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包惠僧 北大 武汉 广州 上海 北伐新聞檢查委員會主席,

 包惠僧(1894年-1979年7月2日),學名道享,又名晦生,別名鮑一德包生,號棲梧老人湖北黃岡人,中共早期領導人,工人運動活動家。1920年參加武漢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受陳獨秀委派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7年脫黨。1949年從澳門來到北京。歷任內務部研究員、參事、國務院參事。生前著有《包惠僧回憶錄》。[1][2][3][4][5]

生平[編輯]

1894年生於黃岡(今團風)上巴河包家畈。曾就讀黃岡中學湖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

1919年北京大學中文系肄業。

1921年7月受陳獨秀委派,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在上海參加編輯《勞動屆》周刊。9月回武漢,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武漢分部主任,和中共武漢區委員會書記,發動工人運動。在武漢期間,包惠僧在武昌察院坡開了一家「時中書店」,作為共產黨活動時的據點。在此期間,恰逢項英經常來書店,得以結識,並由此成為項英的入黨介紹人。

1922年調中共北京區委,期間被派到鄭州主持召集京漢鐵路總工會籌備會議,任委員兼秘書。

1923年10月,再次返回武漢,當選中共武漢區委會委員長。

1924年,以中共黨員身份加入國民黨,任中央直轄滇軍幹部學校政治部主任。1925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

1926年北伐戰爭時,國民革命軍第1師第1團黨代表、第22師黨代表,戰時政治訓練班主任,新聞檢查委員會主席,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籌備主任等職。

1927年任獨立十四師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國共分裂後,脫離中共黨組織。

1931年至1948年,歷任國民黨武漢行營參議、國民黨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參議、內政部戶政司司長、人口局局長等職。

1948年去澳門。1949年11月從澳門回到北京,先後任內務部研究員、參事、國務院參事

1979年7月2日病逝於北京。

參考文獻[編輯]

  1. ^ 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迥異人生-- 包惠僧歷經曲折迷途
  2. ^ 李松林主編; 王樹蔭, 齊福霖, 許曉軍副主編. 中国国民党史大辞典.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3.
  3. ^ 王進,齊鵬飛,曹光哲主編. 毛泽东大辞典. 南寧; 桂林: 廣西人民出版社; 灕江出版社. 1992.
  4. ^ 徐友春主編; 蔡鴻源, 周興培副主編. 民国人物大辞典.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1.
  5. ^ 邱沛篁, 吳信訓, 向純武等主編. 新闻传播百科全书.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包惠僧在上海

