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鈴木 貞一支那(中國)問題的研究,歷任參謀本部支那班部員、作戰課部員、駐上海及北京、武漢武官。

 

鈴木貞一[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鈴木 貞一
Suzuki Teiichi.jpg
原文名鈴木 貞一
暱稱「西服軍人」
出生1888年12月16日
 日本 千葉縣山武郡芝山町
逝世1989年7月15日(100歲)
 日本 千葉縣山武郡芝山町
效命Flag of Japan (bordered).svg 日本帝國
軍種War flag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svg 大日本帝國陸軍
服役年份1910 - 1941年
軍階陸軍中將

鈴木貞一(1888年12月16日-1989年7月15日),日本軍人、陸軍中將明治21年出生於千葉縣山武郡芝山町,歷經日本明治、大正、昭和、平成四個時代,有「西裝軍人」(背広を着た軍人)之稱。他在合稱「三奸四愚」的東條英機一派中被納入三奸之一。戰後經指定為甲級戰犯,1955年出獄,1989年去世。

生平[編輯]

早年[編輯]

鈴木貞一是千葉縣地主鈴木八十吉的長子,就讀於東京的學校法人成蹊學園與京北中學校,1910年陸軍士官學校(22期)畢業,1917年陸軍大學校(29期)畢業。原來報考志願是開發滿洲的森林,畢業後也繼續關注支那(中國)問題的研究,歷任參謀本部支那班部員、作戰課部員、駐上海北京武漢武官。

1927年11月,鈴木與深山龜三郎等人共同組建木曜會。1929年5月19日,永田鐵山東條英機板垣征四郎石原莞爾等陸軍中堅將校的二葉會與木曜會合併為一夕會。他參加了1931年三月事件(日本右翼團體櫻會策動的最早的一次未遂武裝政變)。被認為是日本情報戰和宣傳戰的專家,和當時在北京的日本國際通訊社的古野伊之助也有很深的關係。

軍旅生涯[編輯]

鈴木貞一得名「西裝軍人」,是因為他穿西服的時候比穿軍服的時候多。而且也沒有野戰部隊實戰的經歷,雖然是軍職但是主要從事外務工作。一般日本軍隊的專業軍官要不就是從地方上招,要不然就是送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生去學校學習。而鈴木貞一不同,他是在陸軍大學校畢業以後再送到東京帝國大學經濟系去學習的,有正經學位。1931年9月,滿洲事變爆發,他在軍務局工作,代表參謀本部滿蒙班,極力推動滿洲的日軍進攻。期間,他與白鳥敏夫森恪一起主張國際聯盟脫離論,作為在軍部的聯盟脫離推進派名聲遠揚。1934年,成為新聞班長。

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之際,他與山下奉文一起勸說叛變軍隊放棄抵抗回營。事件發生後,皇道派勢力衰落,統制派掌握陸軍實權,鈴木貞一出任步兵第14聯隊長。1937年晉升為少將。1938年4月14日任第3軍參謀長,同年12月16日,就任興亞院政務部長(至1941年4月)。1940年8月1日晉升陸軍中將,同年12月23日就任興亞院總務長官心得。1941年4月4日編入預備役,同時任第2次近衛內閣的國務大臣兼企劃院總裁,此後在第3次近衛內閣和東條內閣留任國務大臣。在東條內閣時期,日本打算模仿英國殖民印度的方式設立大東亞省,陸軍取代外務省掌握關於亞洲關係的權限,實際上當時打算由鈴木貞一當外務大臣的,但是敗給了青木一男[1]

太平洋戰爭開戰之前的1941年10月-12月的御前會議中,按照日本的經濟力和軍力的數量分析結果,主張開戰。在會議中,鈴木的判斷是如果坐等ABCD包圍網形成,三年後日本將沒有石油,不僅產業衰退,軍事行動也變得不可能,那時不僅僅是支那滿州,連朝鮮半島和台灣也將丟失。所以,他向昭和天皇裕仁陳述:與其坐等對方的壓迫,不如確保國力的增長。因此與美、英、荷蘭開戰的話,占據南方資源地帶的事必不可少,是日軍中支持南下侵襲的派系。

