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如他從作家杉山平助那裡知道中國人缺少 激情、不懂感謝。後來他雖然知道自己在敵對狀態下接觸的不是中國人 真實自然的一面,種種討好與諂媚的舉動無非是為了求生存,然而他仍 然把中國人看做一個整體,也同意杉山平助的觀察,認為中國人意氣不 揚,少有士為知己者死的氣概。46 一九三七年九月十四日,東史郎乘坐日本軍艦抵達大沽港口

 如他從作家杉山平助那裡知道中國人缺少 激情、不懂感謝。後來他雖然知道自己在敵對狀態下接觸的不是中國人 真實自然的一面,種種討好與諂媚的舉動無非是為了求生存,然而他仍 然把中國人看做一個整體,也同意杉山平助的觀察,認為中國人意氣不 揚,少有士為知己者死的氣概。46 一九三七年九月十四

http://140.112.142.79/publish/pdfs/36/36.pdf

日,東史郎乘坐日本軍艦抵達大沽港口


(一)「他者」支那 十九世紀末葉日本帝國主義的崛起,主要是以鄰為壑。一八九四年, 第一次中日戰爭日本大敗清國,簽下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使日本首度 嚐到明治維新現代化的甜美果實,也更加襯托出中國的老大與落後。在 這種不對等關係中,日本軍國主義向海外取得資源、疏散本國人口壓力 的一連串行動,無不以中國為擴張對象。日本先後提出「滿洲主權未定 論」、「中國不是一個國家」、「膺懲暴戾支那」等說法,以合理化其 殖民主義。依此邏輯,從滿洲事變到蘆溝橋事變,挑起戰爭的責任不在 日本,而是因為中國敵視日本,與共產勢力勾結。在一九三七年八月十 五日,日本海軍轟炸中國首都南京的同時,日本政府發表〈帝國政府第 二次聲明〉:「日本的忍耐也已到達極限,為了懲罰中國軍隊的暴力行 一的、全世界的人民……」,中譯引自楊曉明,《欣悅的靈魂:羅曼羅蘭》(成都:四 川人民出版社,1997),276~279。 43 竹內迅著,田原、張嬿譯,《為證言的證言:一個日本記者的東史郎訴訟案實錄》,184。 44 東史郎第一次到南京謝罪時,演講均以「我就是被稱作東洋鬼子的東史郎!」作開場白, 這使他成為中國人心目中一位真正的謝罪者和懺悔者。http://news.xinhuanet.com/ (accessed 2005/7/9). 190 羅 久 蓉 為,以促使中國政府反省,如今已到了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的時候。」45 語氣在挑釁中帶有強烈的鄙夷。 東史郎日記稱「中國」為「支那」,「中國人」是「支那人」。後 來他說當時不知道這些是貶抑詞,為保持日記原貌,出版時未加更動, 但「支那」與「支那人」這兩個用語顯然已從最初不帶價值判斷的「秦」 的諧音,變成負面指涉名詞。即使東史郎說他不知道「支那」與「支那 人」代表鄙視與不屑,但他選擇的觀察位置與行動,顯示這種想法已經 深入一般日本士兵腦海,使他們很難平等對待中國以及生活在這塊土地 上的人們。中國的落後、中國人的不潔與卑劣正好加深了這種優越感, 把「膺懲暴戾支那」變成一場聖戰。 對「支那人」,東史郎從一開始便是以全稱類別觀念去理解;中國 人之於他,並非一個個鮮活的血肉之軀。一九三○年代,日本人普遍接 受中日國民性優劣不同的概念,在以偏概全的理解下,中國人只是一個 空洞的名詞,任何現象都可以中日國民性高下優劣不同來概括解釋。到 中國之前,東史郎對中國人的瞭解主要來自閱讀,到中國之後,他用親 身經驗來印證書本上的知識。如他從作家杉山平助那裡知道中國人缺少 激情、不懂感謝。後來他雖然知道自己在敵對狀態下接觸的不是中國人 真實自然的一面,種種討好與諂媚的舉動無非是為了求生存,然而他仍 然把中國人看做一個整體,也同意杉山平助的觀察,認為中國人意氣不 揚,少有士為知己者死的氣概。46 一九三七年九月十四日,東史郎乘