韩  晶
《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第14辑
    包惠僧与上海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他是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负责人,又参与了中共发起组在上海的工作;他作为代表之一,参加了上海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成员,在上海获得了开展工人运动的宝贵体验;他在上海见证了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合作;但他也在上海消极脱党,留下了人生一段不光彩的印记。
    一、参与中共发起组的工作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1日出版第2卷第1号改名为《新青年》),掀起反封建和鼓吹民主革命的新文化运动。此时的包惠僧正在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7年毕业后,包惠僧到武昌以外勤记者的职业谋生,同时报考了省立法政专门学校。1919年春,包惠僧到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旁听,领略到文科学长陈独秀的风采,赞赏陈独秀关于文学革命的主张。五四运动兴起时,包惠僧以新闻记者和学生身份参加了学生运动,足迹初次踏上上海。他说:“五四运动那年,我参加了学生运动,又参加了新文化运动,常奔走于北京、上海、广州各地,也参加了陈独秀、胡适、蔡孑民领导的文化革命运动”。
    1920年4月,经李大钊介绍,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化名吴廷康)及其夫人、秘书马迈耶夫及其夫人、翻译杨明斋等由北京来到上海,会见了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等人,并举行多次会谈,介绍俄国十月革命情况。双方商讨发起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 1920年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5人在环龙路老渔阳里(后改称铭德里)2号陈独秀寓所开会,会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起草了具有党纲、党章性质的若干条文,确定用劳工专政、生产合作的方式,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会议选举陈独秀为领导人(书记)。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最早组织的产生” ,即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简称中共发起组)成立。在中共发起组推动下,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阶段。中共发起组对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起了指导和推动作用。
    1920年8月,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刘伯垂、张国恩、郑凯卿、赵子健在武汉蛇山北麓抚院街97号举行会议,正式成立武汉共产党临时支部, 包惠僧被推选为临时支部书记。 武汉小组成立后,准备办一所外国语学校作宣传中心。中共发起组代理中央书记李汉俊 介绍马迈耶夫夫妇前来任教,协助工作。马迈耶夫夫妇是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分局派到中国的代表团成员,他们向包惠僧介绍了不少有关苏俄十月革命后建立革命秩序,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但因俄语在武汉并不盛行,办外国语学校的计划搁浅。在回国之前,马迈耶夫鼓励包惠僧到莫斯科留学。包惠僧受到激励,立志要把共产党的工作做好,并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好的干部。他也自认对共产主义理论的修养和对共产党组织能力的锻炼“差得太远。一切都在暗中摸索,对共产党的基本任务和前途的发展并无明确的认识。” 1920年冬,因上海经济来源断绝,包惠僧一人在武昌难以为继,因此决定离职学习。他把工作交给陈潭秋,带着3名青年团员离开武汉前往上海,准备到莫斯科留学。
    包惠僧于1921年春节前夕到达上海,住在法租界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在被包惠僧称作“临时中央”的上海中共发起组机关所在地——外国语学社。但因经费缺乏,以及到莫斯科的道路阻滞,以至留学无法成行。于是李汉俊要求包惠僧暂留上海,参加上海共产党的教育宣传工作。
    1921年初,中共发起组成立了教育委员会,办公地点设在外国语学校内,包惠僧任委员会主任,杨明斋为副主任,“主要的工作是选派学生赴莫斯科留学,办俄文补习班,并参加上海的一些宣传组织活动。” 他们选派外国语学社中的团员和青年30人左右赴俄国留学。从当年3月起,分批启程。这些留俄学生回国后,在国内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包惠僧除负责教育委员会的工作以外,还参加了发起组成立的职工运动委员会对印刷工人、烟草工人、纺织工人的组织工作,以及对广大群众的宣传鼓动工作。1921年4月9日,包惠僧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我对于武汉劳动界的调查和感想》一文,呼吁劳动者团结起来,推翻资本制度,实现人类的福利。他认为劳工的觉醒需要劳工教育的开展,劳工组合的实现,以及建立劳工俱乐部,而这些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1921年4月,上海发起组由李启汉出面,邀请机器工会、中华工业协会、工商友谊会等团体,商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筹备事宜。包惠僧和陈望道等人出席会议,决定成立“纪念劳动节筹备委员会”。 1921年5月1日,包惠僧等人在上海天后宫举行“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大会。 因活动声势较大,法国巡捕房搜查了党的机关驻地。包惠僧说:此时上海的党员不多,活动也少,李汉俊“决定暂时把机关部停止活动,要我到广州去找陈独秀决定如何进行工作的问题,或者把中央搬到广州去。”
    5月中旬,包惠僧赴广州同陈独秀商谈党务工作。由于此时包惠僧无固定社会职业和收入,陈独秀介绍他到报馆工作。包惠僧在广州住了2个月,期间参加了广州党组织的活动。7月中旬从广州动身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
    二、参加中共一大
    7月20日包惠僧到达上海,给陈独秀发了平安电报,仍然住在新渔阳里6号。李达、王会悟夫妇以“北大暑期旅行团”的名义,在白尔路389号博文女校租了几间房作为外地代表的住处。翌日,应会议筹备负责人张国焘的要求,包惠僧搬到博文女校。此时这里已经住进了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刘仁静、周佛海等8人。包惠僧和周佛海住同一个房间。因为包惠僧对上海的情况比较熟悉,他就以半客半主的身份,做了一些会务工作。刚一住下,他就去找博文女校校长黄绍兰接洽交房租的事。当天晚上,包惠僧参加了在这里召开的预备会议。
    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场设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76号)李汉俊之兄李书城的住宅内。国内各地的党组织和旅日的党组织共派出13名代表出席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是:李达、李汉俊、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包惠僧、周佛海,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出席大会。
    在中共一大7月24日召开的第二次会议上,广东代表报告了广州共产党建立经过和现状,叙述了《群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宣传员养成所的简况。关于今后工作,谈了吸收新党员、成立工会、成立工人学校、对农民的宣传工作和与士兵的联系等工作的意见。
    在中共一大上,包惠僧表现得较为积极。据包惠僧回忆,在每次会议上,大家都争取发言,他“也算是发言较多的”。 在怎样对待孙中山这个问题上,发生了争论。包惠僧认为,孙中山也是军阀,不同意联合孙中山。他说:“对于孙中山的问题是在讨论‘宣言’时提出的,我认为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宣言,还能对他表示丝毫妥协吗?当时有很多同志同意我的意见,董必武反对这个意见。” “在南湖最后一天的会议上,我们认为孙中山也是军阀。当时董必武发了好几次言,认为孙中山与军阀不同,孙中山不是军阀。董必武对孙中山有深厚的感情,这样就为国共合作安下一个伏笔。” 陈潭秋也不同意包惠僧的意见。陈潭秋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革命不可能是一步登天的,恐怕是要经过一些曲折的道路。我们一面要坚定阶级立场,与资产阶级斗争到底;另一面对反动统治阶级的人和事也要分一个青红皂白,分别对待。这样,我们的党才能得人心,才能站在正义的方面,才能扩大我们的政治影响,争取革命的多数。”
