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經羲內閣成立於1917年5月28日,結束於同年7月2日。
1917年5月25日,黎元洪向國會提出由李經羲繼任內閣總理;5月26日,兩院通過。5月28日,正式予以任命(此時李尚未入京)。
6月13日,黎元洪用步軍統領江朝宗代理內閣總理的名義副署的命令,解散國會。6月14日,李經羲偕張勳入京。
6月24日,李經羲就任,陸續發表閣員名單。
1917年7月1日,張勳復辟,李閣瓦解。
內閣成員[編輯]
職位 | 姓名 | 備注 |
---|---|---|
總理 | 李經羲 | |
外交總長 | 伍廷芳 | |
內務總長 | 張志潭 | 次長代理 |
財政總長 | 李經羲 | 兼任 |
陸軍總長 | 王士珍 | |
海軍總長 | 薩鎮冰 | |
司法總長 | 江庸 | 6月29日任命 |
教育總長 | 袁希濤 | 次長代理 |
農商總長 | 李盛鐸 | 6月29日任命 |
交通總長 | 龍建章 | 6月29日任命 |
參考文獻[編輯]
- 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日誌·1917年》
- 謝彬. 民國政黨史. 上海學術研究會叢書部. 1924年. ISBN 978-7-101-05531-3.
|
歡迎大家加入。 | [關閉] |
李經羲[編輯]
李經羲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1857年 大清安徽省合肥 |
逝世 | 1925年9月18日(67–68歲) 中華民國上海 |
別名 | 李仲仙、李仲軒 |
職業 | 國務院總理兼財政總長 |
親屬 | (父)李鶴章 (岳父)趙繼元 (夫人)趙喜官 (子)李國松、李國筠 (孫)李家驌 (曾孫)李道豫 |
李經羲(1857年-1925年9月18日)字仲仙、仲軒,號悔庵、蛻叟。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人,清末民初政治家。清末歷任各地巡撫、總督,中華民國時期曾任國務總理。他是李鴻章三弟李鶴章之子。
生平[編輯]
清末經歷[編輯]
1879年(光緒5年),作為廩膳生(廩生)取得優貢。朝考一等,授知縣。1885年(光緒11年),因報效海防經費,獲優先選任道員。2年之後,被任命為四川省永寧道道員。1893年(光緒19年),補授湖南省鹽法長寶道道員。1897年(光緒23年),補授湖南按察使。1898年(光緒24年)任福建布政使,1899年(光緒25年)任雲南布政使。[1]
1901年4月21日(光緒二十七年三月初三日),由雲南布政使升任廣西巡撫。1901年5月21日(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初四日),同雲南巡撫互調職務。[1][2]光緒28年(1902年)末,就任貴州巡撫併兼貴州提督。1904年5月30日(光緒三十年四月十六日),調任廣西巡撫。任內,整頓廣西省內的團練、保甲,調查戶口,創設隨營速成學堂。[1][2]1905年10月9日(光緒三十一年九月十一日),因病辭任,改任安徽鐵路礦務總理。[1][2]
1909年(宣統元年)1月,升任雲貴總督,到昆明赴任。任內,他在雲南省開發礦山、振興實業。此外,他還起用蔡鍔、唐繼堯等留學日本的學生,創設雲南陸軍講武堂,為新軍的創設及強化作出了貢獻。此外,他還參與同英國等諸國就領土問題進行交涉,並作為總督、巡撫的代表奏請清朝朝廷施行憲政。[1]
李經羲在以上內政改革等方面抱持開明態度,對鎮壓革命派也並不積極。其手下的蔡鍔、唐繼堯等新軍軍人為革命派傾倒。1911年(宣統3年)10月29日夜,革命派發動昆明重九起義。李經羲被俘虜,但在蔡鍔的指示下獲得釋放,逃往上海。[1]
北洋時期[編輯]
1913年(民國2年)2月,王芝祥、于右任等人在北京組織國事維持會,李經羲參加。此後,他成為北京政府的政治家。[1]
同年7月二次革命後,李經羲接近袁世凱。11月,代替國會的政治會議設立,李經羲任議長,提出解散國會的提案。1914年(民國3年)1月,兼任約法會議議員資格審定委員會委員長。5月出任參政院參政,10月出任審計院院長。1915年(民國4年)袁世凱稱帝,李經羲被封為「嵩山四友」之一(其他三人為徐世昌、趙爾巽、張謇),作為袁世凱的輔佐。但是,同年12月護國戰爭爆發之際,袁世凱請李經羲遊說護國軍的蔡鍔,被李經羲拒絕,此後他拒絕了同袁世凱的一切合作。[1][3]
1917年(民國6年)春開始,李經羲先後擔任段祺瑞內閣、伍廷芳臨時內閣的財政總長兼鹽務署總辦。府院之爭中,大總統黎元洪一度罷免段祺瑞的國務總理之職,李經羲被任命繼任國務總理。但是,在段祺瑞的支持者倪嗣沖及皖系督軍(督軍團)的抵制下,李經羲的就任受到阻礙。6月22日,李經羲終於就任國務總理。但是,7月1日張勳復辟,李經羲內閣被迫總辭職。李經羲內閣成為北京政府正式內閣中最短命的內閣。此後,李經羲經天津逃往上海,離開了政治舞台。[1][3][4]
1925年(民國14年)9月18日,李經羲在上海病逝。享年69歲。[1]
參考文獻[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李經羲 |
- ^ 1.0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徐友春主編.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 ^ 2.02.1 2.2 廣西地方志. 《广西通志 政府志 第一篇 晚清广西省政府及农民政权 第一章 政府机构》. 廣西地方志. [2013-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 ^ 3.03.1 劉壽林等編. 民国職官年表.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 ^ 陳貞壽・劉傳標「杜錫珪」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民国人物传 第11卷. 中華書局. 2002. ISBN 7-101-02394-0.