一九三七年九月十四日,東史郎乘坐日本軍艦抵達大沽港口,登陸 後他對中國以及中國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是骯髒,只見「骯髒的支那人」 來兜售葡萄,雖然大家都很口渴,但部隊禁止士兵向中國人購買食物, 即使沒有這項規定,東史郎也不放心吃那種「不乾不淨」的東西。翌日, 開始行軍,晚間抵達軍糧城,部隊強宿民家,東史郎對自己分隊住宿的 房屋評語也是一個髒字,他寫道:「我根本無意住在這麼髒的人家,我 倒覺得住在露天下比這還好呢。」一九四一年謄寫這段日記時,東史郎

檢視自己當時的心情說:「那時,只要是支那人家的房子,即使是算乾 淨一些的,我大概也根本沒心思去躺下來。」 相對於對「支那」的厭惡,東史郎以日軍軍容壯盛為傲。離開軍糧 城那天早上,他和他的戰鬥夥伴因為即將展開的行軍之苦,心情鬱悶, 但一想到「這是在支那農夫、支那豬和支那雞的面前」,他們就「精神 抖擻」,「在髒髒的農夫和討厭的豬以及許多飛來跑去的雞當中」,離 開了軍糧城。47不過他很快就發現骯髒是戰爭的一部分,急行軍途中, 士兵們經常一個月無法洗澡或換洗衣服。登上中國陸地不到一星期,他 已經在日記中寫道:「如果有清潔感,有潔癖,就不能成為火線上的戰 士。早晨起來要洗臉,上了廁所要洗手,有這種念頭的人是不能當火線 上的戰士的。」然而,對東史郎而言,這種骯髒不同於「支那人」的骯 髒,這是「回歸野性」的髒,代表的是勇氣和鬥志!48 從第一天起,東史郎就以敏銳的觀察力,比較中日兩國不同的風俗 習慣,包括日本和服與中國婦女服裝、洋裝的優劣、49中國與日本對待 戰死者屍體的態度,50「支那」的落後與「支那人」的審美觀等等。51在 這些觀察中,有的只是描述眼前景象,如他發現在華北養鳥非常普遍, 華南的中國人留頭髮,華北的中國人卻個個光頭。華北、華南民居式樣 構造的不同,有些則印證了關於中國落後的看法,如廁所簡陋不潔,52鑿 井而無「排水」概念,農村沒有電燈,農民用打火石和火槍,過著近乎 47 不只「支那」農夫髒,鄉下髒,天津也是一個髒得「令人嘔吐的城市」。《東史郎日記》, 16、19。 48 《東史郎日記》,34。 49 如東史郎看到在天津看到的日本婦女大都穿和服,就說「她們不穿輕率的支那服裝和洋 裝,這實在是值得頌揚的。」《東史郎日記》,20~21。 50 《東史郎日記》,34。 51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進入南京城以後,東史郎發表對南京的觀感:「我一點都 不覺得南京是現代化的都市,建築物多是粗糙的木結構。支那人的審美觀簡直是太原始 了。」《東史郎日記》,208。 52 《東史郎日記》,252~254。 192 羅 久 蓉 原始人的生活。53這一切都證明,相對於已經現代化的日本,中國是一 個落後國家,於是除了「膺懲」之外,在日本士兵眼中,這也是一場文 明與野蠻之戰。 作為一個現代化國家的國民,東史郎努力在中作為一個現代化國家的國民,東史郎努力在中國人面前,維持日本 軍人的驕傲和尊嚴,即使在掃蕩南京國際難民區軍紀蕩然情況下,也不 例外。例如,當一名被搜身的中國男子掏出一張二十元的紙幣,遞給東 史郎的時候,他立刻懷疑對方有沒有看不起自己的意思;「是要我的錢 呢,還是想用錢來收買我?他以為我們日本軍人都是見錢眼開的,和支 那士兵一樣。」想到這裡,他「啪!」的給了男子一個耳光,把錢扔到 地上,又補上一記耳光,才大踏步走出房間。即使當時日軍佔領南京城 後姦淫擄掠的惡劣行徑,早已使日本士兵在中國老百姓面前的形象滑落 至禽獸不如的地步,東史郎仍然執著於維護「正派」、「偉大」的日本 軍人形象。54 這些偏見在與中國人實際接觸過程中,一點點轉化為鄙視,也成為 施暴的藉口。如一九三七年十月中旬向南京推進時,東史郎在隆平縣一 個中國人家中值勤,吩咐男主人打點水,當看到打來的是不潔的髒水時, 他氣得給了那人一個耳光,中國夫妻倆跪在地上不停道歉,然後打來乾 淨的水。東史郎感嘆:「大概支那人就是這樣的吧。」55 一九三八年二月,他在磁縣遇見一群開口閉口都是錢的「支那人」, 毫無「戰敗國民所特有的羞惡感。只要給他們好臉色,他們就會得寸進 尺。」雖然他發現磁縣的情形有點特殊,或許是當地日軍安撫政策不當 所致,但厭惡之餘,他認為對付這些中國人,除了高壓統治,別無其他 辦法。