    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提出党的任务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采取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通过了第一个决议,主要是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和开展宣传工作;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人员,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共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大会胜利闭幕。包惠僧光荣地亲历了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他一段光辉的历史。
    三、参与工人运动
    1921年8月11日,中共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构。书记部主任是张特立(即张国焘),李启汉、包惠僧、李震瀛、董锄平等为干事,办事机构设于北成都路19号(今成都北路899号)。《共产党》月刊第6号上发表了书记部宣言。为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及思想觉悟,书记部在沪西小沙渡槟榔路北锦绣里3号,原中共发起组开办过的工人半日学校的旧址,办起了上海第一工人补习学校,李震瀛任校长。书记部还在闸北叉袋角办了工人夜校,包惠僧也是教员之一,“每星期去上两次课”, “讲政治常识和劳动组合一些有关的问题”。
    书记部创办了机关报《劳动周刊》,发行的对象是各工厂的工人,包惠僧化名鲍一德担任收件人与发行人工作。编辑除包晦生(惠僧)外,还有张国焘、李启汉、李震瀛,后来又加了董锄平、许白昊。 包惠僧于1921年8月至1925年5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委员。1921年8月至1922年6月任《劳动周刊》编辑。 《劳动周刊》是中共领导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主要任务是通俗地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他们组织起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真正的工人工会。《劳动周刊》报道了上海、直隶、唐山、开封、广东等地工人生活、做工等情况,对工人遭受到的残酷剥削表示愤慨,呼吁工人团结奋斗,被誉为“教育训练劳工们一个最好的机关报”。
    四、见证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合作
    中共一大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张国焘任组织主任,李达任宣传主任。会后因陈独秀仍在广州,故由周佛海代理书记。马林认为国际上没有代理中央书记的先例,提出要陈独秀回上海,负起中央书记的责任。他与张国焘、李达、周佛海开会讨论请陈独秀回上海的问题,包惠僧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决定派包惠僧去广州接陈独秀。
    包惠僧回到广州,向陈独秀汇报了上海的情况,转达了马林的意见。陈独秀决定返回上海。二人乘船回沪,陈独秀住在老渔阳里2号,包惠僧住在马霍路马德里3号楼上。陈独秀到上海后,发现在诸如中共与共产国际关系、与国民党的关系、党的建设和革命策略等一系列问题上,中共与马林有着较大分歧。马林认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编入了第三国际,是国际的一个支部。” 陈独秀认为中国共产党不能依靠第三国际,要靠中国人自己组织党,要一面工作,一面革命,在经济上争取自力更生。二人争执不下之时,发生了10月4日陈独秀被捕事件。陈夫人高君曼、包惠僧、杨明斋、柯庆施等也一同被捕。马林为营救被捕的同志,四处奔走,并动用共产国际的经费打通关节,聘请著名律师为陈辩护,终于使陈独秀、包惠僧等得以保释出狱。10月26日,法庭以《新青年》有过激言论,罚款700元并销毁抄没书籍等结案。 这件事使得陈独秀与马林之间的关系得以缓和,中共开始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和经济支援。
    出狱后,陈独秀要求包惠僧“到武汉去工作”,“做一个职业革命者”。 1921年九、十月间,包惠僧回到武汉工作,任中共武汉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兼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长江支部)主任。包惠僧与武汉支部的陈潭秋、黄负生等人想方设法组织工人运动,取得了一定成绩。后他按中央指示,化名为“包一宇”,参与了交通部京汉铁路稽查员工作,为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作了前期准备工作。罢工被镇压后,包惠僧被交通部解职,后调北京区委工作。在北京区委工作一段时间后,中央将包惠僧调回武汉。回武汉前,包惠僧先到达上海,陈独秀、瞿秋白、蔡和森分别同他谈话。
    1923年10月,包惠僧回到武汉,在区委改组选举的会上,被选为中共武汉区委委员长。1924年2月,中共中央撤销武汉区委,将区委下辖的汉口、武昌两地委改为直属中央的省级党组织。包惠僧任汉口地委委员长。5月,包惠僧到上海参加中央执委扩大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纠正党在前一时期工作中,对国民党左右两派采取调和政策的右倾偏向。会议强调要加强左派,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会议还研究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问题。包惠僧在会上汇报了汉口地委的工作。在上海期间,汉口地委机关因暴露被抄查,地委刘伯垂、许白昊被捕。包惠僧因在上海而躲过一劫。他即转移到广州,参加改组后的国民党中央党部工作。
    五、脱党后在上海谋生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大肆“清党”,包惠僧也被“清”了出来。在到处是白色恐怖的形势下,中共中央作出由周恩来领导发动南昌起义的决定。1927年7月20日前后,包惠僧奉周恩来之命,到南昌待命,并准备接江西省军委工作。南昌起义部队撤出南昌时,包惠僧正生病,经周恩来同意留在南昌。后包惠僧又到黄冈、武昌、高邮(妻家)多地避难,最后逃往上海。当时,他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完全失去了信心,悲观失望,消极脱党。脱党后,生活的情况压得包惠僧透不过气来。他由一个湖南的朋友,搭上了贺耀祖的关系,在其出钱办的杂志《现代中国》上撰文。他就这样在上海过了三年半的卖文生活。
    包惠僧用亦愚和包逸宇的笔名,在《现代中国》上写了《北伐进展中之日本对山东出兵》(亦愚,1928年第1卷第1期),《中国革命的危机》(亦愚,1928年第1卷第1期),《国民革命与反帝国主义问题》(亦愚,1928年第1卷第2期),《中国农民问题》(上)(包逸宇,1928年第1卷第4期),《中国农民问题》(下)(包逸宇,1928年第2卷第1期),《党治与民治》(包逸宇,1928年第2卷第2期),《中国革命的现在过去及将来》(亦愚,1929年第3卷第1期)等文章,表达了其呼吁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要与日本坚决抗争;提出党治只是革命的手段,民治才是革命的目的,反对一党专制及人治;反对帝国主义,号召各阶级联合起来建立反对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重视农民力量等政治观点,有一定可取之处。但其文中有意抬高国民党、贬低共产党的言论更为多见。1931年包惠僧离开了上海,进入蒋介石政府。
    尾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居住澳门的包惠僧给中央打电报,表示希望回归。中央复电表示欢迎。1949年11月,包惠僧举家回到北京。1951年10月,中共上海市委决定成立以夏衍为首的管理委员会,在已确认的中共“一大”会址及博文女校旧址设计、建立纪念馆。1953年6月,袖珍模型送到北京,毛泽东让包惠僧去看。包惠僧去看了两次,“因为模型太小,年代又太久” ,很难下结论。毛泽东就让包惠僧直接去上海勘查。1954年3月,包惠僧南下上海,下榻上海大厦11楼7号房,与李书城的夫人薛文淑一起实地踏勘。包惠僧在沪期间除察看三个纪念馆提出意见外,还协助调查了外国语学社旧址和党成立后人民出版社旧址(中共二大会址、李达寓所,今老成都北路7弄辅德里30号)。此次故地重游,在上海度过的难忘岁月又一幕幕重现在包惠僧的心头,也促使他开始了回忆录的写作,从而为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的参考资料。
    “中国政治是长期革命的产物”。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虽然未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但自始至终参与了中国近代革命的变革,在中共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海较为开放的政治环境、在近代史上发达的文化产业地位,数量众多的工人阶级队伍,以及较为便利的交通通讯条件,深刻地影响着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也深深影响着同青年包惠僧一样的共产党员。青年包惠僧在上海踏上学生运动的足迹,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活,也在上海见证了党的诞生,为创建时期的共产党贡献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但他面对革命的挫折灰心失意,未能坚持“长期革命”,以至脱党,在上海度过了一段不光彩的时光,成为一大代表中的“落伍者”。包惠僧曲折的人生经历,足供后人借鉴。

