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馬林 (共產國際)[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馬林
Henk Sneevliet
Henk-sneevliet.gif
1942年
出生Hendricus Josephus Franciscus Marie Sneevliet
1883年5月13日
 荷蘭鹿特丹
逝世1942年4月13日(58歲)
 納粹德國佔荷蘭阿默斯福特
政黨荷蘭社會民主黨
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
荷蘭共產黨
革命社會主義工人黨

亨德利庫斯·約瑟夫斯·弗朗西烏斯·瑪麗·斯內夫利特荷蘭語Hendricus Josephus Franciscus Marie Sneevliet;1883年5月14日-1942年4月13日),化名馬林Maring),荷蘭共產主義者,印度尼西亞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

生平[編輯]

馬林 (1920)

馬林出生於荷蘭鹿特丹,1900年進入荷蘭鐵路系統任工人,並加入荷蘭社會民主工黨和鐵路工會。1907年,馬林成為荷蘭社民黨首位市議員。1911年,部分荷蘭工會參加了國際海員罷工,但是荷蘭社民黨多數成員卻反對。馬林厭倦了兩派的爭吵,決定前往荷屬東印度傳播革命思想。

馬林於1913年抵達荷屬東印度,隨即積極參加當地反抗荷蘭殖民當局的活動。1914年,他參與創建了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印度尼西亞共產黨前身之一)。馬林在印尼領導積極的工人運動,這不但招致了荷蘭殖民當局的反對,也不符合荷蘭社會民主黨多數成員的意見。馬林於是在1916年退出荷蘭社民黨,轉而加入荷蘭共產黨

十月革命之後,荷蘭殖民當局擔心馬林激進的思想和在當地居民中的聲望會引起革命。於是強迫其於1918年離開印尼。回到荷蘭後,馬林繼續致力於發動工人運動,與荷共領導發生分歧,逐漸被邊緣化。

1920年,馬林作為印尼共產黨代表前往莫斯科出席共產國際第二次大會,當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民族殖民地問題委員會書記。在會上,列寧對馬林留下了深刻印象,決定派遣其前往中國,幫助中國的共產主義者建立自己的政黨。

1921年4月20日,馬林在奧地利維也納領取赴中華民國的簽證時被捕並驅逐出境,獲釋後荷蘭警方向各國警方通報,各國警方均採取行動,加以密切關注。5月7日以日本《東方經濟學家》雜誌社記者身份,從亞丁登上阿奎利亞號(Acqulia)客輪,其來華途經科倫坡、巴東、新加坡、香港時皆受嚴密監視和檢查。6月3日,馬林抵達上海,到荷蘭駐上海總領事館登記。化名安德萊森(Andresen)。他先是住進了永安公司樓上大東旅社,6月14日搬到公共租界麥根路(現淮安路32號)後又遷到匯山路(現霍山路6號)[1]。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警方均已提前獲知共產黨要在上海開會的消息,對馬林實施監視。法租界警方出台《取締集會條例》,規定8月1日後,集會須在48小時以前取得上海法租界警察局局長許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期間,法租界華人探長程子卿闖入會場,中共一大此後轉移到嘉興繼續召開。

在中國期間,馬林主持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及其後的一些會議。馬林主張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積極合作,因此與中共領導人產生很大的矛盾。1924年,馬林被召回,由維經斯基接替。

1927年,馬林與荷蘭共產黨決裂,另組革命社會黨(後改名為革命社會主義工人黨),並加入了托洛茨基組織的國際左翼反對派第四國際前身),期間一度被捕入獄。不久之後,馬林及其政黨又離開第四國際,轉而同英國的獨立工黨和西班牙的馬克思主義統一工人黨結盟,建立國際革命馬克思主義中心

1933年,馬林在獄中當選為荷蘭下議院成員,此後他一直利用此身份領導荷蘭工人運動。1940年納粹德國占領荷蘭,馬林隨即解散自己的政黨,轉而組織抗擊德國侵略的游擊戰,建立了馬克思-列寧-盧森堡陣線

1942年,馬林和馬克思-列寧-盧森堡陣線其他主要領導人一道被納粹德國抓獲,4月13日被槍決。據稱,他們臨刑前仍然全體高唱《國際歌》。

評價[編輯]