根據對戰後的鈴木的採訪[2],他在企劃院總裁就任的時候,也做過對美戰爭船舶虧損率的研究,結果境況並不樂觀。不過海軍在東條內閣成立的時候打包票,表示不用擔心。加上當時深陷中國戰場,對開戰奪取東南亞的資源已經不可避免,也就沒有多想。

1942年2月就任大東亞建設審議會幹事長,1943年10月8日任日本貴族院議員、內閣顧問、大日本產業報國會會長等職。

戰後生涯[編輯]

戰後的1945年12月3日,鈴木貞一被指定為甲級戰犯[3]。雖然他沒有到前線作戰,不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以其在御前會議上主張開戰為證據,判處終身監禁。服刑不到十年,1955年9月17日與橋本欣五郎賀屋興宣一起獲得假釋出獄,1958年獲得赦免。

赦免後,有「電力王」之稱的松永安左エ門邀請他擔任產業計劃會議委員,岸信介內閣成立後的1959年,日本自由民主黨邀請他出馬參加參議院選舉,他說:「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一個曾經錯誤掌管國家的人,不會再一次坐回那個椅子了」,以此拒絕。可是雖然淡出政治,作為保守派的幕後人物,鈴木貞一仍然保持著極大的影響力,後來的日本首相佐藤榮作[4]、岸信介和福田赳夫三木武夫都和他關係極為親密。

1973年,85歲的鈴木貞一退休,從東京都世田谷區回到出生的千葉縣山武郡芝山町的家中居住,生活16年,度過了安靜的餘生,附近的居民還是按戰前的習慣稱他為「閣下」。

1989年7月15日,鈴木貞一在家中去世,享年101歲。他是日本唯一活到平成時代的甲級戰犯,也是其中壽命最長的一個。喪葬儀式在東京都杉並區的福相寺院舉行,喪儀委員長是前首相福田赳夫

年譜[編輯]

  • 1888年(明治21年)12月16日出生。
  • 1910年(明治43年)
  • 1913年(大正2年)12月 - 晉升中尉
  • 1917年(大正6年)1月 - 陸軍大學校畢業(29期)。
  • 1918年(大正7年)7月 - 任參謀本部附。
  • 1919年(大正8年)1月 - 派遣到大藏省(~10月)。
  • 1920年(大正9年)
    • 4月 - 晉升大尉。參謀本部部員(支那班)。
    • 11月 - 參謀本部附(駐上海)。
  • 1922年(大正11年)2月 - 參謀本部員(作戰課)。
  • 1923年(大正12年)8月 - 參謀本部附(駐北京)。
  • 1925年(大正14年)12月 - 晉升少佐,任步兵第48聯隊附。
  • 1926年(大正15年)
    • 8月 - 步兵第48聯隊大隊長。
    • 12月 - 出使中國(~1927年5月)。
  • 1927年(昭和2年)5月 - 參謀本部員(作戰課)。
  • 1929年(昭和4年)
  • 1930年(昭和5年)3月 - 晉升中佐
  • 1931年(昭和6年)
    • 1月 - 軍務局附。
    • 8月1日 - 軍務局課員(支那班長)。
  • 1933年(昭和8年)
    • 8月1日 - 新聞班長。
    • 12月20日 - 晉升大佐
  • 1934年(昭和9年)3月5日 - 陸軍大學校教官。
  • 1935年(昭和10年)5月25日 - 內閣調査局調査官。
  • 1936年(昭和11年)8月1日 - 步兵第14聯隊長。
  • 1937年(昭和12年)11月1日 - 晉升少將第16師團司令部附(內閣企畫院調査官)。
  • 1938年(昭和13年)
  • 1940年(昭和15年)
    • 8月1日 - 晉升中將
    • 12月23日 - 興亞院總務長官心得。
  • 1941年(昭和16年)4月4日 - 編入預備役。任企畫院總裁。
  • 1943年(昭和18年)
    • 10月 - 貴族院議員(~1945年(昭和20年)12月)。
    • 11月 - 內閣顧問(~1944年(昭和19年)10月)。
  • 1944年(昭和19年)9月 - 大日本産業報國會會長(~1945年(昭和20年)8月)。
  • 1989年(平成元年)7月15日去世。

參考文獻[編輯]