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的迷途与回归

李金明

在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的13名代表中,有包惠僧的名字。包惠僧还参加了南昌起义,后来变节,曾任国民党军中将。新中国成立后,落魄的他给曾经的战友毛泽东、周恩来写信,迷途知返,并留下一些珍贵的回忆史料。

 

早期的记者生涯

积累了改造社会的最初想法

 

1894年,包惠僧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乳名包道亭。青少年时期的他为人处事热情直率,为朋友可以两肋插刀,与旁人话不投机动辄吵架斗殴。因为看不惯当地土豪劣绅的恶行,包惠僧曾在家乡黄冈县包家畈大闹乡里。

1917年,他从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在一所小学任教,干了几个月后,因与校长不和,愤然不辞而别。不久后到另一所小学当教师,又因与校董不和被迫离职,生活日益陷于困境。有一天,包惠僧偶遇做小报记者的同乡,这名同乡鼓励他写新闻稿谋生,就这样包惠僧四处找线索采访。那时报馆大都是私人创办,老板看包惠僧能跑能写,不怕吃苦,就给他发了特约外勤记者证。包惠僧发表了一些稿件后,觉得长沙市面太小,可以写的新闻少,就跑去武汉发展。很快,包惠僧便在武汉身兼《汉口新闻报》《大汉报》《公论日报》《中西日报》等数家报馆的记者,有时发现新闻线索,老板还派他去上海、广州、北京等地采访。当记者的经历,使包惠僧认识到当时官场的腐败、各路军阀的无耻、社会的黑暗和不公,逐渐树立了改造社会的想法。他多次以“雷”“鸣”为笔名发表文章,寓意用雷电轰鸣震撼死气沉沉的旧中国,在乌云密布的世界中撞出一个缺口。由于包惠僧的稿件敢于披露社会黑幕,因而惹怒一些人,最后得罪了一个大军阀,遇到麻烦。几个报馆怕生事,先后取消了他的记者证件,他只得变换笔名继续投稿求生存。五四运动的浪潮平静下来后,武汉官僚政府和报馆相互勾结、互相包庇。披露社会阴暗面的稿件越来越难以刊发,包惠僧的生活又陷入拮据,在武汉已难以立足,不得已回到黄冈农村老家度日。

 

参加中共一大,

担任武汉共产主义小组书记

 

1920年2月初,再次返回武汉的包惠僧通过报人举荐,当上了江汉通讯社的编辑。一个星期后,他发现通讯社待遇虽高,却不过是一个竞选议员组织的宣传工具。他不想昧着良心胡说八道,决计辞职。就在此时,时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的陈独秀受胡适之荐前往武汉,到文华学校、武昌高等师范等学校发表了《社会改造的方法与信仰》《新教育的精神》等演讲。正要辞职的包惠僧被报馆老板派去采访陈独秀。怀着崇敬的心情,他采访了这位仰慕已久的学者。在两次采访中,包惠僧虚心请教了五四运动、婚姻自由、汉学知识等话题。陈独秀发现这个青年人很有想法,便如循循善诱的老师,给他一一讲解。这两次谈话深深地影响了包惠僧的人生方向,使他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随即回报馆辞职。

这期间,时任湖北人民通讯社记者的陈潭秋与包惠僧同住在金家客栈,有时和包惠僧谈一谈对马克思主义和苏俄的看法,包惠僧对陈潭秋谈起苏俄十月革命亦是无话不说。陈潭秋处事稳重,从未透露过自己准备在武汉建党的活动,一方面因对共产党的宣传为军阀所不容,另一方面与包惠僧易于感情用事的性格有关—他读黛玉《葬花吟》会落泪;而遇到看不惯的事,又会跳起来,大发雷霆。为此,陈潭秋常笑称他为“暴徒”,认为他太过急躁冲动。

1920年夏天,一位叫刘伯垂的中年人来到金家客栈找包惠僧,说有一封陈独秀的信要交给他。包惠僧仔细看了来信,得知北平的一些师生正在筹备共产党的组织,陈独秀希望他联系一些人,在武汉也创建共产党的组织。包惠僧看后大喜,他并不知道陈潭秋、董必武已开始做建党的前期工作。

随着武汉建党步伐的加快,陈潭秋去北平拜见陈独秀,知道了陈独秀与包惠僧有联系,彼此通过信,包惠僧也在信中表示愿意参加武汉共产党的组织活动。二人商定后,陈潭秋返回武汉立即找到包惠僧,邀请他加入武汉共产主义研究小组,包惠僧非常高兴,一口答应下来。1920年秋,由刘伯垂召集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郑凯卿等人,在武汉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大家推举包惠僧为书记,陈潭秋负责组织工作。1921年春夏之交,包惠僧得知陈独秀到了广州,便去汇报工作。在广州,包惠僧跟随陈独秀一起参加了广州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了解了他们的发展经验和工作经验,并协助他做一些事务性工作。期间,还受邀担任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群报》编辑。