56 一九三八年四月九日,東史郎和隊友觀看一家中國人在他們面前內 鬥不休,他們覺得有趣,故意扔些值錢的東西為餌,然後在一旁作壁上 53 《東史郎日記》,463。 54 《東史郎日記》,209。 55 《東史郎日記》,89。 56 《東史郎日記》,236~237。 一個人的戰爭記憶:解讀《東史郎日記》 193 觀。東史郎形容這家人就像「飢餓的狗互相爭吵、搏鬥」,他看不起他 們!57 以上三個例子分別發生在不同時空背景下,它們共同指向東史郎如 何透過一些特殊的個別經驗,得出適用於所有中國人通論,他將這一切 都歸諸於中國人根深柢固的「國民性」。 東史郎部隊第一次到大連時,即與一個日本居停主人討論「支那國 民性」問題。主人告訴他,中國人是一個不可信任的民族:「對支那這 個國家的國民絕不能松〔鬆〕懈大意。即使彼此的關係再親近,一旦事 關錢的問題,他們馬上就會成為敵人。」58東史郎將中國人的性格歸納 成以下幾點:自私自利、性格千變萬化、喜歡自我吹噓、不能堅守原則、 沒有骨氣、趨炎附勢,不是譁眾取寵,就是卑躬屈膝,和他們交往就像 和「幫閒者」打交道一樣,令人啼笑皆非。上述中國國民性與生俱來, 即使經過知識薰陶也無法改變。例如,他承認宋美齡是位有教養的女 士,但骨子裡認為她仍是一個中國人,教養不過給這性格罩上一層「面 紗」。59 這種本質性的論述把利己與缺乏國家觀念看成是中國人國民性的 一體兩面,儘管近代許多中國有志之士毫不諱言對此現象表示憂心,但 在從小被灌輸效忠天皇思想的日本人眼裡,這種利己思想適足以證明中 國根本缺乏作為一個現代獨立自主國家的條件,因而大可以此合理化日 本對中國的侵略與統治。基本上,國民性論述是以理論與經驗相互印 證,形成一個不斷自我強化的封閉系統,把中日文化差異歸諸於歷史、 地理、種族等因素,最終目的是為了證明日本挾其成功的現代化經驗, 有權向中國及亞洲其他地區施展領土擴張的野心。 因為鄙視「勇於內鬥、怯懦自私、骯髒不潔、沒有羞恥心、毫無國 家民族觀念」的中國人,許多日本士兵執行「膺懲暴戾支那」戰鬥計畫 57 東史郎:「我發現支那人是相當自私的利己主義者,我們看不起他們,他們是一群狗。」 《東史郎日記》,314。 58 《東史郎日記》,116~117。 59 東史郎聽說宋美齡很會宣傳,他將此歸諸於「支那」的國民性。《東史郎日記》,327~328。 194 羅 久 蓉 時,自覺或不自覺地將「支那佬」非人化:這些軍隊宣傳摻雜著戰地個 人體驗的印象,在日軍進行燒殺擄掠暴行時,發揮巨大作用;讓許多日 本士兵在自己與施暴對象之間,保持距離;殺中國人就和殺一條狗沒有 兩樣。東史郎在日記中歌頌生存競爭,以其為適者生存的必然法則;正 義就是力量,「唯有力量才是正義。世上一切都是弱肉強食,此外什麼 也不是,有力量才是正義。世上一切有力量者就是正義者。在這個力量 即是正義的面前,所有的善將不再是善。在力量的面前,人道不知為何 物,惡道也可成為正義。」60 在這種優勝劣敗的思想主導下,日軍在華暴行之所以一發不可收 拾,背後固然有軍事、政治、社會及文化等複雜因素,但崇尚強權與鄙 視弱者是一體的兩面,一切後果應由中國人自己來承擔。如果中國人本 來就是社會達爾文主義「適者生存」法則下該被淘汰的一群,日軍飄洋 過海前來「膺懲」,又何罪之有? 鄙視和仇視不同,鄙夷一個人不見得總與仇恨結合,但鄙夷卻會加 深仇恨,而憎恨敵人是戰場上存活的不二法門。61但作為日本軍國主義 教育的一部分,二者都是建立在把中國和中國人視為抽象「他者」的前 提上。為了自保,日本士兵被教導必須區分「我們」與「他們」。這裡 的「他者」可以是農民,可以是敵軍,東史郎知道對「他者」不能心存 憐憫,戰場上沒有慈悲: 我們每當宿營時,都是首先掃蕩村子,殺掉農民,然後睡覺。農民之 死可以保障我們睡眠的安全。 我們往往僅僅為了天亮之前平安地睡上三個小時而讓許多農民去 死。這也是戰場上的一大悲慘情景。62 60 《東史郎日記》,94~96。 61 東史郎對殺人這個動作曾經做過一番省思。他在日記中指出,武士道精神就是犧牲與無 我,前者是「樂於把生命獻給君主」,後者是佛教禪宗所說的輕視生命。只靠理性無法 殺人,也就是說,除有正當的理由之外,還須對於對方「有強烈的憎恨之感」。《東史



