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張羣與蔣中正為同學后任蒋介石组织的第二十三师参谋

 張羣(1889年5月9日-1990年12月14日),岳軍四川省華陽縣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他是中國國民黨的元老成員之一,也是中國國民黨內部派系政學系的元老之一。[1][2][3]

生平[編輯]

早年經歷[編輯]

周恩來與張羣(右)

早年就讀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1908年赴日本,就讀振武學堂,與蔣中正為同學。1910年,蔣介石畢業於振武學校後入士官學校,和張羣編入高田炮兵第十三師團當士官候補官[4]:457。其後曾參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法運動等。二次革命後,張羣流亡日本,並完成了陸軍士官學校的學業,於1915年夏畢業。[5]:66後前往南洋,在當地華人學校教書。護國戰爭爆發後回到中國上海,1917年參與了孫中山的護法運動。護法運動失敗後,受黃郛幫助前往北京任職,加入國民軍,隨胡景翼進軍四川。1926年敗於吳佩孚。張羣於是逃亡上海。

中年經歷[編輯]

1927年起,先後任兵工署長,上海特別市市長(1929年至1930年),上海市市長(1930年至1932年),湖北省政府主席。1932年11月6日,張羣在漢口召集四川各軍駐漢口代表開談話會,請各代表分電各將領於11月21日實行停戰[6]:4259

1935年12月到1937年3月,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險被酆悌陰謀刺殺。1937年1月9日,日本駐華大使川越茂訪外交部長張羣[6]:5335。1月20日,外交部長張羣接見日本大使館秘書須磨,談中日調整邦交問題[6]:5344。1月27日,張羣告日本大使館武官雨宮巽,調整中日邦交,應取消過去非造成之事實,避免今後引起糾紛之行動[6]:5350。2月9日,川樾茂訪張羣[6]:5361。2月13日,張羣宴川樾茂[6]:5364。3月3日,中國國民黨中政會決議,張羣辭去外交部長,王寵惠任外交部長;張羣任中政會秘書長兼外交專門委員會主任委員,曾仲鳴任副秘書長[6]:5377。7月20日,國民政府設立國防參政會,會員75人,張羣任秘書長[6]:5507

歷任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秘書長等職。1938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六十二次會議議決,行政院副院長一職,選任張羣繼任[6]:5725。8月2日,國民政府令免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重慶行營主任顧祝同本兼各職,特派張羣繼任,並免去其原任四川省政府委員兼主席張羣本兼各職,任命王纘緒兼四川省政府主席[6]:5885

1940年11月22日,國民政府任命張羣兼四川全省保安司令[6]:6418

由左至右是張羣、馬歇爾、周恩來

參與國共談判[編輯]

抗戰勝利後,作為中國國民黨方面三個代表之一參與國共談判。1945年11月1日,張羣、王世傑、邵力子與周恩來、王若飛在重慶繼續談判避免衝突、恢復交通,政府代表將對中共10月30日所提四點提案之覆案交給中共代表;財政部派陳果夫中國農民銀行董事長,原任孔祥熙免職[6]:7882。1946年1月10日,國民政府代表張羣與中國共產黨代表周恩來簽署《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恢復交通的命令和聲明》,與1月5日達成之《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的協議》同時公布,停戰命令規定於1月13日24時起全國一律停戰;張羣、周恩來簽訂建立軍事調處執行部協議,規定:軍調部設北平,設委員會三人,國民政府代表鄭介民,中共代表葉劍英,美國駐華代辦羅伯遜充任主席,各有表決、互讓權,事宜須經三人一致通過,三人不能協議之問題,應提交軍事三人小組決定之[6]:7951-7952。1月11日,國民政府令:何應欽程潛白崇禧徐永昌陳誠張治中李濟深何鍵、張羣、馮玉祥宋子文宋美齡戴笠康澤蔣經國等黨、政、軍要員82人各給予忠勤勳章[6]:7953

1947年1月9日,張羣與中國民主社會黨張君勵中國青年黨曾琦左舜生會談改組政府、恢復和談等事[6]:8261。1月14日,蔣召見張羣,商談改組政府問題[6]:8265。1月15日,司徒雷登分晤張羣及中共代表王炳南[6]:8266。1月20日,張羣、陳立夫訪中國青年黨曾琦、左舜生等,吳鼎昌、王世杰、雷震訪中國民主社會黨張君勵、伍憲子等,邀請兩黨參加政府;兩黨均表示須經黨內討論決策[6]:8270