6月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达上海,与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李达、李汉俊等人商量,认为应尽快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李达、李汉俊与在广州的陈独秀、在北京的李大钊写信联系,确定了召开第一次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的时间、地点。会议前,陈独秀正在争取一个修建校舍的款项,时间上有冲突,便指派包惠僧作为自己的私人代表,同广州共产主义小组的陈公博一道前往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会”。

一段时间以来,对于包惠僧是否具有代表资格,有过几种说法。毛泽东、陈潭秋回忆包惠僧是会议代表。张国焘也在回忆中说包惠僧是代表,不过却说是代表武汉小组,这显然有误。李达在回忆录中没有提到包惠僧是代表。包惠僧自己回忆说:“有一天,陈独秀召集我们在谭植棠家里开会,说接到上海李汉俊的来信,信上说第三国际和赤色职工国际派了两个代表到上海,要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会,要陈独秀回上海,请广州支部派两个人出席会议,还寄来了二百元路费。陈独秀说,第一他不能去,至少现在不能去,因为他兼大学预科校长,正在争取一笔款子修建校舍,他一走筹款子的事儿就不好办了。第二可以派陈公博和包惠僧两个人去出席会议,陈公博是办报的,又是宣传员养成所的所长,知道的事情多,报纸编辑工作可由谭植棠代理。包惠僧是湖北党组织的人,开完会后就可以回去(会前陈独秀和我谈过,还让我回湖北工作,大概他已经接到上海的信了)。其他几个人都很忙,离不开。陈独秀年长,我们又都是他的学生,大家就没有什么好讲的了。他说了以后,同意了他的意见。”[1]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包惠僧确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共一大召开时,还没有代表资格审查的程序,也没有条件设立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所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67页有“由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的表述。

 

与毛泽东、周恩来成为好友,

在黄埔军校任职

 

在中共第一届代表大会上,共有13名代表,代表了全国“……六个小组,有五十三个成员”[2]。27岁的包惠僧和28岁的毛泽东作为各自小组的代表,很快相互结识。交谈中,包惠僧发现毛泽东知识渊博、思想敏锐、抱负远大,很有一见如故的感觉,两人遂成为好友。中共一大散会后,二人多有书信来往。

陈独秀没有参加共产党的成立大会,大家多少感到遗憾。中共一大结束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派包惠僧前往广州,动员陈独秀返沪主持中共中央局工作。包惠僧抵达广州后,将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和与会代表的意见完整地告诉了陈独秀,积极动员陈独秀去上海。9月9日,陈独秀在他的陪同下到上海,住在渔阳里2号。包惠僧随即按照中央局的建议,返回武汉,继续做建党的工作。1921年8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了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张国焘为总主任,毛泽东为湖南部主任。包惠僧则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后来因为人手紧张,调包惠僧与中央局成员张国焘等人一起办《劳动周刊》,包惠僧除当编辑外,还负责收件与发行工作。在那段时间里,包惠僧与毛泽东也有书信来往。包惠僧待人热情、工作积极,敢于直言,但不计后果,因此党内人士送他一个绰号,叫“包大炮”。

1922年初,包惠僧返回武汉,适逢毛泽东遭到湖南军阀政府通缉,避居武昌黄土坡,包惠僧邀请毛泽东到他在中共武汉区委员会的办公室兼卧室住了20余天。期间,包惠僧与毛泽东朝夕相处,一起探讨中国革命的问题。对于包惠僧的率性和直言,毛泽东好像没有在意,可以说,两人建立了一定的私人感情。

1922年5月,党组织根据工作需要,调包惠僧去北京做党的工作,由李大钊介绍,在北洋政府交通部兼职以掩护身份。随后,包惠僧被选为中共北京区委委员兼秘书长。1923年,京汉铁路“二七”罢工惨案发生后,包惠僧以“鼓动工潮罪”被通缉,不得已回到武汉,接任中共武汉区委员会委员长。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经党组织同意,他以中共党员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广州参加国民党工作,历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党员训练班委员、广东大学师范部教员、铁甲车总队政治教官、滇军干部学校政治部主任等职。

1925年2月,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奉命率教导团随校长蒋介石发动第一次东征,校本部暂时成了真空,学生无人管理。校党代表廖仲恺十分着急,数次发电报给蒋介石,要周恩来回校主持工作。蒋介石皆回电说,前方战事吃紧,周恩来不能回校。于是,廖仲恺破例任命包惠僧做了军校政治部主任。这样一来,黄埔军校在同一个时期,就有了两位政治部主任,前方是周恩来,后方是包惠僧。6月,军校参加东征的学生全部回校复课,蒋介石也返回广州,听取过包惠僧汇报工作。不久,周恩来调至国民革命军第一师任党代表。此期间,包惠僧与周恩来多有来往。包惠僧不但负责整个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而且还兼任黄埔军校高级政治训练班主任,这也使他成为黄埔军校的名人。

