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怎样一步一步变成头号汉奸的?他是民族败类吗?
汪精卫起初是一个热血的革命青年,可是后来慢慢变成了背负骂名的大汉奸,实为可惜!
汪精卫,原名汪兆铭,1883年生于广东三水,1944年死于日本,享年62岁。他是个文化人士,精卫是他的笔名,历史上多称他为汪精卫。汪精卫器宇不凡,笔才和口才相当了得,有当世美男子和大才子之称。“精卫”之名是引用《山海经》里的神话故事“精卫填海”而起,意思是不畏艰难,坚持永恒奋斗。取这个笔名,说明他是个有信仰和追求,并愿意为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而付出生命的人。
汪精卫出生书香门第,儒学文化气息浓厚,而儒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爱国。因此说他是汉奸,还有些不信。
汪精卫的重大生平事件
1,刺杀清政府高官的热血青年
1905年,孙中山组建同盟会,主张推翻满清政府,到1908年间举行了6次武装起义,但都是失败,大量革命青年为此失去宝贵生命。粱启超等保皇派趁机批评革命党是暴力革命,说革命党领袖自己躲在海外,却嗦使别人在国内搞送死的暴力革命。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说革命领袖是“远距离革命家”,批评领导人进行的是“嗦使别人送死,而为自己谋取名利”的做法。一时间内引起了海内外很大的反响!同盟会内部也出现了反对孙中山的言辞。
为了挽救革命和同盟会,作为同盟会骨干的汪精卫此时主动提出——自己要去北京刺杀清政府的高官,要用鲜血来证明同盟会的领袖并非贪生怕死之辈,以便让所有人重新树立起对革命的信心。
在汪精卫心里,刺杀是否成功是其次,主要是要用鲜血来回击那些反对革命的冷潮热讽。他在《致南洋同志书》中写道:“吾侪同志,结义于港,誓与满莤拼一死,以事实示革命党之决心,使灰心者复归于热,怀疑者复归于信。今北上赴京,若能唤醒中华睡狮,引导反满革命火种,则吾侪成仁之志已竟”。
汪精卫赴京行刺的消息传出后,海内外对孙中山的看法大为改变,人们重新树立起对革命党和同盟会的信心。
汪精卫最有名的《革命之决心》说:现在四亿人民正如饥泣的赤子,正在盼等吃革命之饭。但烧熟米饭所需的一是薪,二是釜。薪燃烧自己化为灰烬,把自己的热给了米,使米变成了饭。釜则默默地忍受水煎火烤。所以作为革命党人,一是薪,为薪的人化自己为灰烬来煮成革命之饭。二是釜,为釜的人需要有坚韧的耐力,愿意把自己当作锅釜,煎熬自己来煮革命之饭。
无论汪精卫怎么说,胡汉民都坚决反对他赴京行刺的计划,临走时不敢向胡汉民告别,怕被劝阻,于是咬破手指给胡汉民留下血书:“我今为薪,兄当为釜”。胡汉民见到血书时竟哭晕了过去。但是汪精卫的刺杀行动并没有成功,最终被捕入狱。
汪精卫在狱中每日作诗,最有名的是《被逮口占》(又名《慷慨篇》)。诗中几句: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饮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其中“饮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被当时爱国青年广为流传,成为一时佳话!
2 ,革命先锋者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窃取孙中山的信任,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命蔡元培,宋教仁等多个南方政府人员组成临时政府,也曾邀请不到30岁的反清精英汪精卫出任广东省都督,但汪谢绝,兑现他革命成功后“不做官”的承诺。这年9月携陈璧君一同留学法国。
1912年8月,为了在议会中对抗袁世凯的强权,同盟会联合其他的党派人员成立了中国国民党,孙中山任理事,宋教仁为理事代理,实权掌握在宋教仁手里。随着政局发展,袁世凯和国民党闹翻。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暗杀,南方革命派举行反袁运动即“二次革命”。在此期间,汪精卫应孙中山之招,回国共同参加运动。
“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汪留亡法国。从上面来看,此前的汪精卫一直是一个先进的革命人士。
从“二次革命”失败后,汪精卫的人生观发生了变化。汪原以为推翻了满清政府,中国就会变成一个民主富强的国家,可现实竟然是如此的结局。汪精卫渐渐产生了悲观情绪,从一个狂热的革命青年,变成了一个踌躇多疑的政治家。
3,从联共到反共
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卫被选为国民政府主席,兼任军事委员会主席,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7月2日,汪在政府成立庆祝仪式上宣布:“国民政府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挥师北伐,统一中国”。发言得到军民热烈欢迎,并高呼“拥护汪主席”。这是汪人生中最辉煌的日子。