3月3日,中共代表董必武回中共辦事處後,即往訪張治中,詢問政府有無致中共人員撤離南京、上海、重慶三地之正式公函,及政府是否表示決心用軍事方式解決國共問題;繼訪張羣,商談有關重慶、成都兩地中共人員撤退問題[6]:8302

重慶行轅主任[編輯]

1946年4月23日,國民政府令: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重慶行營予以恢復設置,原設成都行轅撤銷,所有業務歸併重慶行營辦理,特派何應欽為行營主任,未到任前由張羣兼任[6]:8039。5月1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重慶行營正式成立,張羣兼代行營主任[6]:8044-8045。1947年2月17日,重慶行轅主任張羣在成都召集會議,討論「進剿」川康民變武裝,會後抵重慶稱:已責成川康綏靖公署負責此事;西康民變武裝5000人集結於雅安以東數里之地準備發動攻擊[6]:8290

擔任行政院長[編輯]

1947年4月,行政院改組,任張羣為院長,青年黨、民社黨人士與社會賢達,均加入行政院[7]:51。4月23日,行政院長張羣廣播施政方針:追求和平,恢復統一,完成行憲準備,突破經濟難關,改善人民生活,並與各友邦和平相處[6]:8340。4月28日,行政院長張羣主持全國經濟委員會,商討有關物價波動之對策[6]:8343

5月1日,行政院長張羣在立法院例會報告施政方針[6]:8345。5月7日,張羣在國務會議報告物價波動情形及調整公教人員待遇及生活指數解凍問題[6]:8350。5月9日,行政院舉行檢討會,決定調整公教人員待遇,解凍生活指數;張羣出席參政會駐會委員會,報告物價問題[6]:8351。5月10日,蔣與張羣研討經濟、物價及加薪等問題;行政院物價委員會調整上海市工資[6]:8352。5月13日,行政院決議改組四川省政府,兼省主席張羣辭職,以鄧錫侯為主席;漢口、西安、廣州、瀋陽改為院轄市[6]:8353。5月14日,行政院會議決定,軍公人員待遇自本月起增加85%[6]:8354。5月21日,行政院院長張羣向國民參政會報告政府工作[6]:8357。5月27日,國民政府令免國民政府主席重慶行轅主任何應欽、兼代主任張羣職;特派朱紹良為國民政府主席重慶行轅主任,蕭毅肅為副主任[6]:8362。5月31日,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上海分署正式結束,遺留事務將由總署賑恤廳繼續辦理,救濟部分移交社會救濟會主持[6]:8365。6月4日,行政院舉行會議,決議:海南島設立特別行政區,並設建省委員會,籌備建省之方案,其圍包括三部分;省會設於海口[6]:8367

7月5日,張羣就「戡亂動員」對中央社記者發表談話,稱「以戡亂求統一,以苦幹謀復興」[6]:8379。7月7日,張羣主持行政院賑災會議,決議採取切實有效之救濟辦法,救濟各地災民;本年度已撥賑款252億元[6]:8380。8月5日,行政院通令簡化政治機構,其辦法為:一、中央機關各院、部、會、處、廳應竭力裁並,凡所司職責相同者,不准有兩個以上同時設立;二、中央在各省、市、縣應盡量少設直屬機構,凡委託地方政府執行之事,應由地方政府代行;三、省、市、縣各機關應盡力裁併,以能行使中央及地方政府之任務為限;四、事業機關雖其事業性質重要,但國庫暫無力負擔其事業者,應即撤銷[6]:8393。8月13日,張羣就外商投資工業問題發表聲明稱,外商可以直接投資之工業範圍有:大型動力機、工具機、汽車、機車、飛機、大船製造業;除政府獨營之兵工廠、鑄幣廠、主要鐵路、大規模水力發電廠外,中國政府對於外商與中國人合資舉辦工業尤表歡迎[6]:8396。8月24日,中國民主同盟主席張瀾就該盟本年來在陝西、瀋陽、成都、榆林等地被捕盟員,迄今尚未釋放,而7月份又在桂林、南寧等地發生逮捕該盟盟員楊榮國、張畢來等10餘人事件,特向行政院長張羣提出書面抗議[6]:8400。8月25日,行政院通令整飭縣政,緊縮機構,充裕財源,減少縣長兼職,慎選縣役員吏[6]:8401。8月27日,國民政府暨中央各機關在國府大禮堂舉行儀式,紀念孔子誕辰,蔣親臨主持,到于右任、戴季陶、張羣、吳鼎昌曾琦吳鐵城白崇禧邵力子張厲生陳啟天等300餘人[6]:8402