1926年9月至10月间,包惠僧随北伐军抵达武汉,被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委任为武汉新闻检查委员会主席。包惠僧接任后,立即着手拟定新闻检查办法,召开记者招待会解决存在的问题,但工作还没有全面铺开,又被委任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筹备处主任。1927年1月,包惠僧出任独立第十四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1927年4月初,蒋介石得到帝国主义列强和江浙大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支持后,加紧进行反共的秘密策划。4月2日,蒋下令将由孙传芳方面投降过来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周凤岐部调至上海,充当屠杀上海工人的刽子手。9日,蒋介石赶往南京,颁布战争戒严条例十二条,严禁集会、罢工、游行等,限制工人活动。蒋介石加紧筹划政变,而中共中央书记陈独秀仍陷于右倾麻痹思想,书生气十足。4月初,汪精卫从海外归来,陈独秀喜出望外,4月5日,他竟然与汪精卫发表了《联合宣言》,为蒋介石“辟谣”,说蒋介石“决无有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要求群众“不听信任何谣言,两党应开诚合作”。4月9日,蒋介石由沪赴宁,躲到幕后去指挥屠杀工人。12日凌晨,上海工人纠察队被缴械,死伤近300人,上海总工会会所被强占。13日,上海工人、学生纷纷集会,游行示威,要求交还枪支,保护工会,又遭蒋介石军队袭击,宝山路血流成河。14日,反动军警联合展开“清党运动”,四处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者,查封革命组织和进步团体,整个上海一片白色恐怖。据不完全统计,“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三天之内,国民党反动派共杀害汪寿华、陈延年(陈独秀之子)、赵世炎等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300多人,拘捕“共党分子”1000多人,流亡失踪者5000多人。这时的蒋介石,已经变成残酷的刽子手。继上海大屠杀后的4月15日,广州也发生了反革命事变,优秀共产党员熊雄、李启汉等被害。此外,苏、浙、闽、赣、桂、川等省,也相继发生反共“清党”和屠杀,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壮烈牺牲。在武汉的包惠僧得到这些消息,完全不知所措。

 

革命流血事件令他放弃信仰,

投靠国民党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汪精卫最终与蒋介石合流。7月14日晚,汪精卫召开秘密会议,确定“分共”计划。15日,汪精卫等在“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反革命口号下,对武汉地区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了大屠杀,中国革命遭受到严重损失。

包惠僧显然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鲜血和尸体,革命竟然如此惨烈,实在出乎他的预料。在讨论形势时,他时而冲动,时而沮丧,乱了章法。

中共中央决定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挽救面临灭顶之灾的党,起义地点选在南昌,周恩来被中央任命为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他指示包惠僧到南昌待命,包惠僧倒是没有含糊,抱病立即前往南昌,准备接管中共江西省委军委工作。8月1日,南昌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国民党反动派各个集团极为震惊。蒋介石、汪精卫分别从南京、武汉和广州方面调遣反革命军队,联合围攻南昌起义军。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前委决定:按计划退出南昌进军广东,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择机再度北伐。8月3日到6日,起义军陆续撤离南昌,期间,周恩来专门前往旅店找到病情加重的包惠僧,看到他躺在床上,确实病得不轻,问他:“……部队要撤出了,你怎么办?”包惠僧正在发烧,说:“……我实在走不动……”外面还在响着零星的枪声,周恩来不能久留,说:“你不能在这里住了,要转移。”包惠僧说:“我有个亲戚在南昌,已经与他联系过了,去他家住。”周恩来说:“我给你留下一些钱,如果病好些了,就去追赶部队。如赶不上队伍,就在南昌找组织。”说着,从挎包里掏出纸和笔,给他写了介绍信,然后匆匆告别。

包惠僧在南昌一个表亲家住了一个多月后,化装逃离到九江,搭船回到老家湖北黄冈。当时,国民党军警到处在搜捕、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包惠僧在乡下也住不下去了,遂又逃到湖北武昌。武汉三镇风声也很紧,他只得带家人逃到妻子娘家江苏高邮暂行避难。在高邮住了两个月,当地国民党县党部与土豪劣绅也开始缉拿共产党员和农会人员。包惠僧不得不携家眷离开高邮,去上海躲避,哪知上海情况更混乱。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之下,包惠僧害怕、苦闷、失望,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完全失去了信心。从香港辗转来到上海的周恩来,派上海党组织的人找过他,让他参加工作,他躲避、敷衍,自动退出了中国共产党。为了生活,他又重操旧业,用笔名撰写文章,靠卖文为生。但卖文实在太苦,他又托人到国民党湖北省主席何成睿幕下当参议。

1931年9月,正当中共一大的战友毛泽东、陈潭秋、何叔衡在江西苏区进行第三次反“围剿”时,当参议的包惠僧则在国民党政府混事儿。他感到收入微薄,又借助黄埔军校的熟人找蒋介石进言,以图为自己谋个好职位。当过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知道他曾在高级政治训练班当过班主任,也知道他是共产党的“老资格”。为了分化共产党,破例任命他为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议。包惠僧欣然上任,一些报纸还做了报道,宣传“共产党元老包慧僧弃暗投明”。包惠僧的行为,已经是明显的变节。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出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任命包惠僧为军委会秘书兼中央军校政治教官,军衔为中将,没有实权,只相当于幕僚的角色,但他曾经是共产党的要人,现在虽然叛变,依然不为国民党内部人士所认同,处处受到提防和监视。包惠僧在这种环境里非常苦恼,1936年提出退出军界,转任文官,出任内政部参事,继续混饭吃。

抗战期间,包惠僧随国民党政府迁到陪都重庆,脱离共产党的陈独秀也辗转来到四川江津。1942年春天,包惠僧不顾道路艰难,前往探望贫病交加的陈独秀,还带去一些钱财接济他。两位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在破屋中谈起往事,感叹不已。

1944年,包惠僧任国民党内政部户政司司长,1947年改任内政部人口局长。1948年底,三大战役相继打响,蒋介石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国统区一片混乱,国民党高官纷纷逃往台湾和海外。包惠僧知道蒋介石心狠手辣,便带着家眷不辞而别,栖身于远离澳门市中心的僻静小楼,静观时局变化。

