:对国内外现存的使我们感兴趣的这一题材的资料加以综合归纳。 目录 · · · · · · 译者的话 序言 第一章苏联对外情报机关形成简史 1.全俄肃反委员会——国家政治保安局——国家政治保安总局 2.情报部——第四部——工农红军情报总局 3.共产国际 第二章中山中国劳动者大学和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为中国培养干部的熔炉 第三章苏维埃政权在中国的情报工作 1.争取承认的斗争 2.驻北京的谍报机关 3.驻哈尔滨的谍报机关 4.驻上海的谍报机关 5.驻广州的顾问和谍报机关 6.张家口顾问团和开封顾问团 第四章在中国工作的暂时收缩 结束语 注释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1929年夏,周恩来利用上海一家医院建立了适于党的领导人会晤的可靠的秘密地点。他还在上海秘密举办了几期军事和政治干部训练班,结业的学员于当年9月就被分派到各个苏区传授经验。 1931年5月,20岁的潘汉年被调到中共中央特科担任领导工作,直工作到1933年,此前他担任江苏省委宣传部长。潘汉年担任负责收集情报的二科代科长,完全转入地下活动。他最常用的代号之一是“小开”。和他一起工作的活动家有李一氓、夏衍、杨度、姚蓬子、梅龚彬。他有好几次差点被捕,但他都能化险为夷。 例如有一次,他在回到自己的家门口时,发现有人在跟踪他,这时折回已经来不及了,便大步跨入门内,高叫...

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執行委員會

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執行委員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中共廣東區執行委員會 機構概況 上級機構 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 機構類型 區執行委員會 聯絡方式 總部  實際地址 廣州市越秀區文明路194-200號[1] 機構沿革 1921.8 中共廣東支部 1922.6 中共廣東區執行委員會 1924 中共廣州地方執行委員會 1924.10 中共廣東區執行委員會 1927.5 中共廣東特別委員會 1927.8 中共廣東省委員會 1931.1 中共廣東省臨時委員會 1931.3 中共兩廣省委員會 1931.6 中共兩廣臨時省委員會 1931.12 中共兩廣省委員會 1932.3 中共兩廣臨時工作委員會 1932.9 中共兩廣工作委員會 1933.1 中共兩廣臨時工作委員會 1934.3 中共香港工作委員會 1936.9 中共南方臨時工作委員會 1937.10 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 1938.4 中共廣東省委員會 1940.12 中共粵北省委員會、中共粵南省委員會 1942.2 中共東江軍政委員會 1943.1 中共廣東省臨時委員會 1945.7 中共廣東區委員會 中共廣東區執行委員會(簡稱中共廣東區執委)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的區執行委員會之一,負責領導中共在廣東、廣西、福建、雲南地區的工作。 目錄 1 歷史 2 主要成員 2.1 廣東支部(1921年8月-1922年6月) 2.2 廣東區執行委員會(1922年6月-1924年初) 2.3 廣州地方執行委員會(1924年初-10月) 2.4 廣東區執行委員會(1924年10月-1927年4月) 2.5 廣東特別委員會(1927年5月-7月) 3 直屬地執委、部委、支部 4 參考文獻 歷史 1921年春,陳獨秀、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及米諾爾、別斯林等在廣州成立共產黨廣東支部(廣州共產主義小組)。7月,陳公博作為廣東黨組織的代表參加中共一大。8月,中共廣東支部成立,譚平山任書記。 1922年6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中共廣東區執行委員會(廣東區執委)成立,譚平山繼任書記一職。六一六事變事變後,陳公博因支持陳炯明而被開除出黨。1923年6月中共三大後,譚平山任中央駐粵代表。 1924年初,廣東區執委改為中共廣州地方執行委員會(廣州地執委),直屬於中共中央局。10月,廣州地執委恢復為中共廣東區執行委員會(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