9月2日,張羣對美國記者談魏德邁聲明,謂有甚多事情為魏氏所不知,魏氏建議之改革辦法正在實行;魏氏來華之結果,「將不致使中國政府之內政與外交政策有所變更」[6]:8405。9月5日,行政院公布《後方共產黨處置辦法》,凡12條,規定:「凡願遵照本辦法脫離共產黨手續者,應自動覓具妥實保證,依限申請登記」;「核准登記之人,得施以感訓及勞役」;「共產黨員或為共產黨工作人員,潛伏後方」,不為登記之申請,「應由當地治安機關一律予以逮捕」;「共產黨在各地組織之機關團體,一律予以封閉」[6]:8406。同日,行政院臨時政務會議通過《節約監督委員會組織規程》及《厲行節約消費之各項辦法》:一、營業性跳舞決定在9月底前一律禁絕,以後問題俟禁絕後再議;二、私人使用汽車限制辦法;三、筵席消費節約實施辦法;四、新聞紙、雜誌及書籍用紙節約辦法;五、厲行守時運動實施辦法;六、厲行節約消費檢察辦法[6]:8407。9月6日,12月20日,張羣對美國記者談話,稱中國外交獨立自主政策及對日和約所持政策迄今並無更改[6]:8473

1948年2月,行政院院長張羣宣布勵行10項改革,以自助配合外援[7]:53。5月18日,行政院舉行最後一次政務會議,決定由行政院長張羣領銜向國民政府提出行政院總辭職書[6]:8604。張羣同時表示自己無意擔任行憲後之行政院長一職[6]:8604。蔣偕夫人飛赴牯嶺,召見孫科、張羣、吳鐵城等商談國事[7]:55

撤離中國大陸[編輯]

1949年1月,蔣接見孫科、張羣等,商談政局[7]:57。1月15日,蔣邀張羣、陳立夫王世杰及民社黨、青年黨領袖,對中共所提「和談八條件」,交換意見[7]:57-58。1月21日,蔣任命張羣為重慶綏靖公署主任[8]:239。1月28日,與陳立夫鄭彥棻同來溪口與蔣介石「度歲」[9]:145。3月18日,在廣州張羣3月19日要回四川,他正抗拒何應欽壓力,不肯接受政務委員職務,但稱如果何堅持,他會接受,但會花很少時間在南京[10]:89。4月2日,重慶綏靖公署主任張羣於是晚離南京遄赴溪口,向蔣介石報告此次中國國民黨中常會交換和談問題之經過情形[6]:8862。4月5日,張羣再到溪口[9]:178。4月7日,蔣介石同張羣商談,「準備對李宗仁坦直以利害」[9]:179

西南軍政長官[編輯]

1949年4月25日,西南軍政長官公署軍政長官張羣發布通令;一、所有違反國家及人民利益,妨害社會秩序之言論行為,必須予以取締。二、一切妨害生產,浪費物資及壟斷兼併者,必須予以制裁。三、一切樹植非法武力,擾害地方,或潛伏城市、鄉村之各種組織,必須予以清除[6]:8893

後任行政院政務委員[11]

9月3日晚,盧漢致電張羣,表示願至重慶,請派飛機至昆明相接[12]。9月3日,張羣打消辭意,自廣州返重慶,內政部長李漢魂、財政部長徐堪同行[6]:9008。9月26日,蔣和李宗仁懇談當前局勢,又與吳鐵城、閻錫山、邱昌渭、葉公超、張羣討論外交問題[6]:9018。12月7日,西南軍政長官張羣呈請辭職,張羣准予免職[13]

12月8日晨,蔣指示黃少谷致電張羣告知劉文輝鄧錫侯自成都秘密出走[14]:40-41,囑其偕余程萬李彌龍澤滙3位軍長速返成都一行[15]:257。下午4時,張羣返抵成都,向蔣報告與盧漢會面情形[16]。12月9日上午,復與余程萬李彌龍澤滙等飛往昆明。「飛機在昆明被扣」[9]:280。12月12日,張羣由昆明脫險抵達香港[9]:281。12月16日到台灣,蔣於正午約談,「聆取其在昆明被扣之詳情」[9]:283

晚年經歷[編輯]