 

共产党的节节胜利使他迷途知返

 

包惠僧在澳门期间,不但生活窘迫,还提心吊胆,生怕国民党特务找上门来。1949年10月1日,包惠僧从收音机里听到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消息,百感交集,特别是中央政府里面的很多重要人物曾与他关系较好。台北不能去,北京又不敢去,带来的钱已所剩不多,总有一天要走投无路流落街头,他左思右想,想到了周恩来,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时与他比较熟悉。为难的是,抗战时同处重庆,有一次在国民党内政部大门口相遇,周恩来向他打招呼,并表达欢迎归来。可是,包惠僧想到国民党特务耳目甚多,没敢多说两句,就匆匆离开……他一夜辗转反侧,无奈之际,决定打个电报给周恩来,既表示祝贺新中国成立,又可借此投石问路。他字斟句酌,于1949年10月上旬给周恩来发了封电报,全文如下:

北京人民政府周总理恩来兄鉴:

兄等以廿馀年之艰苦奋斗得有今日,良堪佩慰,尚望以胜利争取和平,以和平与民更始,吊民伐罪,天下归仁也。南天引颈,曷胜钦迟,一有便船,当来晤教。

 包惠僧叩

周恩来接到包惠僧的电报,知道他想回来,便拿电报给毛泽东看。毛泽东拿着电报沉思半晌,表示:回来可以。得到毛泽东的同意后,周恩来很快给包惠僧复电,欢迎他回来,并对香港的共产党秘密组织给予指示,让他们协助。

1949年11月,包惠僧举全家来到北京。他返回的消息,立即在共产党高层传开。第二天,曾经与包惠僧一起在上海开会的中共一大代表、时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的董必武请他吃饭。二人过往私交笃厚,当年与董必武初识之时,彼此有书信往来,董必武称他作“包惠僧”,后来就改用“包惠僧”之名了。由此亦可见,包惠僧对董必武是何等尊敬。包惠僧见到董必武,满面惭愧,真诚地问到毛泽东、周恩来的身体情况,还问了其他一些熟人的近况。饭中,董必武免不了揶揄他几句:“你那时做了国民党的官,就不要共产党的朋友了!”也告诉包惠僧:“你回来是党中央作出的决定。”

12月25日,周恩来请包惠僧到家中作客,并进行了长谈,周恩来提出:“你过去不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要对党有个交代。”这实际上是让他对自己的变节行为向党组织交代清楚,有一个检查。包惠僧回去后,写了一篇长文,郑重检讨了自己在大革命中立场不坚定,脱离革命,投靠蒋介石的错误,认为自己“罪不可赦”。他的“交代”上报后,毛泽东、周恩来等人都认为符合实际,同意他重新回到革命队伍中来。

1950年初,周恩来安排包惠僧进入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毕业后,分配他到国务院内务部研究室任研究员。1952年8月20日,任命为内务部参事。1957年4月29日,包惠僧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有关部门给包惠僧安排了舒适幽静的住处,在生活上给予优厚待遇。

1957年,《新观察》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见闻》,署名为“栖梧老人”。这是一篇早期的有关共产党成立的史料,文章以当事者的口吻,记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引起了海外学者的注意。一些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的专家们当即把此文看作是研究中国共产党“一大”的重要新文献。毛泽东也看过这篇文章,没有提出异议。当时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栖梧老人”就是包惠僧。

包惠僧晚年生活怡然自得,于1979年7月2日,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85岁。1983年,由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他的回忆录手稿,全书真实地记录了他革命、变节,后又迷途知返的人生历程。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编《“一大”前后》,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86页。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页。■

(责任编辑 樊燕)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鲁迅骂人无数,所向披靡,但也被这个人骂了半辈子