張國燾:「他這個體格強健的荷蘭人,一眼望去有點像個普魯士軍人。」「說起話來往往表現出他那議員型的雄辯家的天才,有時聲色俱厲,目光逼人。他堅持自己主張的那股倔強勁兒,有時好像要與他的反對者決鬥。他是一個老資格的社會主義者,曾在荷屬東印度工作多年,同情東方被壓迫民族,譬如他在上海路遇到一個外國人欺侮中國苦力,他竟挺身出來與那個外國人大打出手。但他的談吐往往過分形容亞洲人民的落後,也有時談到東方社會主義者的幼稚可笑,使人覺得他沾染了一些荷蘭人在東印度做殖民地主人的習氣。他是共產國際東方問題的權威,並以此自傲,有時還提到他曾和列寧在共產國際第二次大會中共同制訂殖民地問題決議案的事。所有這些表現,使他自居解放的人看來,就覺得他具有社會主義的白人優越感。」

參考文獻[編輯]

  1. ^ 三聯生活周刊,馬林登場,2011年06月24日,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6-24/135922699621_7.shtml

外部連結[編輯]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鲁迅骂人无数,所向披靡,但也被这个人骂了半辈子

鲁迅骂人无数,所向披靡,但也被这个人骂了半辈子 原创|发布:2017-09-09 12:18:43 更新:2017-09-09 12:18:43阅读 23990赞 310 大家都知道,鲁迅以“骂人”著称,从政界、军界,到学界,几乎被他骂了个遍。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有一个人骂鲁迅也骂得很厉害,让人叹为观止。 文/刘诚龙 大家都知道,鲁迅以“骂人”著称,从政界、军界,到学界,几乎被他骂了个遍。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有一个人骂鲁迅也骂得很厉害,让人叹为观止。 这个人,名叫苏雪林。 苏雪林比鲁迅小16岁,虽然同时代,但不同辈分,两人没同过事,按理说,他俩是没有什么利害冲突的。然而,自鲁迅覆盖“民族魂”的挽幛永远离开世界后,苏雪林就开始了骂鲁生涯,其语言之尖刻,立场之坚定,谩骂之长久,被称为“骂鲁第一人”。 以阶级斗争而言,鲁迅不能称为极端革命者,苏雪林也谈不上是极端反革命,两人为什么如此交恶?好像也找不出一个标志性事件来,苏雪林出道之初,本来是特别崇拜鲁迅的,称得上是鲁迅的粉丝,由崇鲁一变为反鲁,起因之细小,让人不敢相信。 1928年,苏雪林在文坛崭露头角,是年7月7日,北新书局的老板李小峰组织了一次作家派对,受到邀请的有文坛宿将鲁迅、林语堂、郁达夫,也有文学女青年苏雪林。苏氏此时借了成名作《绿天》赢得盛誉,也赢得尊严,却不料,林语堂将其引到鲁迅面前时,苏氏伸出了纤纤素手,准备与偶像亲密接触,鲁迅却没有伸出手来,只是朝她点了点头。场面突然变得尴尬起来,苏雪林脸上泛红,林语堂也面上发窘。 鲁迅与苏雪林的“握手门事件”,让苏雪林永远关闭了她对鲁迅的崇拜之门。鲁迅新故,按说可以忘却恩怨了,人都死了,还说什么呢?苏雪林却不惜犯了不对亡灵说不是之忌,写了《致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专攻鲁迅“私人行为”,谩骂的调门相当高,连苏氏的老师、鲁迅的论敌胡适也觉得过火,劝她“旧文字的恶腔,我们应该深戒”。 而苏雪林莫说深戒,浅戒也不戒,从此拉开了其半生骂鲁生涯,骂鲁迅是“诚玷污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邪小人”,刻薄之极,无出其右。 抛开阶级斗争的宏大叙事,从人的性格弱点来看,上世纪学界大家之间的人群撕裂,也是不可忽视的大因。苏雪林与鲁迅,其中固然有政治与思想立场因素,但其个人性格也不可小觑。在苏鲁之间,苏雪林的小家子气毕现无遗,而其他大家呢?是不是都是胸...
苏联情报机关在中国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55129577/ 苏联情报机关在中国作者: 维克托·乌索夫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副标题: 20世纪20年代 译者: 赖铭传 出版年: 2007-7 页数: 307 定价: 25.00元 丛书: 苏联情报机关在中国 ISBN: 9787506554930 豆瓣评分 8.2 32人评价 5星18.8% 4星56.3% 3星15.6% 2星9.4% 1星0.0%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苏联情报机关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作者叙述了苏联对外情报机关的形成过程,特别是与远东相关的那部分,介绍20年代在中国的情报工作(这一工作对那一时期我国同中国的关系状况有所补充),展示其复杂性和多面性及其成就和挫折。笔者的目的在于:对国内外现存的使我们感兴趣的这一题材的资料加以综合归纳。 目录 · · · · · · 译者的话 序言 第一章苏联对外情报机关形成简史 1.全俄肃反委员会——国家政治保安局——国家政治保安总局 2.情报部——第四部——工农红军情报总局 3.共产国际 第二章中山中国劳动者大学和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为中国培养干部的熔炉 第三章苏维埃政权在中国的情报工作 1.争取承认的斗争 2.驻北京的谍报机关 3.驻哈尔滨的谍报机关 4.驻上海的谍报机关 5.驻广州的顾问和谍报机关 6.张家口顾问团和开封顾问团 第四章在中国工作的暂时收缩 结束语 注释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1929年夏,周恩来利用上海一家医院建立了适于党的领导人会晤的可靠的秘密地点。他还在上海秘密举办了几期军事和政治干部训练班,结业的学员于当年9月就被分派到各个苏区传授经验。 1931年5月,20岁的潘汉年被调到中共中央特科担任领导工作,直工作到1933年,此前他担任江苏省委宣传部长。潘汉年担任负责收集情报的二科代科长,完全转入地下活动。他最常用的代号之一是“小开”。和他一起工作的活动家有李一氓、夏衍、杨度、姚蓬子、梅龚彬。他有好几次差点被捕,但他都能化险为夷。 例如有一次,他在回到自己的家门口时,发现有人在跟踪他,这时折回已经来不及了,便大步跨入门内,高叫...