外部圖片連結
 1967年張群迎接來訪的岸信介

到台灣後,1954年任總統府秘書長。1957年9月,蔣中正派特使張群飛日本報聘[7]:89。1963年5月,再度訪日,與前首相岸信介、首相池田勇人及朝野人士商談「中日全面合作、共同積極反共」。1964年8月,總統府秘書長張群啣命訪問日、韓[7]:108。在韓國時獲總統朴正熙贈以一等樹交勳章,並獲韓國國立漢城大學頒贈名譽法學博士。1965年11月,任天主教大公會議閉幕典禮中華民國特使,會後訪問歐亞中東十四友好國家。1966年2月,任第一屆國民大會第四次會議主席團主席。1967年8月,任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委員;12月,任慶賀賴比瑞亞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特使,順道訪問象牙海岸,歸途訪問美國。1968年,獲美國聖若望大學頒贈名譽法學博士。1969年4月,任第十屆中央評議委員及主席團主席。1971年3月,任中日文化經濟協會名譽理事長;7月,獲韓國成均館大學頒贈名譽政治科學博士。1972年2月,任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五次會議主席團主席。3月,與秘密回台的台灣獨立運動家辜寬敏會面,稱台灣獨立做不到,為辜氏所駁斥[17]:108。5月,蔣中正以鄭彥棻為總統府秘書長[7]:128。之後,張群擔任總統府資政。8月,獲頒一等卿雲勳章

1974年7月,夫人馬育英女士病逝。1975年4月,總統蔣中正逝世,張群任治喪大員之一。1976年11月,連任第十一屆中央評議委員、主席團主席。1977年5月,獲東吳大學校長端木愷頒贈榮譽文學博士。1978年2月,任第一屆國民大會第六次會議主席團主席。1979年5月,獲頒中山獎章。

1980年六月,任中正紀念堂指導委員會委員。1981年4月,任第十二屆中央評議委員、主席團主席。1982年3月,獲中國文化大學頒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1983年4月,好友、國畫大師張大千逝世,任張大千先生治喪委員會主任委員。1984年2月,任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七次會議主席團主席。1987年5月,百齡誕辰,蔣經國親自頒贈張氏中正勳章一座。1988年1月,蔣經國病逝,李登輝繼任總統,特派張群為治喪大員之一;7月,連任第十三屆中央評議委員、主席團主席。1989年春,辭去國民大會代表職務。1990年6月,為張學良將軍九秩誕辰,張群領銜發起,假臺北圓山大飯店為其祝壽[18]

1990年12月14日,因腎功能衰竭病逝台北,享年102歲(虛齡)。著有《中日關係密錄》等[19]

參考文獻[編輯]

  1. ^ 人生七十方開始──黨國大老張群. travel.culture.tw. 中華民國文化部.[2017-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9).
  2. ^ 黨國元勳張岳公. www.ganoderma.org.[2017-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5).
  3. ^ 104098. 終身幕僚張羣:唯一敢和蔣介石在飯桌上講笑話的人. history.people.com.cn. 人民網.[2017-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9).
  4. ^ 王成斌主編 (編).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1).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1998.
  5. ^ 劉紅. 《蒋介石全传1》 第一版. 北京: 團結出版社. 2017. ISBN 9787412660206.
  6. 移至: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6.39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6.47 6.486.49 6.50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7. 移至:7.0 7.1 7.2 7.3 7.4 7.5 7.6 7.7 陳布雷等編著.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78-06-01.
  8. ^ 秦孝儀總編纂:《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七(下)
  9. 移至:9.0 9.1 9.2 9.3 9.4 9.5 蔣經國. 〈危急存亡之秋〉. 《風雨中的寧靜》. 台北: 正中書局. 1988.
  10. ^ 王景弘編譯 (編). 《1949大流亡:美國外交檔案室密錄》. 台北市: 玉山社出版. 2011. ISBN 978-986-294-000-6.
  11. ^ CHINA: Hao Hao!. Time. 1947-04-28[2010-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5) (英語).
  12. ^ 《張羣日記》,1949年9月3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藏影印本
  13. ^ 總統府第五局 (編). 《總統府公報》第貳肆伍號. 1949-12-31.
  14. ^ 劉文輝:〈走向人民陣營的歷史道路〉,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文史資料選輯》編輯部編:《文史資料選輯》第33輯,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99年6月
  15. ^ 劉維開. 《蔣介石的一九四九——從下野到復職視事》. 台北: 時英出版社. 2009. ISBN 978-986-6653-32-2.
  16. ^ 《事略稿本》,1948-1949年,「總統府」事略室編:《蔣中正總統檔案》,台北「國史館」藏
  17. ^ 張炎憲、曾秋美 (編). 逆風蒼鷹:辜寬敏的台獨人生. 臺北市: 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2015. ……我還見到了總統府祕書長張群。張群是個日本通,還算熟悉日本。……當時他還對我說「台灣獨立做不到。」我反駁說:「國民黨在中國的時候,你有想過有一天會被共產黨趕出來嗎?」又說:「客觀的情勢隨時在變化,不是只有行不行、希望不希望而已。」
  18. ^ 張群小傳. www.history.com.tw.[2017-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3).
  19. ^ AP. Chang Chun Is Dead; Taiwan Aide Was 101. The New York Times. 1990-12-16 [2010-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0) (英語).