鲁迅骂人无数,所向披靡,但也被这个人骂了半辈子 原创|发布:2017-09-09 12:18:43 更新:2017-09-09 12:18:43阅读 23990赞 310 大家都知道,鲁迅以“骂人”著称,从政界、军界,到学界,几乎被他骂了个遍。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有一个人骂鲁迅也骂得很厉害,让人叹为观止。 文/刘诚龙 大家都知道,鲁迅以“骂人”著称,从政界、军界,到学界,几乎被他骂了个遍。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有一个人骂鲁迅也骂得很厉害,让人叹为观止。 这个人,名叫苏雪林。 苏雪林比鲁迅小16岁,虽然同时代,但不同辈分,两人没同过事,按理说,他俩是没有什么利害冲突的。然而,自鲁迅覆盖“民族魂”的挽幛永远离开世界后,苏雪林就开始了骂鲁生涯,其语言之尖刻,立场之坚定,谩骂之长久,被称为“骂鲁第一人”。 以阶级斗争而言,鲁迅不能称为极端革命者,苏雪林也谈不上是极端反革命,两人为什么如此交恶?好像也找不出一个标志性事件来,苏雪林出道之初,本来是特别崇拜鲁迅的,称得上是鲁迅的粉丝,由崇鲁一变为反鲁,起因之细小,让人不敢相信。 1928年,苏雪林在文坛崭露头角,是年7月7日,北新书局的老板李小峰组织了一次作家派对,受到邀请的有文坛宿将鲁迅、林语堂、郁达夫,也有文学女青年苏雪林。苏氏此时借了成名作《绿天》赢得盛誉,也赢得尊严,却不料,林语堂将其引到鲁迅面前时,苏氏伸出了纤纤素手,准备与偶像亲密接触,鲁迅却没有伸出手来,只是朝她点了点头。场面突然变得尴尬起来,苏雪林脸上泛红,林语堂也面上发窘。 鲁迅与苏雪林的“握手门事件”,让苏雪林永远关闭了她对鲁迅的崇拜之门。鲁迅新故,按说可以忘却恩怨了,人都死了,还说什么呢?苏雪林却不惜犯了不对亡灵说不是之忌,写了《致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专攻鲁迅“私人行为”,谩骂的调门相当高,连苏氏的老师、鲁迅的论敌胡适也觉得过火,劝她“旧文字的恶腔,我们应该深戒”。 而苏雪林莫说深戒,浅戒也不戒,从此拉开了其半生骂鲁生涯,骂鲁迅是“诚玷污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邪小人”,刻薄之极,无出其右。 抛开阶级斗争的宏大叙事,从人的性格弱点来看,上世纪学界大家之间的人群撕裂,也是不可忽视的大因。苏雪林与鲁迅,其中固然有政治与思想立场因素,但其个人性格也不可小觑。在苏鲁之间,苏雪林的小家子气毕现无遗,而其他大家呢?是不是都是胸...
苏联情报机关在中国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55129577/ 苏联情报机关在中国作者: 维克托·乌索夫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副标题: 20世纪20年代 译者: 赖铭传 出版年: 2007-7 页数: 307 定价: 25.00元 丛书: 苏联情报机关在中国 ISBN: 9787506554930 豆瓣评分 8.2 32人评价 5星18.8% 4星56.3% 3星15.6% 2星9.4%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苏联情报机关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作者叙述了苏联对外情报机关的形成过程,特别是与远东相关的那部分,介绍20年代在中国的情报工作(这一工作对那一时期我国同中国的关系状况有所补充),展示其复杂性和多面性及其成就和挫折。笔者的目的在于:对国内外现存的使我们感兴趣的这一题材的资料加以综合归纳。 目录 · · · · · · 译者的话 序言 第一章苏联对外情报机关形成简史 1.全俄肃反委员会——国家政治保安局——国家政治保安总局 2.情报部——第四部——工农红军情报总局 3.共产国际 第二章中山中国劳动者大学和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为中国培养干部的熔炉 第三章苏维埃政权在中国的情报工作 1.争取承认的斗争 2.驻北京的谍报机关 3.驻哈尔滨的谍报机关 4.驻上海的谍报机关 5.驻广州的顾问和谍报机关 6.张家口顾问团和开封顾问团 第四章在中国工作的暂时收缩 结束语 注释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1929年夏,周恩来利用上海一家医院建立了适于党的领导人会晤的可靠的秘密地点。他还在上海秘密举办了几期军事和政治干部训练班,结业的学员于当年9月就被分派到各个苏区传授经验。 1931年5月,20岁的潘汉年被调到中共中央特科担任领导工作,直工作到1933年,此前他担任江苏省委宣传部长。潘汉年担任负责收集情报的二科代科长,完全转入地下活动。他最常用的代号之一是“小开”。和他一起工作的活动家有李一氓、夏衍、杨度、姚蓬子、梅龚彬。他有好几次差点被捕,但他都能化险为夷。 例如有一次,他在回到自己的家门口时,发现有人在跟踪他,这时折回已经来不及了,便大步跨入门内,高叫...

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執行委員會

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執行委員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中共廣東區執行委員會 機構概況 上級機構 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 機構類型 區執行委員會 聯絡方式 總部  實際地址 廣州市越秀區文明路194-200號[1] 機構沿革 1921.8 中共廣東支部 1922.6 中共廣東區執行委員會 1924 中共廣州地方執行委員會 1924.10 中共廣東區執行委員會 1927.5 中共廣東特別委員會 1927.8 中共廣東省委員會 1931.1 中共廣東省臨時委員會 1931.3 中共兩廣省委員會 1931.6 中共兩廣臨時省委員會 1931.12 中共兩廣省委員會 1932.3 中共兩廣臨時工作委員會 1932.9 中共兩廣工作委員會 1933.1 中共兩廣臨時工作委員會 1934.3 中共香港工作委員會 1936.9 中共南方臨時工作委員會 1937.10 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 1938.4 中共廣東省委員會 1940.12 中共粵北省委員會、中共粵南省委員會 1942.2 中共東江軍政委員會 1943.1 中共廣東省臨時委員會 1945.7 中共廣東區委員會 中共廣東區執行委員會(簡稱中共廣東區執委)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的區執行委員會之一,負責領導中共在廣東、廣西、福建、雲南地區的工作。 目錄 1 歷史 2 主要成員 2.1 廣東支部(1921年8月-1922年6月) 2.2 廣東區執行委員會(1922年6月-1924年初) 2.3 廣州地方執行委員會(1924年初-10月) 2.4 廣東區執行委員會(1924年10月-1927年4月) 2.5 廣東特別委員會(1927年5月-7月) 3 直屬地執委、部委、支部 4 參考文獻 歷史 1921年春,陳獨秀、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及米諾爾、別斯林等在廣州成立共產黨廣東支部(廣州共產主義小組)。7月,陳公博作為廣東黨組織的代表參加中共一大。8月,中共廣東支部成立,譚平山任書記。 1922年6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中共廣東區執行委員會(廣東區執委)成立,譚平山繼任書記一職。六一六事變事變後,陳公博因支持陳炯明而被開除出黨。1923年6月中共三大後,譚平山任中央駐粵代表。 1924年初,廣東區執委改為中共廣州地方執行委員會(廣州地執委),直屬於中共中央局。10月,廣州地執委恢復為中共廣東區執行委員會(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