  • 木戸日記研究會『鈴木貞一氏談話速記録』上下、日本近代史料研究會、1974年(昭和49年)
  • 平塚柾緒、太平洋戦爭研究會『図説 東京裁判』河出書房新社、2002年(平成14年)
  • 『A級戦犯-戦勝國は日本をいかに裁いたか』新人物往來社、2005年(平成17年)
  • 小林よしのり『いわゆるA級戦犯』幻冬舎、2006年(平成18年)
  • 太平洋戦爭研究會『秘録東京裁判の100人』ビジネス社、2007年(平成19年)

腳註[編輯]

  1. ^ 日本ニュース第72号|NHK戦争証言アーカイブス[2014-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1).
  2. ^ <遂行された國策「開戦」>三國一朗ほか編『太平洋戦爭前期 昭和史探訪.3』(番町書房のち角川文庫)
  3. ^ 裁判では、陸軍中將ではなく、企畫院総裁という文官としての立場で起訴されている。
  4. ^ 『佐藤栄作日記』にも出てくる(朝日新聞社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京汉路总工会召开成立大会是合法的,吴非但不能禁止,而且应给以保护。 但吴佩孚仍坚持反对大会的召开并以武力相威胁。

  京汉路总工会召开成立大会是合法的,吴非但不能禁止,而且应给以保护。 但吴佩孚仍坚持反对大会的召开并以武力相威胁。 2月1日,工人代表们冲破反动军警的阻拦,进入普乐园会场,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秘书李震瀛登上讲台,高声宣布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 为抗议吴佩孚的镇压,京汉铁路总工会决定进行全路总同盟罢工,李震瀛、杨德甫等主要领导人在江岸指挥全局;高斌、姜海士、刘文松在郑州,吴汝铭、史文彬、洪尹福在长辛店,林祥谦、罗海城、曾玉良在江岸执行总工会的命令。信阳负责的是分工会委员长胡传道和副委员长、共产党员徐宽, 新乡负责人是分工会委员长杜石卿,彰德负责人是分工会会长、共产党员戴清屏。2月4日,总工会一声令下,京汉线全路开始了大罢工。 京汉铁路上的技术工人大多属于外来人口。 杨德甫是湖北帮帮首,曾到日本留学,因工龄长、手艺好、徒弟多而享有较高威望。林祥谦则是福建帮首领。 https:// acftu.org/wjzl/gysl/gysy 最早到达江岸车站的铁路工人中有一批是来自福建马尾造船厂的,在他们的介绍下,京汉铁路的福建籍工人逐渐增多,并形成了福建帮。福建帮帮首林祥谦就曾在马尾船厂当钳工,后通过在京汉路工作的妹夫周连城和几位同乡的介绍,林祥谦及其父亲、弟弟先后来到京汉铁路工作…… 1922年1月,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张国焘、邓培等人参加了这次大会并受到列宁的接见。列宁说:“铁路工人运动是很重要的。在俄国革命中,铁路工人起过重大的作用;在未来的中国革命中,他们也一定会起同样的或者更重大的作用。”(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第199页。) 这次大会及列宁与中国代表的谈话对中共从事铁路工人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共在工运工作中也逐渐认识到“中国工人阶级只有铁路工人、海员、矿工为三个有力的分子”,进而提出组建全国铁路总工会,组织铁路工、矿工、海员三个产业的三角同盟(《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 1922年直奉战争结束后,中共利用吴佩孚“保护劳工”的政治主张,通过交通部向京汉、京奉、京绥、陇海、正太、津浦六条铁路派遣了六名密查员,作为中共在各路开展工运工作的特派员,主要目的是发动各路群众,建立工会组织。张国焘甚至认为,中共是以北方铁路工人运动起家的。 ,约占全国罢工人数的1/7以上,受到共产国际和赤色职工国际的赞

徐光英總參謀長徐光英葉挺參謀長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1920年留法勤工儉學鄧演達創建的「第三黨」軍統