外部連結[編輯]

參見[編輯]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政府職務
上海市政府
前任:
張定璠
上海市市長
1929年4月1日—1932年1月6日
繼任:
吳鐵城
湖北省政府
前任:
張知本
湖北省主席
1933年5月—1935年12月12日
繼任:
楊永泰
國民政府行政院
前任:
汪精衛
外交部部長
1935年12月12日—1937年3月4日
繼任:
王寵惠
前任:
蔣中正(代理)
行政院院長
1947年4月23日—1948年5月29日
繼任:
翁文灝
中華民國總統府
前任:
吳國楨
總統府秘書長
1954年5月18日—1972年5月29日
繼任:
鄭彥棻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京汉路总工会召开成立大会是合法的,吴非但不能禁止,而且应给以保护。 但吴佩孚仍坚持反对大会的召开并以武力相威胁。

  京汉路总工会召开成立大会是合法的,吴非但不能禁止,而且应给以保护。 但吴佩孚仍坚持反对大会的召开并以武力相威胁。 2月1日,工人代表们冲破反动军警的阻拦,进入普乐园会场,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秘书李震瀛登上讲台,高声宣布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 为抗议吴佩孚的镇压,京汉铁路总工会决定进行全路总同盟罢工,李震瀛、杨德甫等主要领导人在江岸指挥全局;高斌、姜海士、刘文松在郑州,吴汝铭、史文彬、洪尹福在长辛店,林祥谦、罗海城、曾玉良在江岸执行总工会的命令。信阳负责的是分工会委员长胡传道和副委员长、共产党员徐宽, 新乡负责人是分工会委员长杜石卿,彰德负责人是分工会会长、共产党员戴清屏。2月4日,总工会一声令下,京汉线全路开始了大罢工。 京汉铁路上的技术工人大多属于外来人口。 杨德甫是湖北帮帮首,曾到日本留学,因工龄长、手艺好、徒弟多而享有较高威望。林祥谦则是福建帮首领。 https:// acftu.org/wjzl/gysl/gysy 最早到达江岸车站的铁路工人中有一批是来自福建马尾造船厂的,在他们的介绍下,京汉铁路的福建籍工人逐渐增多,并形成了福建帮。福建帮帮首林祥谦就曾在马尾船厂当钳工,后通过在京汉路工作的妹夫周连城和几位同乡的介绍,林祥谦及其父亲、弟弟先后来到京汉铁路工作…… 1922年1月,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张国焘、邓培等人参加了这次大会并受到列宁的接见。列宁说:“铁路工人运动是很重要的。在俄国革命中,铁路工人起过重大的作用;在未来的中国革命中,他们也一定会起同样的或者更重大的作用。”(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第199页。) 这次大会及列宁与中国代表的谈话对中共从事铁路工人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共在工运工作中也逐渐认识到“中国工人阶级只有铁路工人、海员、矿工为三个有力的分子”,进而提出组建全国铁路总工会,组织铁路工、矿工、海员三个产业的三角同盟(《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 1922年直奉战争结束后,中共利用吴佩孚“保护劳工”的政治主张,通过交通部向京汉、京奉、京绥、陇海、正太、津浦六条铁路派遣了六名密查员,作为中共在各路开展工运工作的特派员,主要目的是发动各路群众,建立工会组织。张国焘甚至认为,中共是以北方铁路工人运动起家的。 ,约占全国罢工人数的1/7以上,受到共产国际和赤色职工国际的赞

徐光英總參謀長徐光英葉挺參謀長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1920年留法勤工儉學鄧演達創建的「第三黨」軍統