汪精卫遵守孙中山“联俄,联共,抚助工农”的3大政策,并任命共产党员担任政府重要职务。比如,共产党人谭平山为中央党组织部部长,毛泽东为宣传部部长,林伯渠为秘书长,使共产党势力在国民党内取得较好的发展。然而,一个多月后,廖仲恺被暗杀,汪陷入窘境。
“马日事变”的爆发,致使多数共产党人被害被杀!共产党要求国民政府惩处“不法军官”,可大部分国民党官员袒护许克祥。所谓官官相护!“马日事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共产国际便密令武汉的中共组织“工农革命军”改组国民党武汉政府,没收地主的土地实行公有制,并派印度人鲁易将此密令即《五月指示》交给武汉的中共中央。可是鲁易却把指示交给了汪精卫。
《五月指示》写到:
一,无视国民党禁令,实行自下而上的土地革命。
二,在湖南和湖北组织一支由2万共产党人和5万人的工农革命军。
三,改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驱逐有旧思想的,由工农取而代之。
四,组织革命法庭审判反革命军官。
汪精卫看完《五月指示》大吃一惊:原来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是为了颠覆国民党。汪于是认为共产党根本没有和国民党合作之意。从此,汪精卫成了一个坚决的反共者。
4,开始背负汉奸的骂名
抗日战争爆发后,汪精卫觉得中国不可能战胜日本,他根据以前的革命经历,开始思考别的实现民族复兴之路。因此在抗日战争面前,汪精卫犹豫不决,以致被“亲日派”摆布,为最终夺取国民党的最高权力愿望,实施其“对日和平”的政治主张,踏进了投降日本的道路,意图曲线救国。
在犹豫,妥协之时,梅思平,陶希圣进行反复劝诱降日活动。懦弱自卑的汪精卫患上了“恐日病”,1938年12月29日,汪发表近卫第三次声明,彻底的走向了卖国道路的深渊。汪精卫在叛国电文中,对抗战的理解是:抗战年余,创巨痛深,倘犹能以合于正义之和平而结束战事,则国家之生存独立可保,即抗战之目的已达。蒋介石怒斥日本妄图独霸东亚灭亡中国的阴谋。而汪为日辩解“第一为善邻友好,第二为共同防共,第三为经济提携”。汪还说“奠定两国永久和平之基础,此为吾人对于东亚幸福应有之努力”。
汪精卫看到中日之间军事力量的差距!认为“抗战必败,抗战必亡”,却看不到中国和中国人民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和坚韧性,丧失应有的判断力和良知。从上面可以看出,汪精卫对抗日的悲观想法,认为民族复兴就需要联合日本。这是愚昧的,没有民族自信心的表现。
好可惜,以前的热血革命青年最终变为了一个全民口中的大汉奸!
联系孙中山?
说实话,汪精卫得势的时候,蒋介石连约见汪精卫的资格都没有。汪精卫都联系不上,就不要说让蒋介石联系孙中山了!可是,后来我们都知道,蒋介石咸鱼翻身,不可一世!那么,汪精卫是如何失败的,并且轮为汉奸的呢?
这就要从蒋介石的发迹说起,尽管蒋介石年轻的时候,也是很热血!但是,他毕竟没有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可是,在他认识了陈其美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陈其美本人在孙中山身边参加工作,既是同盟会的元老,又是蒋介石的老乡,他们两人相见恨晚!所以,顺理成章的结拜了兄弟。
就这样陈其美把蒋介石介绍给了孙中山,孙中山也终于知道了有个叫蒋介石的人,并且在国民党内做事。不过这时候的孙中山,也仅仅是知道蒋介石的存在而已。
蒋介石真正的被孙中山视为不可多得的人才,是因为中山舰事件。那时候陈耿明发动兵变,导致孙中山的家被叛军包围,孙中山不得不连夜逃往中山舰!在这期间正是通过蒋介石的指挥,最终带领孙中山抵达了安全的地带。
从此,孙中山意识到了蒋介石的才能!后来,孙中山在俄国人的帮助下,建立起了黄埔军校,蒋介石为了能当上黄埔军校的校长不惜自降军衔!可以说蒋介石的发迹,正是从他当上校长开始的!
因为当上了校长, 所以所有的士兵都成为了他的学生,而这些学生日后都要成为军官!也正是因为他手里有了属于自己的军队,才能为他今后的道路开创新的辉煌!一句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至此,蒋介石的地位如日中天!
他终于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跃成为国民党最为重要的人。汪精卫也深深的感受到来自蒋介石的威胁!但是,无奈的是,他手里面没有军队。在这期间,蒋介石又看上了宋美龄,蒋宋之间的联盟,让他在政治的道路上,更是如鱼得水一般,不可一世!
蒋介石的步步高升,也就导致了汪精卫的落寞不堪!