「聖戰」的教訓 ──「效忠天皇重於泰山,你們的生命輕如鴻毛。寧當護國之鬼,不受 生俘之辱!」這樣一來,更可以理直氣壯地替殺人辯解:


家興起後,逐漸與忠君思想結合,國民對天皇「不求回報的忘我忠誠」 漸具強制性。明治時代知識界還曾高談把人道主義與愛國主義結合的理 想,大正自由主義盛行時期,小學修身課尚可見「人類愛」、「人道」 等字眼。但到了昭和時代,世界主義與人道主義的想像空間已大幅壓縮, 武士道的自我超越轉化成以天皇為唯一效忠對象的忠君愛國思想,日本 人全都成了「天皇的臣民」。85 若槻泰雄檢討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

陶醉在「死亡美學」中的日 本士兵,個個無所畏懼地迎上前去擁抱死亡。86然而,在槍林彈雨中體會 「死亡美學」,果真如「剎那寂滅」的櫻花般淒美?面對生死無常,東 史郎心中不無掙扎,雖然他理智上告訴自己要把「一切乃至生命,奉獻 給親愛的祖國」,但求生意志依然強烈。雖然〈戰陣訓〉等忠義規訓全 都指向死亡,但他發現自己並不想死: 我們總是在面臨死亡的時候,越發強烈地感覺到生的寶貴和美麗, 越發對它強烈地嚮往,也越發羨慕能在山野裡四處奔跑的健康。


。武士道文化孕育出以下三種跨越生死形式: (一)自利性殺人:武士切腹,重死輕生、視生命如朝露、草芥。 (二)利他性殺人:切腹儀式中「介錯」補刀,協助武士完成超越 自我的心願。


東史郎因為有不忍「雞」之心,譴責苦力的殘忍,可是他卻吝於把 這份不忍施捨給他的敵人。大約兩週前,東史郎在潞王墳車站,親手把 一個二十歲左右中國青年的頭砍下。他在日記上記下平生第一次砍人經 過的每一個細節,包括周遭人的談話、自己的心理反應和心得:「我認 為砍人的時候,刀往前伸會砍不動。如果要說刀往前伸與刀往後拉,哪 一個更需要力氣的話,我想還是往後拉需要相當的力氣。鮮紅的血流了 出來,刀刃上只留下一道很細的血痕⋯⋯砍人的時候要果斷,必須是一 瞬間。隨著『嘿』的一聲吶喊,立即砍下去。」 這段精準無比的文字顯示東史郎明白自己正在做

他感到噁心, 但仍想到如何不損壞借來的軍刀。相砍人事件發生當天晚 上,他和隊友下山回到營地,飲酒唱歌,「酒後大醉,躺倒在地」。91噁 心是生理反應,以「何等兇殘」譴責對一隻雞的暴力卻蘊含強烈道德判 斷,讓人感到諷刺的是,前者對人,後者卻是對雞!