徐光英(1899年-1984年),字樹屏,廣東省海陽縣(今潮安)浮洋鎮徐隴村人,中共早期高級軍事幹部。軍統元老。[1] 生平 1920年留法勤工儉學。1921年加入旅法共產主義小組,後到西班牙讀軍事。1922年8月轉入中共旅歐支部。 北伐戰爭中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謀。1927年3月參加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為暴動指揮部五人團成員,負責工人糾察隊的武裝訓練與指揮。 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任第11軍第24師(師長葉挺/古勛銘,黨代表顏昌頤)參謀長。南昌起義部隊南下途中,徐光英負責繪製行軍路線圖一直做到江西南部尋烏縣。1927年9月23、24日分別攻克潮州、汕頭後(史稱「潮汕七日紅」),李立三任汕頭市公安局長,未到職前由徐光英代理公安局長。 1927年11月9日至10日,瞿秋白為首的臨時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政治紀律決議案》,共10項處分:[2]徐光英因在汕任公安局長時,取締工人擅自逮捕並殺乘機搶劫貧民三人,應處以留黨察看一年之處分。 1927年12月11日廣州起義,起義軍總指揮葉挺,副總指揮葉劍英,總參謀長徐光英,副官陳賡,師長徐向前等。徐光英率領中路起義軍(第四軍教導團第一營和工人赤衛隊第一聯隊,突襲東較場,攻克廣九車站和廣州市公安局。 左右江起義前,中共中央派一批幹部奔赴廣西,徐光英化名徐開先,協助張雲逸做兵運和軍訓。起義失敗後,徐光英脫離中共。1930年參加鄧演達創建的「第三黨」,出任該黨陝西省委書記。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軍統組建忠義救國軍,任參謀長。別動軍第三縱隊司令、軍統貴州息烽訓練班副主任。黃埔軍校南寧分校少將政治主任。軍事委員會軍需署少將軍需監。 1947年赴港居住。 參考文獻 潮州市地方志辦公室 編:《潮州人物》,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 中共中央出版的《中央通訊》1927年第13期(油印本) 分類:1899年出生1984年逝世軍統局人物海陽人徐姓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1年入黨)黃埔軍校人物
  近代以来日本陆军中的三代“中国通” 2017-07-31   由 时光山人 發表于 历史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势渐强,逐步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在其“大陆政策”影响下,日军中兴起了研究中国问题的热潮,并由此在日本陆军中产生了前后三代“中国通”。这些“中国通”作为日军侵略的马前卒,搜集情报、干预政治或是直接参与战争,在中国犯下了累累罪行。 第一代“中国通”---青木宣纯 青木宣纯 青木宣纯(1859—1924)日本宫崎县人,日本陆军中将。日本谍报界鼻祖,日本军部第一位"中国通"。总计在中国生活了28年,在北京创办了青木机关,培训了大批特工人员,也是侵华观点的最早提倡者之一。 1897年10月到1900年3月第一次任清国公使馆武官。他在北京设立特务机关,对外则以“青木公馆”的名义,广泛结交中国官绅人士。其最为得意之举莫过于取得直隶按察史袁世凯的信赖。当袁出任山东巡抚时,特邀青木前往济南协助编练新军,袁世凯经常对同僚讲:青木是“唯一可靠的日本人”。在日俄战争中,他利用与袁世凯的关系,为日本搜索俄军军情,为战胜俄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第二代“中国通”---坂西利八郎 坂西利八郎 坂西利八郎(1870—1950)日本陆军中将,继青木宣纯之后的日本对华谍报的第二代特务巨头,在北洋政府时期历经七代政府更迭而他始终在幕后操纵,故被称为七代兴亡的不倒翁。日本陆军中的所谓第三代中国通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本庄繁等人均出自其门下。 坂西利八郎曾跟随野战炮兵第6联队参加过甲午战争。1909年以善于钻研中国问题的专长被调入参谋本部,旋即派往北京。坂西通过青木的引荐,结识了直隶总督袁世凯,应聘为北洋新军的练兵顾问兼北洋督练公所总翻译官。日俄战争期间青木宣纯调往满洲军司令部以后,所遗谍报工作即由坂西负责。1911年在武昌爆发辛亥革命,参谋本部立即派坂西去北京,任公使馆武官,建立以“坂西公馆”为代号的特务机关。在北洋军阀掌担北京政府的十数年间,坂西广泛结交了北洋各派系的军阀、政客,向他们渗透日本内阁的意图,干预中国政事。 第三代“中国通”---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矶谷廉介、本庄繁 土肥原贤二 土肥原贤二(1888-1948),侵华日军甲级战犯,主持情报工作,继青木宣纯和坂西利八郎之后,在中国从事间谍活动的日本第三代特务头子,建立伪“满洲国”和策划“华北自治”的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