最后,汪精卫索性就和蒋介石分道扬镳!武汉国民政府就是汪精卫这边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就是蒋介石这边主持的。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汪精卫渐渐的被蒋介石给碾压了下去。但是,汪精卫的影响力还在,为了拉拢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来实现日本的大东亚共荣梦想,于是日本人选择了汪精卫。
汪精卫从此开始沦落!(汉奸外加卖国贼)
他充当了汉奸,最终,也死在了日本!
多补充一点!
自汪精卫在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上替蒋介石挨了三枪之后,他的身体便一天不如一天,尤其是遗留在他后背的那颗子弹,更是要了他的命。
1942年清明节,汪精卫在下属的陪同下来到梅花山给“国父”孙中山扫墓,自知命不久矣的汪精卫感慨道:“要是我死后,也把我安葬在梅花山就好了!这样我就可以天天为先生守陵了!”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因“多发性脊骨瘤肿”病死在了日本,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落叶归根,汪精卫的尸体随后被装进了楠木棺材里,由日本军部亲自护送到了南京。
汪精卫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埋进梅花山,在他夫人陈璧君的安排下,汪伪政府在梅花山为汪精卫选了一处风水宝地,并建造了一个和中山陵一模一样的陵墓。这座陵墓一共花费了5000万伪币,虽然由于战局的变化,这座陵墓并没有完全建好,但也已经初具规模。为了防止日后有人来扰汪精卫的清静,陈璧君将汪精卫安葬好后,便命人用碎钢铁掺上混泥土浇灌在了陵墓的外面,这样的话,一般盗墓贼或者有意破坏墓穴的人,便无法用钢钎打开陵墓。
1944年,陈公博、周佛海众汉奸便决定在梅花山上为汪精卫举行葬礼,并决定于1944年11月23日沦陷区放假一天,凡愿参加送葬的南京市民,每人可领取20元的中储券,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职工月收入的四分之三。经过一番冷冷清清的“悼念”活动,11月23日,在日寇军警的严密监视下,汪的尸体被埋葬在梅花山麓。
梅花山是紫金山(又称钟山)的一小部分,因宋代时在此种过梅树而得名。紫金山上有孙权、朱元璋、孙中山的陵墓,而梅花山刚好在明孝陵与中山陵之间。陈璧君自知汪精卫的尸体日后难免被人毁棺鞭尸,便亲自布置,用了5吨坚硬的碎钢块掺在混凝土里,然后浇灌成厚厚的墓壳。她满以为这样就能安全地保护好汪的尸体。
没想到仅仅过了10个多月,抗日战争就胜利了,在全国人民的一片呼声中,南京人民对汪精卫的坟墓留在梅花山十分不满,纷纷要求铲除。蒋介石在舆论的压力下,派何应钦扒掉此墓。
何应钦又派陆军总部工兵指挥部马崇六和七十四军军长张灵甫,找到当年建墓的专家,经过认真研究,命南京某部工兵营用了150公斤德制TNT炸开墓壳,劈开棺材。炸坟是秘密进行的,提前三天,往中山陵方向的交通即被封锁,对外放风说是为了抓汉奸。工兵爆破分两步,第一步炸开外层混凝土,第二步炸开内窖。工兵们从墓基下打入一条地坑,然后在坑内装上大量炸药。引爆时,只听得一声巨响,泥石飞天,坟壳裂成数块。
开棺时,由当时的南京市市长马骏超亲自检查,发现棺内的尸体经防腐处理、依然保存完好。另外,除了陈璧君亲手盖上的“魂兮归来”的白幡外,还发现一本汪精卫手抄的诗稿,虽已发霉,但字迹还可辨认。
稿本中的多数诗作,先前都曾在一些报刊上发表过,只有最后一首《自嘲》,字迹歪歪斜斜,不具年月,估计是汪精卫死前的绝命诗。诗中写道:“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汪精卫的尸体随后连同棺材被运往清凉山火化,骨灰被丢弃于路边的一个水坑里。工兵营当夜平整好坟地,在坟地上建了一座小亭,两边修建了长廊,随后又种上花草树木,使这里成为一处风景点,与中山陵遥相映衬。
那座亭子就是梅花山上的观梅轩。如果有机会去南京,现在还能见到汪精卫坟墓的一些遗迹!
各位站在观梅轩向东看十万琼枝娇若银虬,向西看明孝陵紫气夕照,最是赏梅观梅的好去处!在如潮般的游客中谁也不会想到,他们的脚下曾经埋葬过大汉奸汪精卫,真所谓“姹紫嫣红傲立雪,梅山无辜埋佞臣”。
汪精卫一生做了大半辈子的汉奸,死后也没有得到安息,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报应吧!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