,其中沒有 殘暴與否的問題。如前所述,東史郎在日記中曾不止一次說中國人豬狗 不如,語氣充滿鄙夷與不屑:「用刺刀殺人比殺一只雞還容易」、「⋯⋯ 支那人的屍體還不抵一頭死豬」、「豬還可以用來飽餐一頓」、殺支那 人「不如殺一條野狗」。94 斬首事件發生後翌日凌晨,東史郎和隊友奉命偵察敵人行

隊友開始唱〈袈裟曲〉,為死者超渡時,他腦 中突然浮現年輕人頸部「石榴般的刀口」。稍後他一人唱〈袈裟曲〉, 但自稱內心十分平靜,「感覺不到任何恐怖和不安,完全是一種坦然的 心態」。95 東史郎自始至終是以一種置身事外的態度談論自己親手完成的斬首


戰爭初期引起全世界震驚的「百人斬」照片之所以能夠通過新聞檢查, 見諸報端,顯示日本軍隊在意識到外界反應不佳而禁止發佈消息之前, 這是一項被日本社會大眾接受的行為。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京汉路总工会召开成立大会是合法的,吴非但不能禁止,而且应给以保护。 但吴佩孚仍坚持反对大会的召开并以武力相威胁。

  京汉路总工会召开成立大会是合法的,吴非但不能禁止,而且应给以保护。 但吴佩孚仍坚持反对大会的召开并以武力相威胁。 2月1日,工人代表们冲破反动军警的阻拦,进入普乐园会场,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秘书李震瀛登上讲台,高声宣布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 为抗议吴佩孚的镇压,京汉铁路总工会决定进行全路总同盟罢工,李震瀛、杨德甫等主要领导人在江岸指挥全局;高斌、姜海士、刘文松在郑州,吴汝铭、史文彬、洪尹福在长辛店,林祥谦、罗海城、曾玉良在江岸执行总工会的命令。信阳负责的是分工会委员长胡传道和副委员长、共产党员徐宽, 新乡负责人是分工会委员长杜石卿,彰德负责人是分工会会长、共产党员戴清屏。2月4日,总工会一声令下,京汉线全路开始了大罢工。 京汉铁路上的技术工人大多属于外来人口。 杨德甫是湖北帮帮首,曾到日本留学,因工龄长、手艺好、徒弟多而享有较高威望。林祥谦则是福建帮首领。 https:// acftu.org/wjzl/gysl/gysy 最早到达江岸车站的铁路工人中有一批是来自福建马尾造船厂的,在他们的介绍下,京汉铁路的福建籍工人逐渐增多,并形成了福建帮。福建帮帮首林祥谦就曾在马尾船厂当钳工,后通过在京汉路工作的妹夫周连城和几位同乡的介绍,林祥谦及其父亲、弟弟先后来到京汉铁路工作…… 1922年1月,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张国焘、邓培等人参加了这次大会并受到列宁的接见。列宁说:“铁路工人运动是很重要的。在俄国革命中,铁路工人起过重大的作用;在未来的中国革命中,他们也一定会起同样的或者更重大的作用。”(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第199页。) 这次大会及列宁与中国代表的谈话对中共从事铁路工人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共在工运工作中也逐渐认识到“中国工人阶级只有铁路工人、海员、矿工为三个有力的分子”,进而提出组建全国铁路总工会,组织铁路工、矿工、海员三个产业的三角同盟(《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 1922年直奉战争结束后,中共利用吴佩孚“保护劳工”的政治主张,通过交通部向京汉、京奉、京绥、陇海、正太、津浦六条铁路派遣了六名密查员,作为中共在各路开展工运工作的特派员,主要目的是发动各路群众,建立工会组织。张国焘甚至认为,中共是以北方铁路工人运动起家的。 ,约占全国罢工人数的1/7以上,受到共产国际和赤色职工国际的赞

徐光英總參謀長徐光英葉挺參謀長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1920年留法勤工儉學鄧演達創建的「第三黨」軍統