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執行委員會

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執行委員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中共廣東區執行委員會 機構概況 上級機構 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 機構類型 區執行委員會 聯絡方式 總部  實際地址 廣州市越秀區文明路194-200號[1] 機構沿革 1921.8 中共廣東支部 1922.6 中共廣東區執行委員會 1924 中共廣州地方執行委員會 1924.10 中共廣東區執行委員會 1927.5 中共廣東特別委員會 1927.8 中共廣東省委員會 1931.1 中共廣東省臨時委員會 1931.3 中共兩廣省委員會 1931.6 中共兩廣臨時省委員會 1931.12 中共兩廣省委員會 1932.3 中共兩廣臨時工作委員會 1932.9 中共兩廣工作委員會 1933.1 中共兩廣臨時工作委員會 1934.3 中共香港工作委員會 1936.9 中共南方臨時工作委員會 1937.10 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 1938.4 中共廣東省委員會 1940.12 中共粵北省委員會、中共粵南省委員會 1942.2 中共東江軍政委員會 1943.1 中共廣東省臨時委員會 1945.7 中共廣東區委員會 中共廣東區執行委員會(簡稱中共廣東區執委)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的區執行委員會之一,負責領導中共在廣東、廣西、福建、雲南地區的工作。 目錄 1 歷史 2 主要成員 2.1 廣東支部(1921年8月-1922年6月) 2.2 廣東區執行委員會(1922年6月-1924年初) 2.3 廣州地方執行委員會(1924年初-10月) 2.4 廣東區執行委員會(1924年10月-1927年4月) 2.5 廣東特別委員會(1927年5月-7月) 3 直屬地執委、部委、支部 4 參考文獻 歷史 1921年春,陳獨秀、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及米諾爾、別斯林等在廣州成立共產黨廣東支部(廣州共產主義小組)。7月,陳公博作為廣東黨組織的代表參加中共一大。8月,中共廣東支部成立,譚平山任書記。 1922年6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中共廣東區執行委員會(廣東區執委)成立,譚平山繼任書記一職。六一六事變事變後,陳公博因支持陳炯明而被開除出黨。1923年6月中共三大後,譚平山任中央駐粵代表。 1924年初,廣東區執委改為中共廣州地方執行委員會(廣州地執委),直屬於中共中央局。10月,廣州地執委恢復為中共廣東區執行委員會(廣東...