徐光英(1899年-1984年),字樹屏,廣東省海陽縣(今潮安)浮洋鎮徐隴村人,中共早期高級軍事幹部。軍統元老。[1] 生平 1920年留法勤工儉學。1921年加入旅法共產主義小組,後到西班牙讀軍事。1922年8月轉入中共旅歐支部。 北伐戰爭中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謀。1927年3月參加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為暴動指揮部五人團成員,負責工人糾察隊的武裝訓練與指揮。 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任第11軍第24師(師長葉挺/古勛銘,黨代表顏昌頤)參謀長。南昌起義部隊南下途中,徐光英負責繪製行軍路線圖一直做到江西南部尋烏縣。1927年9月23、24日分別攻克潮州、汕頭後(史稱「潮汕七日紅」),李立三任汕頭市公安局長,未到職前由徐光英代理公安局長。 1927年11月9日至10日,瞿秋白為首的臨時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政治紀律決議案》,共10項處分:[2]徐光英因在汕任公安局長時,取締工人擅自逮捕並殺乘機搶劫貧民三人,應處以留黨察看一年之處分。 1927年12月11日廣州起義,起義軍總指揮葉挺,副總指揮葉劍英,總參謀長徐光英,副官陳賡,師長徐向前等。徐光英率領中路起義軍(第四軍教導團第一營和工人赤衛隊第一聯隊,突襲東較場,攻克廣九車站和廣州市公安局。 左右江起義前,中共中央派一批幹部奔赴廣西,徐光英化名徐開先,協助張雲逸做兵運和軍訓。起義失敗後,徐光英脫離中共。1930年參加鄧演達創建的「第三黨」,出任該黨陝西省委書記。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軍統組建忠義救國軍,任參謀長。別動軍第三縱隊司令、軍統貴州息烽訓練班副主任。黃埔軍校南寧分校少將政治主任。軍事委員會軍需署少將軍需監。 1947年赴港居住。 參考文獻 潮州市地方志辦公室 編:《潮州人物》,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 中共中央出版的《中央通訊》1927年第13期(油印本) 分類:1899年出生1984年逝世軍統局人物海陽人徐姓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1年入黨)黃埔軍校人物
  近代以来日本陆军中的三代“中国通” 2017-07-31   由 时光山人 發表于 历史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势渐强,逐步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在其“大陆政策”影响下,日军中兴起了研究中国问题的热潮,并由此在日本陆军中产生了前后三代“中国通”。这些“中国通”作为日军侵略的马前卒,搜集情报、干预政治或是直接参与战争,在中国犯下了累累罪行。 第一代“中国通”---青木宣纯 青木宣纯 青木宣纯(1859—1924)日本宫崎县人,日本陆军中将。日本谍报界鼻祖,日本军部第一位"中国通"。总计在中国生活了28年,在北京创办了青木机关,培训了大批特工人员,也是侵华观点的最早提倡者之一。 1897年10月到1900年3月第一次任清国公使馆武官。他在北京设立特务机关,对外则以“青木公馆”的名义,广泛结交中国官绅人士。其最为得意之举莫过于取得直隶按察史袁世凯的信赖。当袁出任山东巡抚时,特邀青木前往济南协助编练新军,袁世凯经常对同僚讲:青木是“唯一可靠的日本人”。在日俄战争中,他利用与袁世凯的关系,为日本搜索俄军军情,为战胜俄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第二代“中国通”---坂西利八郎 坂西利八郎 坂西利八郎(1870—1950)日本陆军中将,继青木宣纯之后的日本对华谍报的第二代特务巨头,在北洋政府时期历经七代政府更迭而他始终在幕后操纵,故被称为七代兴亡的不倒翁。日本陆军中的所谓第三代中国通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本庄繁等人均出自其门下。 坂西利八郎曾跟随野战炮兵第6联队参加过甲午战争。1909年以善于钻研中国问题的专长被调入参谋本部,旋即派往北京。坂西通过青木的引荐,结识了直隶总督袁世凯,应聘为北洋新军的练兵顾问兼北洋督练公所总翻译官。日俄战争期间青木宣纯调往满洲军司令部以后,所遗谍报工作即由坂西负责。1911年在武昌爆发辛亥革命,参谋本部立即派坂西去北京,任公使馆武官,建立以“坂西公馆”为代号的特务机关。在北洋军阀掌担北京政府的十数年间,坂西广泛结交了北洋各派系的军阀、政客,向他们渗透日本内阁的意图,干预中国政事。 第三代“中国通”---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矶谷廉介、本庄繁 土肥原贤二 土肥原贤二(1888-1948),侵华日军甲级战犯,主持情报工作,继青木宣纯和坂西利八郎之后,在中国从事间谍活动的日本第三代特务头子,建立伪“满洲国”和策划“华北自治”的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