徐光英(1899年-1984年),字樹屏,廣東省海陽縣(今潮安)浮洋鎮徐隴村人,中共早期高級軍事幹部。軍統元老。[1] 生平 1920年留法勤工儉學。1921年加入旅法共產主義小組,後到西班牙讀軍事。1922年8月轉入中共旅歐支部。 北伐戰爭中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謀。1927年3月參加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為暴動指揮部五人團成員,負責工人糾察隊的武裝訓練與指揮。 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任第11軍第24師(師長葉挺/古勛銘,黨代表顏昌頤)參謀長。南昌起義部隊南下途中,徐光英負責繪製行軍路線圖一直做到江西南部尋烏縣。1927年9月23、24日分別攻克潮州、汕頭後(史稱「潮汕七日紅」),李立三任汕頭市公安局長,未到職前由徐光英代理公安局長。 1927年11月9日至10日,瞿秋白為首的臨時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政治紀律決議案》,共10項處分:[2]徐光英因在汕任公安局長時,取締工人擅自逮捕並殺乘機搶劫貧民三人,應處以留黨察看一年之處分。 1927年12月11日廣州起義,起義軍總指揮葉挺,副總指揮葉劍英,總參謀長徐光英,副官陳賡,師長徐向前等。徐光英率領中路起義軍(第四軍教導團第一營和工人赤衛隊第一聯隊,突襲東較場,攻克廣九車站和廣州市公安局。 左右江起義前,中共中央派一批幹部奔赴廣西,徐光英化名徐開先,協助張雲逸做兵運和軍訓。起義失敗後,徐光英脫離中共。1930年參加鄧演達創建的「第三黨」,出任該黨陝西省委書記。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軍統組建忠義救國軍,任參謀長。別動軍第三縱隊司令、軍統貴州息烽訓練班副主任。黃埔軍校南寧分校少將政治主任。軍事委員會軍需署少將軍需監。 1947年赴港居住。 參考文獻 潮州市地方志辦公室 編:《潮州人物》,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 中共中央出版的《中央通訊》1927年第13期(油印本) 分類:1899年出生1984年逝世軍統局人物海陽人徐姓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1年入黨)黃埔軍校人物
  近代以来日本陆军中的三代“中国通” 2017-07-31   由 时光山人 發表于 历史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势渐强,逐步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在其“大陆政策”影响下,日军中兴起了研究中国问题的热潮,并由此在日本陆军中产生了前后三代“中国通”。这些“中国通”作为日军侵略的马前卒,搜集情报、干预政治或是直接参与战争,在中国犯下了累累罪行。 第一代“中国通”---青木宣纯 青木宣纯 青木宣纯(1859—1924)日本宫崎县人,日本陆军中将。日本谍报界鼻祖,日本军部第一位"中国通"。总计在中国生活了28年,在北京创办了青木机关,培训了大批特工人员,也是侵华观点的最早提倡者之一。 1897年10月到1900年3月第一次任清国公使馆武官。他在北京设立特务机关,对外则以“青木公馆”的名义,广泛结交中国官绅人士。其最为得意之举莫过于取得直隶按察史袁世凯的信赖。当袁出任山东巡抚时,特邀青木前往济南协助编练新军,袁世凯经常对同僚讲:青木是“唯一可靠的日本人”。在日俄战争中,他利用与袁世凯的关系,为日本搜索俄军军情,为战胜俄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第二代“中国通”---坂西利八郎 坂西利八郎 坂西利八郎(1870—1950)日本陆军中将,继青木宣纯之后的日本对华谍报的第二代特务巨头,在北洋政府时期历经七代政府更迭而他始终在幕后操纵,故被称为七代兴亡的不倒翁。日本陆军中的所谓第三代中国通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本庄繁等人均出自其门下。 坂西利八郎曾跟随野战炮兵第6联队参加过甲午战争。1909年以善于钻研中国问题的专长被调入参谋本部,旋即派往北京。坂西通过青木的引荐,结识了直隶总督袁世凯,应聘为北洋新军的练兵顾问兼北洋督练公所总翻译官。日俄战争期间青木宣纯调往满洲军司令部以后,所遗谍报工作即由坂西负责。1911年在武昌爆发辛亥革命,参谋本部立即派坂西去北京,任公使馆武官,建立以“坂西公馆”为代号的特务机关。在北洋军阀掌担北京政府的十数年间,坂西广泛结交了北洋各派系的军阀、政客,向他们渗透日本内阁的意图,干预中国政事。 第三代“中国通”---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矶谷廉介、本庄繁 土肥原贤二 土肥原贤二(1888-1948),侵华日军甲级战犯,主持情报工作,继青木宣纯和坂西利八郎之后,在中国从事间谍活动的日本第三代特务头子,建立伪“满洲国”和策划“华北自治”的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