嵩山四友 |
---|
徐世昌 - 趙爾巽 - 李經羲 - 張 謇 |
大清
| |||||||||||||||
---|---|---|---|---|---|---|---|---|---|---|---|---|---|---|---|
中華民國(北京政府)
|
|
李鴻章的侄子,也是最後一任雲貴總督,曾慧眼識才兩次提拔朱德
說起李氏家族,都知道他家出了兩個總督,老大李瀚章和老二李鴻章。其實在後一代人中還出過一位總督,它就是李鶴章的三兒子——雲貴總督李經羲。
李經羲其人大概是李家最「幽默搞笑」的一位老太爺了,他的一生似乎就生活在矛盾之中,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本人是大清王朝的忠臣,但是在辛亥革命中他又往往搞點小動作,如暗中支持蔡鍔,容忍革命在雲南的活動,但是他又感念朝廷對李家的累世皇恩,辛亥革命時拒不投降。
清朝滅亡後,做了幾十年的官的李經羲經不住官場的誘惑,不像李經方和李經邁絕不做民國的官。他卻跑到了北京做起了民國的官,然而從政的道路並不順利,於是沒過多久又辭官回來了。
李經羲在晚清那會學歷並不算高,只是一個優貢出身,而且一生並不像他的伯父李鴻章、李瀚章那樣有顯赫的軍功,但是他的官做的很高,李鴻章在世的時候就官至布政使了,李鴻章去世後官運更好,節節高升。
李經羲原本是個知縣,因報效海軍巨額軍費,被擢升為道員,先後當過南洋通商大臣隨員、湖南鹽法道、署湖南按察使、總辦湖南厘金鹽茶局務、福建布政使、雲南布政使、加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鴻章去世那年,李經羲被提拔為廣西巡撫,一個月後調任雲南巡撫,後來又調來調去,一會因事被免職,一會又因病被免職,但他的一生總是在西南一帶盤桓。到了大清王朝快要完蛋的前兩年,居然做到了雲貴總督。
擔任雲貴總督期間,李經羲還曾兼任雲南陸軍講武堂的總辦,總辦就是校長。這期間,李經羲和朱德相識,而且還發生一個有趣的故事。
李經羲曾對雲南講武堂的學員們講過,他雲貴總督可以不做,但講武堂不可以不辦,這個講武堂是由從日本回來的同盟會會員李根源任監督,是一個由清廷出錢舉辦的學校,但卻由於李根源的關係,講武堂匯聚了一大批革命黨人,培養了一批推翻清廷的軍事將領。
就是這批學員,在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把李經羲這個老校長從總督的位置上拉了下來,李經羲也算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大概是總督大人始料不及的。更何況,他的講武堂里還出現了一個革命陣營的大人物——朱德,而且是他本人親自拍板招收進來的。
朱德早年家境貧苦,來報考講武堂時,因為沒有路費,就邁著雙腳走了一月,從四川一直走到昆明。到講武堂的時候報考時間已經過了,門衛不讓他進去。朱德年輕氣盛,與門衛大吵起來。當時正遇李經羲在講武堂巡視,聽到爭吵後便派人前去查看。
當李經羲得知此人是從四川步行來到昆明報考講武堂時,非常驚訝,料定此人將來必定大有作為,於是當即決定,破格錄取。朱德後來也多次跟人提起過這件事,心存感激之情。
還有一次李經羲到講武堂觀摩學員操練,再次對朱德產生了深刻的印象。學員們正在認真地操練,忽然一群烏鴉飛了過來,在空中嘰嘰喳喳叫個不停。其他人倒是沒有在意,而朱德被烏鴉叫的不耐煩,舉起槍來一槍便打下一隻烏鴉。
在場的教官對朱德此舉非常不高興,認為他違反了紀律,隨便開槍。但是也在現場的李經羲卻不這麼認為,他說:「此人活著的鳥都能隨手打中,打死了的靶子難道還在話下嗎?」不僅沒有給予朱德處分,反而還給予表彰。
辛亥革命爆發時,蔡鍔和李根源率軍起義,占領了昆明,蔡鍔當上了雲南都督,把李經羲的位置給占了,但是對於這位老上司、老校長,蔡鍔還比較厚道,非但沒有難為他,還派人將他護送到了上海,此後,李經羲便在上海度過了他的晚年。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